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0章 绝不低头
袁熙拿着南匈奴送来的羊皮文书,逐字逐句看着,不时指着上面某处文字,仔细询问田豫其中细节。
他足足问了小半个时辰,才将这封长信看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文书是用两种文字写成,主要部分是鲜卑文字,次要补充部分则是汉字。
但汉字部分极为简略,且出现了不少疏漏,不仅词不达意,还多有写错笔画的,所以只能参照鲜卑文字,才能明白其中意思。
这里面有好几个极为讽刺的事实,第一个就是此时匈奴人主要采用的文字,是鲜卑语。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毋文书,以言语为约束。”
这是说匈奴人是没有自己文字的,但根据后世考古来看,显然不符合事情。
一个部族需要发展,不可能最简单的文字交流都没有,司马迁当初如此说,是因为在他的时代,因为汉朝强盛,所以大部分匈奴贵族,都是使用汉字作为交流的。
但这并不是说其之前就没有文字,匈奴人有一套独立于汉字语言系统的符号文字,其类似与突厥的石刻文字,只不过和汉朝交流多了,使用范围慢慢变小了而已。
而且匈奴的血统本身也非常复杂,到现在也没有明确定论,其如同多部族的大联盟,其中哪一方部族强势了,那其背后的主体民族的文化,便会占据强势的主导地位。
西汉是对外族交流最为强势的时期,所以汉朝疆界外的部族,为了更加顺利交流,开始自发学习汉字,以表示对汉庭的敬畏。
而到了东汉,对外族采取的原则变为收缩性的羁縻政策,即以胡制胡,在这种情况下,汉庭放弃了对边疆的胡人教化。
在这种情况下,通晓使用汉字的人越来越少,而关外鲜卑的崛起,让匈奴使用的文字,由汉字开始大规模转向鲜卑文。
这便是文化和实力的相生关系,实力强大的,会占据文化交流的强势高地,而弱势的一方,会自发接受强势方文化的渗透和熏陶。
所以有种说法,便是文化的扩张并不需要刻意进行,只要国家实力强大,自然有周边部族主动接受强势方的文化,此谓之文化慕强心理。
眼下袁熙面前的这封书信,便是说明这个道理。
本来在东汉前期,汉字已经成了匈奴的主要文字,但随着桓灵失道,天下大乱,汉廷威望大损,南匈奴都有胆子敢趁乱劫掠汉廷了,又怎么会愿意去学汉字?
所以只短短几十年,匈奴用的官方语言便从汉字变成了鲜卑文字,当真是不胜唏嘘。
袁熙知道这是个很不好的兆头,要知道文字是承载文化最基本的载体,改换文字,说明已经没有了文化认同感,那归属感也就会大大降低,最后迟早有一天,匈奴会完全脱离华夏文化圈。
之后若让其回归,就要花费数倍数十倍的努力,甚至五胡乱华时,鲜卑差点反过来差点把华夏文化同化消灭。
袁熙想到这里,拿起文书晃了晃,“奉孝先生看过了?”
“他有什么想法?”
田豫回道:“先生说,匈奴人表面上虽然谦恭,但是信里面还是有不少私心的。”
“其希望互市,并以优惠条件用马匹交换幽州货物,但其要交换的,却是铁器工具等器物,甚至还想要制造技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如果这放在可能会变成敌人的一方上,就显得有些不合适了。”
袁熙说道:“确实,先生看的很准。”
“若同为华夏子民,这些东西也就罢了,偏偏他们并没有表现出足够的诚意。”
“他们想要这种东西,必须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如今却想空手套白狼,想的倒是很美。”
“不过他们想要技术,我也不是不能开口子,让他们亲自来拿。”
“田兄回去告诉他们,让匈奴部族派出单于子嗣为质,来幽州义学,学习五年后方可离开。”
“但我也不打算什么都教给他们,文字草药这种随便他们学,农耕器具也没有问题。”
“但冶炼及兵器锻造,以及火药原料制备,是绝对要保密的。”
“将来什么时候他们肯舍弃匈奴之名,融入中原文化,我才会考虑松口。”
田豫赞道:“见公子想的如此清楚,豫便放心了。”
袁熙笑道:“国让办事,我更放心。”
“等兄回去后,以阎柔为副手,奉孝先生为谋主,主持和匈奴的谈判。”
“具体细节兄自行决定,最后谈好后,告诉我一声即可。”
“兄只需记住一点,一切以我华夏百姓的生死存亡为最大最重要的前提。”
田豫连忙应了。
两人又商量了些事情,发现和南匈奴交好一事,还是比较靠谱的,心里皆很是高兴。
这意味着将来一段时期内,代郡边境不需要囤积那么多乌桓骑兵和驻军,甚至能得到一部分匈奴骑兵,这对于接下来幽州的辽东战略,是个利好消息。
在这其中,阎柔和鲜于辅等人,应该是积极性最大高的,因为袁熙许诺,若是其将来在攻取朝鲜半岛部族时立下大功,从而开辟更多疆土,封侯便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两人计议已定,袁熙笑道:“东边日出西边雨,好歹也算是天道酬勤,不然徐州这边,都快让我抑郁了。”
“杨凤还在外面?叫人把她带进来。”
此时杜夫人正好进来奉茶,闻言轻声道:“吕夫人正在外面和其说话呢。”
记住小说阁地址:xsg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