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底的京师已经不冷了,乾清宫东暖阁里尤其暖和。
香炉里烧着炭,却不是为了取暖,而是熏香。墙边一座黄铜镂空的香炉,工艺十分精湛,表明光滑,宫人们将其擦得程亮;黄亮的色泽,为这里增添了不少奢华的气息。
铜炉里面燃烧的印|度香,是爪哇岛使臣进贡的东西,气味微微有点辛;初时会让人觉得不太好闻,习惯之后、感觉就会变得惬意。
不过朱高煦早已忽视了屋子里的气味,他的注意力被别的东西分散了。大臣们还没到,妙锦正在与他说话。
贵妃妙锦没有穿妃子的服饰,却穿着一件紫色交领袍服、头上戴着幞头。
她写的《汉王起居记》,朱高煦还没来得及看完,不过从已阅的内容看,他十分赞赏。所以朱高煦今天议事,就把她叫来了,希望她能记录一些更重要的事,将来好留给皇子皇孙们阅读。
对于朱高煦言谈之中露出的思想,妙锦却首先提出了异议。她觉得儒家理学是一种道德准则,让世人明道德、辨是非;若是天子认可另外的哲理,会让人们无所适从。
她对这种东西似乎特别在意,大概是很早以前朱高煦对“孝道”的论述,有点动摇她的思想了。她只有在动摇原先的观念时,才会如此执着刨根问底罢?
朱高煦不赞同,他说道:“人不是只靠一种规则,来建立道德的。世人最善于用多种标准、分类区别对待事物,以便于给自己找理由。就像一种最基本的道德,人不能食用同类。但五胡乱华之时,一些军队把汉人当军粮,也为其行为找到了理由:那便是认定我们是两脚|羊,属于牲口的一种。”
妙锦瞪圆了她的杏眼,惊诧得哑口无言。
朱高煦道:“而且汉文明从来都非常包容,十分注重世俗实用,甚么有用就信甚么。你可以看到,道教、佛教、景教、回回教拿世人无可奈何,大多人是甚么都信一点、如果能保佑他们得到某种好处的话。
孔子、荀子、墨子都是华夏哲学,属于同一种来源,朕不信这些东西,能搅乱天下人的是非黑白。不过这只是朕一人的判断。”
“可是……”妙锦颦眉道。
朱高煦说得起劲,马上又道:“那解缙要是没读过《荀子》,他如何知道‘假物院’的名字典故?”
妙锦听到这里,终于缓缓点了一下头。
很明显,解缙涉猎了《荀子》之后,并没有思想混乱,仍旧非常顽固。
或因妙锦是后宫女子,牵涉的势力比较少,朱高煦说起话来、就比较放纵随意。他又径直说道:“人类最奇妙的发明,便是奴役同类,并且总能给自己找到道德的理由。
站在一国之君的立场上,朕认为百姓们的收成、经营所得,以及对外藩的掠|夺所获,是一种生产力。而国内制度是一种生产关系,是瓜分收获的一种分配、谁多谁寡的事情。
朕还不知道,怎么让多寡的问题更加公平合理;但至少要避免另一种事,别国跑来瓜分咱们的获得。所以工匠技术、善于学习、武力提升,朕认为都十分重要。”
朱高煦有他仅有的中学知识,当然也记得课本对近代中|国的叙述:帝|国主义殖民者、封建统|治者一起剥削劳动人民,让人民生活在血泪水火之中。他就是从这些简单知识的基础上,自己思索构建的观点。
妙锦似乎没听太懂,犹自思索了一会儿,便道:“大臣们必定会反对。”
朱高煦点头道:“妙锦说得对。所以说,步子大了,容易扯着蛋。”
妙锦愣了一下,脸立刻变红,白了朱高煦一眼。
就在这时,宦官走进来躬身道:“皇爷,大臣们都到了,在斜廊上哩。”
“叫他们进来。”朱高煦道。
宦官道:“奴婢遵旨。”
不多时,一众文武便陆续走了进来,大伙儿面向御案方向叩拜行礼,有人在话里还提到了贵妃。
此情此景不是第一次,但朱高煦隐隐嗅到了紧张的意味。
大伙儿起身之后,解缙似乎迫不及待就站了出来,说道:“太祖有祖训,后宫及宦官不得干政!今日君臣议政,为何贵妃会在此地?”
众臣纷纷侧目,大多的眼神看起来、似乎在嘲弄解缙不识时务。果然鄂国公平安马上就开口道:“‘伐罪之役’中,贵妃常在中军大帐,有何不可?”
朱高煦道:“这里是乾清宫(后宫),贵妃是可以来的。王贵是宦官,不也常在东暖阁?他还会去奉天殿大朝。何况贵妃并未干政,只是旁听记录朕的言语,以便教导皇子。”
解缙听罢似乎认可了这样的解释,他又说起了奏章里的主张:“圣上以《荀子》中‘假物’二字定名衙署,可是要崇荀子之说?大明开国以来,以理学教化天下,人心向化,国家安宁。圣上不可不察……”
朱高煦心道:国家安宁个屁,刚打完两次大规模内|战,难道这么快就忘了?
他口上却说道:“今年的恩科快开了,考官们选的会试题目,不都是理学的内容?朕何时说过要崇尚荀子?”
解缙听到这里,似乎有点意外,拱手道:“臣等心忧国政,故此劝诫。”
朱高煦好言道:“解学士多虑了。荀子是儒家的圣人之一,并非异|端邪|说,为何不能用其典?朕借一词,为一个书院取名,此事并不能推论出,朕便要崇荀子罢?”
解缙的神情顿时落寞了不少,他似乎憋着一股劲想与朱高煦争辩,不料朱高煦直接否认了;便如一拳打在了棉花上,解缙看起来有点难受。
朱高煦心里也明白,儒家理学是此时的主流思想。
理学从宋代以来就有深厚根基,大明开国之后,科举造就了大量读书士人,大多都是理学的拥护者。所以朱高煦要让解缙参与御前议政,至少要让那么庞大的士族,有直达天听的喉|舌、有在权力中|枢说话的余地;在某些时候,还能让大伙儿的主张,有一个发|泄口。
不过朱高煦的内心,确实倾向于荀子的学说。比如荀子说人生来就有欲望、有恶,这样的哲学根本,让治国思想有向法治倾斜的可能,而法治恰恰又是后世的主流理念……便更容易让朱高煦认同。
荀子的学生李斯实践失败了,他的结果应该不是偶然。朱高煦在读典籍之余也在思考,古代统|治者、不选择荀子,或许就是因为实践失败。
中国古代大一统的辽阔疆域,以及交通、制度、科技不完善,造成了法治极难实用;理学注重洗|脑以及宗族道德约束,可能更加适应时代。
真理,可能也是有历史局限性的。
朱高煦很有冒险精神,但是他看到了荀子的实践局限,所以才不愿意、对输面太大的事情下注。有些时候人难以内外一致,他内里倾向荀子,但对外还得宣扬朱程。
他开口说道:“设假物院、下西洋,只是办一些实事,与甚么学说没有关系。诸位不必太过紧张了。”
齐泰与夏元吉好像对视了一眼,这俩人是咋搞在一起的?
片刻之后,大伙儿便纷纷拜道:“圣上英明!”
朱高煦又道:“世人都在相互交流、学习,这是完善自己的好办法。匈奴的法子好,赵王便胡服骑射;咱们造出了火|药、罗盘、纸张、印刷,别个也学去了。我朝为何要拒绝对外交流呢?这是常识,无关圣人学说。故步自封,才是祸乱之源!
咱们君臣应该励精图治,谦虚学习,扩大势力;让国家强盛,天下百姓免受饥寒之苦、知礼明道。圣人言大同盛世,仓廪殷实,路不拾遗。诸位成就大明国家,也能名载青史、成为一代名臣。”
大伙儿纷纷附和,一起作揖。
妙锦正侧目望着朱高煦,她的眼神里,似乎比平素多了几分仰慕,又夹杂着别的甚么东西。她是做过道士的人,内心里残存着道家的念头,于是对朱高煦野心勃勃的说辞很敏感,毕竟反差太大。
不过朱高煦此时感觉到、她没有自认长辈的意味了。
夏元吉出列,拱手道:“臣闻,永乐初爪哇(麻喏巴歇国)人误杀大明将士,上书赔款黄金六万两,数年过去了,朝廷仍未回复。臣以为,人命关天、蛮夷实该赔偿,况抚恤将士也需钱粮,朝廷应接受爪哇国王请旨。”
朱高煦听罢,脸上露出了一丝不易让人察觉的微笑。夏元吉提出要麻喏巴歇国的钱,那便是默认下西洋的大事了,否则朝廷怎么去收钱?
而夏元吉本来应是不赞同下西洋的,因为从短期看、成本太大必定耗费国库。但是他显然妥协了,反对不了下西洋的整体大事,夏元吉把目光投向了现钱、很快就能收回的六万两黄金。
朱高煦觉得人与人之间总有分歧,总有人要妥协。夏元吉的表现,让他十分满意。
记住小说阁地址:xsg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