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诰命、弹劾(2 / 2)

“高兴,怎么不高兴,我儿封侯了,我怎能不高兴,”老武指着大门方向,“明个让赵义安排订制侯府的门匾,还有,你既然封侯了,虽是虚封散爵,但也是从三品爵,咱家也是可以门内列戟的显贵了。

按制,这乌头门也要改,门第要抬高,这些都要交待赵义早点去办,还得仔细,可不能有差错,否则就是逾越违制。”

子爵变侯爵的好处慢慢的在体现,比如子爵五品伯爵正四品,侯爵却是从三品,一阶之差,侯爵家就可门内列戟,伯爵家就没资格。

武怀玉现在这官爵,刚好达到列戟条件,可以列十支戟,这属于最少的,最多的能列二十四支戟。

可门内列戟,就算在长安,那也已经是真正亲贵显贵的象征了。

到时乌头门还要加高,彰显门第阀阅。

在以前,列戟很严格,需要散阶、勋官、职事、甚至爵位都同时达到三品以上,才能列戟,而大唐开国以来,就没那么严格,是只要阶职爵里能达到三品以上的,都有列戟资格,只是列戟数量区别而已。

一般是要官员达到条件后向礼部申请,但也有皇帝直接赐戟达到条件官员的,唐初就是因为李渊经常赐戟,所以把隋朝时那套较严格的列戟标准给搞坏了,变成如今阶职爵能有三品以上者,既可直接申请列戟。

向礼部申请,然后交一笔钱,到卫尉寺武器署领取,一个官员一般只能申请到一套戟槊。

一家要是有几人都有三品,那也可以同时列戟,比如薛万彻兄弟七人,有五个封爵,现在兄弟五人皆列戟,号称五戟薛氏,吊的不要不要的。

门戟还可以申请五年一换,交钱就行,但享受门戟资格的官员死后,门戟要被收回,不能陪葬,也不能再列。

“这门戟请回来后,咱家还得在大门内加盖个廊房,要不然这风吹日晒雨淋容易毁坏,”老武跟儿子碎碎念着。

“这里李瑗原来没弄列戟的廊房么?”

“这只是李瑗的一个别院而已,又不能列戟。”

·······

告身、官服、门戟,这些东西都是要额外交钱的,还不便宜,怀玉觉得这是那些衙门想出来的创收搞福利的办法。

其实不领告身也行,吏部还会有一份委任状一样的公文,有那个其实也一样。但是,谁会省那几个钱,就算没钱,借京债也得领啊,一来这是荣誉,二来这本来是吏部兵部创收的,你不领他不领人家吏部兵部的官吏们,哪里创收,怎么有额外福利待遇?

这不是给人家找不痛快吗?

做为主管官员考核铨选这块的衙门,你得罪他们,仕途还要不要了?

甚至这年头,官员们升迁封爵,要改换门庭的,其实也都是报将作监等这样的专门衙门,他们派人来修。也未必就真是官府的人来修,但是,肯定是他们指定的人,交给某个匠人承包,这肯定也是有关系的。

这修起来肯定比自己修造价高点,但你不用别人修,你自己请人修可能就通不过验收,可能就尺寸逾越等。

虽说如今武怀玉也算是一只当红炸子鸡,但也怕别人使坏的。

老武也是提醒儿子,这种钱省不得,就好比来宣旨的官员,虽然也是奉令公办,但必须得给礼钱,还不能少,得按规矩来。

这年头比崇祯那时肯定好的多,比大清啥的强,但也强不到哪去,这天毕竟都是一样的。

老武跟儿子聊了会,交待了一些事便走了。

武怀玉独自一人坐在那,闭上眼睛脑子里一遍遍的回放往事,这是种比较好的总结反省的办法。

人既要往前看,也要不时的回头瞧瞧,这样就能少走很多冤枉路,还能发现一些问题。

良久。

怀玉睁开眼,拿起一张黄麻纸,开始磨墨。

李世民给百官发布了一个任务,所有官员,不论品级高低,也不论是哪个衙门的,都需要给皇帝写一份关于时政得失的文章,要献言献策,拾遗补阕,每个官员还得向朝廷举荐起码三个人才。

这个任务并不简单,不能随便乱写一气,必须得展现出个人水准,若是乱写可能影响仕途,当然如果能写的出彩,可能就会跟马周一样,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一跃就赐金紫都是可能的。

举荐人才也不简单,虽说举贤不避亲,但必须得是贤才,要是举荐的人不行,那你是得负责任的,轻则识人不明,重则举荐的人出了事,你还要连带担责。

大唐有什么问题?

李世民继位后执政有哪些缺失?

真要写,怀玉有太多可写的东西了,毕竟穿越者那可是很超然的,有些现在还一头雾水的东西,他早就知晓了结果。

可哪些能写,哪些不能写,也得好好考虑清楚。

怀玉并不希望搞个什么一鸣惊人的奏疏,他还是希望既能展示点才能,又不是那么出众惊人。

最好还是不要得罪太多人利益。

这好比是在写代表提案,不好写啊。

提笔写灭突厥策,写了好几页纸了,怀玉最后想想又揉成团扔掉了。

他停了好一会,继续提笔,这次落笔纸上的却是请省并州县,更改重名,分天下为十道,派官巡视监察,这总不会得罪到人。

写完这些,武怀玉又提笔写弹劾奏章,弹劾隔壁老魏。

费尽心思写了千多字,可最后武怀玉看了几遍却锁进了抽屉,时候还不到。

得想点其它办法才行。

记住小说阁地址:xsg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