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时分,薛虹在宝钗的服侍下,身着正装侯服,背后麒麟金纹披风,头戴侯爵冠冕,以待出征!
隆庆帝也命薛虹暂领京营指挥使一职,一万京营将士全权交由薛虹指挥。
当调兵的命令一出,朝堂中大部分官员都是懵逼状态。
啥玩意?发生什么事了?怎么又调兵了?
然后,隆庆帝就不知道从哪里搞出来一个“倭国使臣”,声称德川一族背主窃国,请天朝上国出兵援助,平定叛乱。
倭皇愿意奉上石见银山,以作报酬。
然后,六部尚书在自己手下惊讶的目光中,首次沆瀣一气……咳咳,是意见趋同。
一致同意发兵东瀛。隆庆帝演都不打算演了直接同意。
底下人看到这一幕,也都明白了,合着自家六部老大这是和隆庆帝研究好了呀,那谁还敢有什么意见。
至于御史也说不出话来了,毕竟隆庆帝这不是主动挑起战争,这是帮助友邦。
没有人在意,为什么倭国使臣有一口流利京片,别问,问就是会多国语言的东瀛外交人才。
而朱煇在软磨硬泡之下,终于使得隆庆帝答应随军出征,毕竟老朱家的血脉也不是吹的,不见血终究不成大器。
如今京营七千枪兵以及三千火器兵已经在京城外四十里处安营扎寨,等待薛虹携带圣旨兵符调兵。
薛府内,宝钗亲手为薛虹系上披风叮嘱道:“虹大哥我虽知道你非凡人,但领兵在外,还是要多加小心,一切以自身安全为重。”
薛虹笑着安慰宝钗道:“我这一趟是为了我华夏子孙除去一祸害,也算有功德之事,更何况为兄的本事,若要走,天下谁能挡我?”
“对了,宝钗,为兄离京后,送与你的玉佩,无论何时切记不可离身。否则恐有妖孽算计与你,东瀛与京师相隔甚远,即便是我也无法及时赶回。”
宝钗甜甜一笑,思索片刻后,下定了决心,随即稍微背过身去,自胸前摘下一块金锁递给了薛虹:“哥哥送我暖玉,我自当回礼。我这金锁是幼时所造,一直佩戴到现在。
如今,有了虹大哥的玉佩,自不好再戴金锁,今日赠与大哥。望兄此去武运昌盛,平安凯旋。”
这金锁本是宝钗幼时所造,因为这一世有薛虹的存在,所以这金锁上并未刻有什么乱七八糟的字,什么金玉良缘,他区区一个假仙的侍者转世,他也配!
薛虹可以清楚的感觉到手上的金锁尚有余温以及淡淡香气,看着宝钗羞涩的神情,想要婉言拒绝的话,怎么也说不出口。
薛虹:“好。此为妹妹一片好意,为兄自当收下。”
宝钗:“兄长既然让我时刻佩戴玉佩,那我赠与兄长的金锁也莫要离身。兄长,且低下头,我为你戴上。”
薛虹依言低头,不经意间嗅到宝钗身上的香气,宝钗忍着羞意,将金锁给薛虹佩戴好后,放进衣襟中。
做完这一切的宝钗,雪白的脖颈处也染上了红晕。
薛虹看着此刻的宝钗,突然心中升起怪异之感,仿佛脑袋中有什么东西咯噔一下掉了。
“侯爷!王爷及颍侯已至府门外。”
薛虹回过神来,冲宝钗点了点头,又让宝钗转交给薛蟠一些叮嘱后,转身离去。
宝钗:“兄长,早些平安归来……”
……
薛府门外,朱煇及陈辰端坐马上,显得格外兴奋。毕竟没有哪个男儿抵挡的住开疆拓土,领兵杀敌的诱惑?
两人说话间,薛虹从府内正门出来,身后披风随风飘荡,朝阳的光芒撒在披风上,使得金色的麒麟若隐若现。
薛虹翻身上马:“殿下,共之,咱们走吧。比一比谁更快。驾!!”
朱煇:“唉?怎么突然就走了,说会话呀!和本王比骑术是吧?那就看看咱们谁更快!”
陈辰口上嘟囔着幼稚鬼,可还是双腿一夹马腹部,如离弦之箭一般射了出去。
正如没有一个女人可以拒绝化妆品一样,同样没有任何一个男人能拒绝:“算你厉害”这句服软。
京城四十里地以外的营地,除了将士外,还有大量的匠人、掌柜的聚集在此地,乘坐车马,随军出征。
应薛虹的要求,这些人也都是光棍,或有兄弟赡养父母,或者干脆无父无母。
这一次去东瀛,这些匠人、士兵基本上就要常驻石见银山,等待后续大明挥军荡平东瀛。
突然,一位千总向北方指去:“快看,来了!”
只见十余骑,四蹄生风,奔驰而来。
为首三骑,身上的金色纹饰在阳光的照射下远远就能看见。
薛虹第一个抵达军营前,自怀中取出兵符和圣旨高举:“奉大明皇帝之命!
东瀛有贼子作乱窃国。本侯,奉旨领京营指挥使一职,奉天子命以讨不臣!
此行,凡随本侯出征者!军饷五倍!
杀敌立功者,酌情封赏,有立大功者,本侯将亲奏圣上,以表彰功绩!
你们愿不愿意和本侯一起去立功!!”
“愿随侯爷征讨东瀛!!”
薛虹:“传令下去,清点人马,即刻拔营出发!”
这时,朱煇和陈辰也先后感到。
朱煇不服气道:“俊臣,这次不算,你耍赖抢跑。”
薛虹笑道:“好啊。可以不算,等到了东瀛咱们比点别的。”
朱煇:“比什么本王也不怕,本王除了打不过你,没你聪明,没你长得好看,本王还差啥。”
陈辰闻言直接笑了出来:“是是是,王爷你什么也不差。哈哈哈哈!”
大军出征,军旗猎猎作响,尘土飞扬。
三名少年,终于在隆庆帝的支持下,第一次,尝试把大明的国土推到海外之地。
后世史书记载:
隆庆十六年,东瀛国主遣使来报。德川一族,窃居国位正统,拨弄国主,特求上国以讨不臣。
帝仁心,命博闻侯,领京营指挥使,兵马一万,远赴东瀛平叛。
着帝六子福王煇及颍侯,随军出使,以彰显两国友好。
同年八月,福王、博闻侯、颍侯三人携使回归,耗时三月又余,平叛功成,斩叛军十万余,并遣一万明军镇守东瀛,守护倭王。
倭使跪拜帝,称圣皇仁慈。
反正史书是这么写的,至于真实性有多少,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记住小说阁地址:xsg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