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廷前辩论(1 / 1)

1876年(光绪二年)6月16ri,在养心殿东暖阁里正在发生一场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如何应对马嘉理事件,就在昨天,由于对钦差大臣湖广总督李瀚章的调查结论不满,英国公使威妥玛离开bei jing去了上海,以此来威胁中国zheng fu。这让朝廷感到很大压力,所以今ri朝会一定要能拿出解决办法,关键是要不要接受威妥玛提出的条件。

在bei jing的重要大臣几乎在场,亲王奕譞、奕忻,贝勒载澍、载治,御前大臣伯彦那谟祜、景寿,军机大臣文祥、沈桂芬、李鸿藻,内务府大臣英桂和崇伦,弘德殿行走徐桐、翁同龢,南书房行走潘祖荫、黄珏,内阁学士孙毓汶、陈宝琛,翰林院编修张佩纶和张之洞,总理衙门行走兼军机章京徐用仪,户部主事袁昶,吏部主事唐景崧,直隶总督李鸿章和湖广总督李瀚章等,将东暖阁站的满满的。

丁云桐面无表情的坐着,看着下面正在大声嚷嚷的军机大臣李鸿藻。

“微臣以为,英人船坚炮利,非我大清能敌,昨ri公使离京,便是jing告我等,再要拖延,恐怕有不测之祸。若等其大兵云集,此事更难善了。”

“李大人言之有理,我等万万不可轻易取衅,予英人以口实。”说话的是孙毓汶。

“两位大人所言差矣,如今俄国虎视北境,东面有ri本窥伺,现在英法又染指西南,若再做退让,长此以往,终有一ri会任人宰割,到时我等有何颜面见列祖列宗和天下百姓?”

丁云桐看看,是编修张之洞。

沈桂芬也同意张之洞的看法:“英人的条件实在是太为苛刻,实在难以接受。”

李瀚章冷笑:“两位确是壮志可嘉,只是他ri英军兵临城下,不知两位大人愿意出城迎敌否?”

户部主事袁昶:“李大人此言何意,我等就事论事,即便英军犯境,兵来将挡便是,何必虚言恫吓。”

军机章京徐用仪高叫:“两位李大人实为老成谋国之言,洋人势大,望皇上太后明察。”

弘德殿行走徐桐也说道:“自道光年间始,中英多次交恶,我军胜少负多,人员装备都居劣势。万一惹起战端,大清社稷将毁于一旦,臣以为不妨忍辱求和,英人所提要求都答应下来,留得青山在,再从长计议。”

吏部主事唐景崧大喊:“请太后下懿旨,先斩徐贼,再与英人计较。”

御前大臣景寿怒斥:“唐景崧,你简直放屁。”

一时间,朝堂上一片混乱嘈杂,众大臣相互指责,争吵不休,就好像一群在街头厮打的泼妇。

慈安太后没了主意,一下子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这时候,丁云桐从自己的座位上蹦了起来,将座位前的一只掐丝珐琅鹤形香炉一把推倒了。然后对着下面一群人大骂:“一群混账,平ri里四书五经摇头晃脑,张嘴就来,一有不同意见就相互攻击斯文扫地。君父当前,这样吵闹谩骂,忠孝之道还要不要?”

众人一片错愕的看着暴怒的小皇帝,一时寂静了下来。

这时,丁云桐才开始缓缓而谈:“此番事变,起因是英人擅自进入我西南边境,犯我领土在先,挑衅生事在后,道理在我,是非曲直自有公论,不管最后结果如何,只要我等勇敢以对,便是问心无愧。此其一也。

如果一味妥协退让,英国人的条件通盘接受,就等于明白告诉列强,他们想怎样就怎样,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自然就会人人效仿,到时我大清永无宁ri了。所以即便以后英国真的派兵来犯,我国损失更大,也不能退让。绝不能让对方凭一张嘴就能获利。此其二也。

而且即便退让,英国人尝到甜头,得寸进尺,将来必定在别的地方制造事端,一退再退,伊于胡底?就像拿骨头喂饿狼狗,狼狗永无餍足,而骨头已尽,到时候如何是好?此其三也。

何况列强并非铁板一块,群狼环伺,只想把消息传出去,他们相互也有牵制。眼下那俄罗斯和奥斯曼帝国的战事一触即发,英国也不见得会大动干戈。此事已经争执了一年多,英国人也只是口头威胁而已,由此可见一斑。此其四也。

有以上四点,朕决不会让英国得逞。当然适当做些小让步,也不是不可,让英国也能有台阶下。总之,坚持立场有可能吃大亏,也有可能只吃小亏。但若不坚持,必定吃大亏,而且将来还得吃。”

小皇帝一番长篇大论,让大家都听呆了,考虑的这样面面俱到,眼前小皇帝的形象一下子高大起来,所有人都忘了这还只是个小孩。有志于革新的大臣更是听得热血沸腾,心中都是感慨:我大清有望啊。

慈安太后见丁云桐一副英明神武样,心中欢喜,看大家都不说话,便道:“此事就这样定了。”

朝会散后,在钟粹宫中,慈安把自己的御赏印给了丁云桐,说道:“你的见识,已经远胜于我,以后政务你可自行处置了。只是你毕竟年幼,朝会上我还需垂帘听政,把把关。”

丁云桐给慈安跪下磕头:“皇额娘,子臣一定夙夜在公,不负祖宗和亿万子民。今ri朝堂之上,皇额娘也看见了,朝中有些大臣尸位素餐,懦弱无能,实在不堪重用,子臣想换掉几个。”

慈安点点头:“这些你就自己做主吧。我把御赏印也交付于你,以后除非军国大事,其余政务不必事事都来告诉我了。”

丁云桐和慈安又说了会话,就回了自己的养心殿寝宫。

今天他收获巨大,首先召集众多大臣,就是要好好表现,提高自己的声望,等到英国人妥协,众人自然心悦诚服,对自己施行改革十分有益。

其次,能让慈安对自己放心,虽然还是垂帘听政,但拿到了御赏印,就可能大展拳脚,不动声se进行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最后,通过朝会的表现,自己将来就可以顺理成章的换上自己想要的人。

丁云桐借鉴前世的经验,在清朝末年,搞一场公开的变法维新,必定失败。因为许多人的顽固不化,为了自己的利益,是用任何道理也无法说服的。还不如去做一项项具体事务,让一切木已成舟,成为既定事实。用事实证明观点,用事实来改变大家。

现在第一个目标,权力,已经基本达成。

一切都可以进入正轨了。

首先是改革的物质基础,钱。1876年,清朝的财政收入不到8000万两白银,zhong yang财政捉襟见肘,根本没有多余的钱,要建立新军,要造铁路,要办各种新式企业,要办军工厂,要聘请外国专家,要买军火,样样都要花钱,没钱都是空谈。怎么办?

首先是裁撤绿营,选拔其中的jing壮,组建未来的jing察部队,同时逐步减少八旗的俸禄,这个措施应该能节省几百万两;商借洋人外债搞金融投机,大概也能捞一把;让大部分的工矿企业由民间资本参股,这个也能搞些钱;加上自己的两百多万,再从朝廷各部预算中挤一些出来,皇宫中所有的建设全部停下来,能省全都省下来。把钱凑起来,就算是华夏银行的启动资金了。

想来想去,希望主要还得寄托在金融投机上。

这样正算着帐,范长禄进来禀报,李鸿章,徐建寅,李凤苞,胡雪岩和郑观应,已经奉旨前来见驾。

丁云桐点点头,他知道李鸿章正在联系赫德,购买英国的蚊炮船,后来北洋水师和南洋水师里,都有很多这种昂贵的垃圾货,自己绝不能让历史再发生一次。

至于赫德本人,前世的很多史书都指称清朝卖国的证据是将海关权力让与外人,其实这种指责是不准确的政治宣传。他是作为清zheng fu的雇员,来行使他的职权。他的管理不但使中国海关迅速现代化,而且成为最有效率、最少贪污的清朝官僚机构。前世为清朝zheng fu提供了大量税收海关税收,在1861年达到496万两,1871年为1121万两,到1902年已达到3000万两,是 fu最稳定、可靠的财源。在委靡**的晚清行政体系中,赫德管理的海关是最有秩序和效率的一个机构。

基于以上考虑,丁云桐决定在跟英国彻底翻脸之前,不去动赫德的海关总税务司的位子。

至于徐建寅和李凤苞则是未来著名武器专家,前世历史上,李凤苞在购买定远,镇远和致远舰时,被污蔑贪污六十万两白银,郁郁而终,这辈子不会再让他蒙冤了。

另外,华夏银行创办在即,胡雪岩和郑观应自然也有很多问题要交待。

等做完这些,军机处就要开始换人了。

;

记住小说阁地址:xsg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