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8章 停封(2 / 2)

李世民点了点头,没急着下结论。

当天,皇帝又召房玄龄温彦博魏征长孙无忌等廷议,正是商讨此事。

最近长孙无忌等一众大臣一直在反对世封刺史之事,李百药魏征这些没得世封的大臣一直反对,长孙无忌高士廉这些得了世封的还一直反对,

搞的李世民都很烦,

甚至都茫然了,

怎么反对者这么多?

他不得不认真反思。

特别是长孙无忌这段时间声音很大,似有借题发挥之嫌,大舅子一遍遍问皇帝,他哪做的不好,要将他这样从龙功臣赶出京师?

大舅子闲职好几年了,憋了不少气,这次喊的很大声。

而在家养了几百歌伎舞姬整天沉浸酒色中不闻窗外事的河间王李孝恭,更是在皇帝让他世封观州刺史后,先是赶紧上了一道请皇帝封禅泰山疏,没被同意后,

马上就让儿子上疏他病了,

病的很重,

病的出不了门,更不能去观州任刺史。

这个观州,在河北,曾并入沧州,现在从沧州中划出,紧挨着德、冀、瀛,大运河、漳水穿州而过,治弓高,辖东光、景城、阜城、安陵几县,

挺富庶的州,开皇年置,大业初废,武德初再置,贞观初废,如今又置。

可李孝恭不敢去就封。

他到现在还记得,武德八年他做扬州大都督时,李渊是怎么凭一封诬告他谋反的信,就把他从扬州逮入长安下狱,关押讯问许久的。

虽然最后查无实据无罪开释,但他却也从扬州调回长安任闲职,经那些敲打后,他就很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身份和位置了。

从此只沉迷歌舞美人,不再过问政事。

有点惊弓之鸟的感觉,李世民要封他世封观州刺史,他总觉得这后面刀光剑影十分可怕。

老老实实在长安当个不问世事的河间王不也挺好吗?

武怀玉的改封别驾提议,在殿上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这次魏征温彦博都松口了,

而长孙无忌也难得的没再激烈反对,

这里面关键还在于武怀玉所说的这个改封别驾,其实跟原来世封刺史完全不同了,

改封府州别驾,勋臣们只要有本职差事的,就无需去任这别驾,可由子弟代职。

甚至比如说长孙无忌,将来年老致仕了,也可以就留在京师,根本不用回到这赵州去,长孙家族也根本不用去赵州。

但这个赵州别驾,却是以后长孙家世代子孙承袭的,这个别驾是从四品下,比长史的从五品上,高了三级。

既然不需要长孙家迁去赵州,也不用他长孙无忌去赵州,那么这赵州别驾不过就是个兼衔,长孙无忌自然也就不在意,他反对世封刺史,最主要的是他一直没有实职,怕李世民借机赶他出京到地方上去,那就远离权力中心,被边缘化了。

至于说武怀玉现在提议改封别驾,取消了护军府,甚至原来的州税赋三分之一,改成了府州税赋三分后,把留州的那三分之一,把这部份的三分之一分给世封别驾,

其实就是从三分之一变成九分之一了,

但一个两三万户的州,哪怕是九分之一,那是实打实两三千户的税赋,这还不仅是地户的正税,还包括其它州内的各种工商杂税等税收,比起实封功臣最高一档的一千三百户食邑税赋三分之二,

那依然是多了好几倍。

从诸王到勋臣,世封别驾都取消护军府,但保留亲事、帐内府,毕竟封在内地,要护军府兵马干嘛。

当然,王公们也可以选择不要亲事帐内,拿纳资纳课的钱,或者部份钱部份人,随便选择。

大家讨论热烈,

魏征问了一个关心的重点,

如果诸王也改封别驾,那是否取消诸王担任的都督、刺史等职。

李世民想了想,“世封别驾,是世袭封赏,都督、刺史,则属于官职,诸王有能力者也可以授都督刺史之职,但此职不世袭,世袭的只是别驾。”

诸王世袭府别驾,勋臣世封州别驾,

大都督府别驾从三品,中都督府别驾正四品下,下都督府别驾从四品下,

上州别驾从四品下,中州别驾正五品下,下州别驾从五品上。

诸王公世袭别驾者,若本职繁忙,则由王府、国公府的长史、司马或子弟检校。

以后所有府州别驾,都只用来世封宗王、勋臣。

皇帝坐在御榻上,

看着大臣们激烈的讨论,

大臣们讨论的只是一些细节,总体上却是已经大都支持武怀玉的世封刺史改世封别驾了,

想到自己这世封诸王、勋臣刺史诏,还没诏行半年,李世民也有些无奈,但他不是那种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到底的皇帝,

既然大家都反对世封刺史,愿意接受世封别驾,那他就从谏如流吧。

一众受封者都愿意,他又何必勉强呢。

(本章完)

记住小说阁地址:xsg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