第三百五十一章 一战皆降(1 / 1)

明朝大丈夫 燕西风 2669 字 2023-09-02

另外,虽然不能像后世那样施行九年义务教育,但是李景还是规定,孩子到了一定年纪必须送往学堂接受一段时间教育,要让孩子们识字。

为此,李景下令启蒙教学的前三年免费,这三年孩子只学习国学和数学,也就是学习认字和识数儿。

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各家才可以根据各家的状况决定是否让孩子继续学习更深一些的学问,也就是说只有达到一定年龄以后,才会学习上面那些专科知识。

李景这么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扫盲,毕竟要把大明所有的人全部培养成才还是不现实的,不说国家的财力不够,单就现在大明百姓的家庭状况也是不允许的。

而且李景很清楚,就算是三年免费,恐怕大部分家庭还是不会把孩子送往学堂读书。

这一点不是说李景用强制的手段就能解决的,毕竟李景还建不起那么多的学堂,而现有的学堂也收不了那么多的学生。

更何况大明还没有那么多的教师。

但是明知达不到预期的目标,李景依然要这么做,因为这么做是在为以后打基础,李景相信,只要不停地坚持下去,受到教育的人终将会多起来,这就跟滚雪球一样。

另外,在尽量推广基础教育的同时,李景还要走高端教育路线,这个高端教育就是国子监。

说李景走高端教育,只需看国子监祭酒(校长)就能看出来,因为自大明开国以来,国子监还从来没有如此高级别的校长。

因为这一届的国子监祭酒是徐光启,而徐光启是内阁次辅。哪怕这个次辅不管事儿,哪怕徐光启担任国子监祭酒只是挂名,但是至少从中能看出李景是多么重视国子监。

而这时徐光启终于到京了。

从心里说,李景真的不想让徐光启进京,因为徐光启已经七十七岁了。

从平阳府到北京有数千里路程,徐光启这么大年纪,让他跑这么远的路程,李景实在担心徐光启在路上有什么三差二错。

实际上这也是为什么李景没有让袁可立进京的原因,因为袁可立也七十七岁了。

在大明,现在只有两个人能让李景牵肠挂肚,一个是袁可立,另一个就是徐光启。

袁可立是李景的恩师,而徐光启则是李景心目中的大明国宝,这两人的年纪都已近八十岁,稍不注意恐怕都会有个好歹,李景怎能不小心在意?

但是徐光启还是来了,徐光启进京不是为了当官,而是怕自己的心血受到损伤。

徐光启花了五年的时间才终于把科学院建起来,现在科学院要搬迁到北京,徐光启自然放心不下,要是不让他亲眼看着科学院的人和资料以及设备安全到达,恐怕徐光启会寝食难安。

这些人和资料以及设备,用徐光启的话说,那都是大明的宝贝,不管哪个受到损害徐光启都会跟他拼老命。

对于徐光启这样的心情,李景完全理解,因此并没有勉强于他,但是李景严令高奇务必要保证徐光启的安全。

而高奇在接到李景的命令后,更是毫不含糊,竟然让张楚亲率三千士兵护送徐光启等人进京。要知道当初高奇派人到北京接驾,也不过就派了三千人,至于这一路小心的程度,则远比保护朱由检还要小心。而且为了保证不累着徐光启,队伍一天最多只走三十里路。

如此,拖拖拉拉走了两个多月徐光启等人才到达京城。

徐光启等人进京当日,李景带着诸部官员前往城外迎接。

看到徐光启从马车上走出,李景疾步上前扶着徐光启的手臂说道:“子先先生,一路劳顿,让您老受苦了!”

“呵呵,济民,你很好!很好!”徐光启拍着李景的手背微笑说道。

握着徐光启不住颤抖的手,看着徐光启苍老憔悴的面容,李景不由得心里一酸,为了大明的强盛,这位老人实在是连命都不顾了。

见李景动情,徐光启微笑着说道:“济民,莫要做小儿女状,有生之年能看到大明开始中兴,我就算死了也瞑目了。”

“先生说哪里话,您老至少能活一百岁,学生一定让您亲眼看到大明重新威震四夷的荣光。”李景忙道。

“呵呵,怕是看不到了,不过就算看不到我也知足了。济民,你好好干,莫要辜负了节寰公的教诲。”徐光启摇摇头笑道。

李景用力点点头,哽咽道:“先生,您老人家放心,学生一定不负您和袁先生的教诲。”

轻轻拍了拍李景的手,徐光启笑道:“走吧,带我看看咱们的科学院。”

李景擦拭了下眼角,转头向小五招了招手,小五见了,急命亲兵抬了软轿过来。

“先生,您请上轿。”扶着徐光启,李景说道。

徐光启点点头,也不客气,抬腿上了软轿。

待徐光启坐稳,李景笑了笑道:“先生,您的府邸我还给您安排在以前住的地方,您要是觉得哪里不妥就跟学生说一声。”

“不管他们,我就住科学院里,家里人让他们自己想办法,大明现在国库空虚,不要在我身上浪费钱。”徐光启道。

李景闻言笑道:“家里的事您就别管了,我都安排好了,您只管住的舒服就行,另外世兄和几位世侄在您身边,正好让他们以尽孝道。”

徐光启笑了笑,轻轻点了点李景道:“你啊!总是这么细心,你的事情这么多,以后这样的事情就不要管了。”

李景摇头笑道:“别人我肯定是不会去管的,但是您和袁先生的事情我是一定要亲自过问的。”

徐光启微微一笑,轻轻摇了摇头。

到了国子监,李景扶徐光启下轿,然后搀着徐光启四下看了一遍。

孔庙和国子监徐光启以前可没少来过,看了一圈之后徐光启返现国子监其实并没有多大变化,变化的是一墙之隔的孔庙。

孔庙的面积跟国子监差不多,都是三进院落,不过现在最后一个院落后面大部分的土地以及非祭祀用的建筑都被划入国子监,实际上是连同国子监的后院一起划入了科学院。

指点着原孔庙的建筑李景笑道:“先生,这里环境幽静,正适合科学院做研究,我把这片地划归科学院,您老满意不?”

“呵呵,怕是你以后要招来骂名了。”徐光启摇头笑道。

李景笑道:“不会,其实我把科学院放在这里正是因为尊重先圣孔子,要知道孔圣人是研究学问的,我辈后人继承前人衣钵,研究科学可算是遵从他老人家的遗愿。”

“你总是有理。”徐光启笑道。

说着徐光启当先而行,仔细查看了一遍科学院的格局。

实际上改造国子监的主管方程便是平阳府科学院的设计者,因此北京的科学院实际上就是根据平阳府那个模式建的,只不过面积更大,条件更好,看完之后徐光启连连点头。

见徐光启满意,李景当即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对号入座,把自己带来的资料以及设备搬进新居。

待主要的工作安排就绪,李景将众人召集在一起道:“今天咱们的科学院就算是正是搬迁了,按说应该搞个仪式,不过我这个人不愿意麻烦,我估计你们也不愿意麻烦,咱们就一切从简。”

众人闻言都轻笑起来。

笑了一会儿,李景接道:“你们都是搞研究的,但是我还希望你们能关注一下教育,要培养接班人,培养后辈,因此,我恳请你们抽出时间到国子监任教。至于待遇方面,无论你们有什么要求我都答应。”

“大帅,您这么说可太客气了,要是没有您,我们这些人现在还不知在哪里混呢?我就是一句,您说什么我们就做什么。”人群中一人起身说道。

李景伸手虚按了一下示意那人就座,然后笑道:“先生此言李景深表感谢,不过你们也要养家糊口不是?做研究,做学问也不能让家人喝风吧!这样吧,咱们这个科学院暂时隶属于国子监,我就给你们按照国子监博士的待遇你们看如何?”

“呵呵,大帅,您还抬举我们做官啊,就怕我们这些人做不来这个官儿。”那人笑道。

“无妨,你们只管安心做学问,教书育人,我不会让你们操心那些麻烦事。”李景笑道。

那人笑了笑道:“只要不耽误我的研究就行。”

李景笑着点了点头,正要说话,忽见远处兴冲冲跑来一名亲兵冲小五直招手,小五跑过去说了几句话,然后接过一个信匣。

随后小五急匆匆跑了回来,轻轻扯了一下自己的衣襟,李景一怔,小五凑到李景的耳边低声说了两句话,李景闻言顿时面露喜色。

随即从小五手中接过信匣飞快打开,然后取出一封信来,仔细看了起来。

看完,李景忽然大笑起来:“哈哈哈,大喜事,曹文诏在草原打了个大胜仗。口外蒙古诸部已经平了。”“啊!恭喜大帅,贺喜大帅。”众臣闻言局势喜形于色,纷纷上前给李景贺喜。李景摆摆手,对诸臣笑道:“贺喜我干嘛,这仗又不是我打的,咱们该当贺喜曹文诏。文诏兄世之良将,果然名下无虚,三路出击,分攻蒙古三大部落,一战之后,三部蒙古部落皆降,至此,大明北方再无后顾之忧,可以放心攻打东虏了。”

记住小说阁地址:xsg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