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讲到“达延汗”率军入侵“明朝”惨遭失败后,发现明朝并非不堪一击,于是决定从长计议,缓图之。
明朝后期,非“达延汗”后裔的蒙古部落主要有卫拉特(瓦剌)、科尔沁和朵颜三卫。蒙古的“瓦拉”部也叫“卫拉特“蒙古。这四部曾经三次形成联盟来对抗从“鞑靼”出身的“达延汗”,其中以第二次和第三次为大。
第二次瓦拉联盟形成于西元15世纪前期,包括辉特、巴尔忽惕、忽里牙惕、巴图特、绰罗斯等部,其中有名的贵族有马哈木、脱欢、太平、把秃孝罗、也先等,明朝皇帝们也曾都给他们封过相应的“爵位”。
在脱欢取得了卫拉特(瓦拉)的领导权后,实力很快发展起来,最终在其子也先的手上,瓦剌打败了鞑靼并统一了东、西蒙古,在西元1453年,“瓦剌太师”也先甚至还当上“大元朝天圣大可汗”,风光无限。
绰罗斯•也先的名字意为“平安”,生于西元1407年,死于西元1454年。后世的清朝人有把的名字译作“额森”或“厄僧”的。在明朝皇帝的敕书中,则称之为“瓦剌都总兵答剌罕太师淮王大头目中书丞相”。
“也先”是蒙古瓦剌部之人,即“卫拉特蒙古人”,也是瓦剌首领马哈木之孙、脱欢之子。明朝正统四年(西元1439年)脱欢死后,其子也先嗣位,兼并蒙古诸部,并挟蒙古大汗脱脱不花,利用军事征伐、封官设治、联姻结盟等手段,拉拢和征服周围诸部落,致使“漠北东西万里,无敢与之抗者”,实力盛极一时!
并且,“也先”还以“兀良哈三卫”和“沙州”等卫为左右翼,在北方形成了与明廷相抗争的强劲政权。至西元15世纪中期,“也先”势力所及,乃西起额尔齐斯河上游,北连安格拉河以西、叶尼塞河上游,东为克鲁伦河下游及呼伦贝尔草原一带,南北数千里,东西近万里,就算与南方的大明王朝相比,也丝毫不逊色!
明朝正统十四年(西元1449年),“也先”在“土木堡之役”中俘获了明英宗朱祁镇。后来,经过双方议和,英宗被其送还。瓦剌由此盛极一时。到了明朝景泰元年(西元1450年),明朝皇帝的敕书称其为“瓦剌都总兵答剌罕太师淮王大头目中枢丞相”。而景泰二年(西元1451年),也先便发兵击败了脱脱不花可汗。
到了景泰四年(西元1453年)夏秋间,“也先”自立为“蒙古可汗”,称“大元天圣大可汗”,并封其次子为“太师”,建年号为“天元”,以“皇元”继统者自居,明摆着就是想要凭武力去恢复“元朝”一统天下的局面了。
“也先”此举也在于试图打破“非黄金氏族不能称汗”的蒙古传统观念,成了蒙古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非黄金氏族出身的大汗。但“也先”荒于酒色,恃强益骄,致其众日益离心,走散大半,为败亡埋下伏笔。
后来,“也先”被其部下阿剌知院攻杀。当然了,也有其他说法,比如说“也先”遭到“达延汗”率领鞑靼大军进攻后败逃时,被布库•索尔逊之子巴郭所杀。“也先”去世后,瓦剌也逐渐衰微,最后被鞑靼部征服了。
不过,在“也先”因僭越大汗之位被刺杀前,曾分给其长子博罗纳哈勒,统领杜尔伯特部的权力。当然了,其次子阿失帖木儿也顺利拿到了统领准噶尔部。但也先一死,瓦拉内部就很快陷入了四分五裂之中。
瓦剌部的部落民(小贵族及其统治下的广大牧民)四散奔逃,有的迁往天山北麓、河套、哈密、青海,有的迁往阿尔泰山西部、鄂毕河上游一带,甚至从此沉寂了百年时光。虽然如此,瓦剌仍时不时攻击鞑靼,光是在成化年间,也先次子阿失帖木儿就率军四万屡次攻击鞑靼,迫使鞑靼毛里孩不敢越过黄河。
在“达延汗”分封后,其左翼的兀良哈部逐步控制了和林等漠北地带,瓦剌不得不转向漠西发展。而明嘉靖朝前期,喀尔喀万户吞并了兀良哈万户,控制漠北后便进攻瓦剌。“达延汗”右翼的三万户蒙古人以俺答汗为首,经“哈密卫”打击瓦剌,但双方仍时常有会盟。待俺答汗去世后,喀尔喀三部与瓦剌仇杀不断。
西元16世纪50年代,第三次“卫拉特联盟”形成,包括和硕特、辉特、绰罗斯、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巴图特及巴尔忽等部,因为和硕特部为“黄金家族”,所以该部领导博贝密尔咱父子相继领导卫拉特部。
自西元16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喀尔喀三部一度统治过瓦剌。虽然随后不久,瓦拉就独立了,但喀尔喀首领仍对瓦剌拥有宗主权。此时,瓦剌部由于僻处一隅,逐渐分裂成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和硕特四部。在西元1620年——西元1640年,准噶尔部开始取代和硕特部,成为卫拉特四部的盟主。
此时,由于受到喀尔喀部压力,卫拉特部不得不进一步西迁到了达南西伯利亚。当时,土尔扈特部游牧至额尔齐斯河中游及伊希姆河之间游牧;杜尔伯特游牧于额尔齐斯河上游左岸至亚梅什湖一带;和硕特部游牧于额尔齐斯河上游右岸。至于绰罗斯的哈喇忽喇及辉特部落,则游牧于鄂毕河上游右岸一带。
西元17世纪早期,由于发生过喀尔喀与卫拉特之间的战争,导致卫拉特部落四散,有的逃到鄂毕河上游的库兹涅茨克一带,有的逃向额尔齐斯河中游的鄂木、塔拉、伊希姆河及托博尔河一带。
而绰罗斯部的大部分属众,则分散在鄂木河和塔拉县以南地区,且各部落界限也被打乱,产生了内讧。这次内讧较战争给卫拉特各部带来的影响更大,使得土尔扈特部一路西迁,最终到达伏尔加河下游。
和硕特部贵族图鲁拜琥汗由于在内讧中调解诸部矛盾有功,因而被推为“盟主”。他为了解决卫拉特和鞑靼、俄国之间的矛盾,便决定另辟牧地。于是,卫拉特各部选中了天山以北“察合台后王”的地盘。
从此,人们印象中的卫拉特牧地,就转移到了西域新疆的北部地区,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准噶尔部了。
图鲁拜琥汗后来进军青海,打败了藏巴汗,并逐渐控制了全西藏,确立了“黄教”作为统治地位的喇嘛教派,而他就是著名的“顾实汗”。留在原地的卫拉特部则和喀尔喀部联手,编撰了《喀尔喀——卫拉特法典》,巩固了游牧性质的封建统治秩序,并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当时漠西蒙古各部落之间的社会矛盾。
此时,杜尔伯特部在额尔齐斯河中游放牧,南部则是和硕特部和绰罗斯部。辉特部游牧于裕勒都斯河流域。到了西元1653年,绰罗斯部巴图尔洪台吉去世,立僧格为后。但西元1670年,僧格被杀后,其弟噶尔丹继位,进而掀起了对东方新兴的大清王朝将近百年的战争,最后引发康熙三征噶尔丹,战败被灭族。
“朵颜三卫”在明初设置后,直到“天启年间”一直有“冒充”三卫进贡的,但已和最开始的部落关系不大。
最开始统治“朵颜卫”的是脱尔忽察尔,到正德年间,花当势力颇盛。花当后裔一直把持朵颜部,引导左右翼蒙古犯边,但随着西元1547年察哈尔部东迁,右翼哈喇慎老把都、俺答汗长子辛爱黄台吉也向朵颜卫扩充势力,使花当后裔小部分投靠了察哈尔部,大部分投靠辛爱黄台吉部,号称“哈喇慎部三十六家”。
直到西元1628年,林丹汗攻击哈喇慎部,残部一支投靠了新兴的清朝,成了喀喇沁旗先部。另一支和其他部落组成了东土默特左翼旗。“泰宁卫”在察哈尔部东迁中被消灭了,但胜利者仍冒用败者身份领赏。
万历年间,一直冒充“泰宁卫”的速把该,其实是左翼内喀尔喀的部落酋长。而“福余卫”的情况与泰宁卫类似,都是内喀尔喀部落冒充的,其中有认为是恍惚太、土门儿二部,也有人有说是科尔沁部冒充领赏。
………………………………………………
哈哈,多谢各位书友关注,收藏,推荐,订阅和评论本书!身为作者,我很高兴也很荣幸能为各位读者提供一部符合大众口的“都市异能”兼“修真玄幻”小说。常言道“人生苦短,笔尖修长。”是故,修真路漫漫,何处觅长生?烦恼无去处,且看书中人!愿《天地任我行之“系列”》小说能给大家带来快乐与感悟!
本故事纯属虚构,若有雷同实属巧合!道友们,打工辛苦,时间紧迫,创作不易,点赞收藏,顺便转发,欲知情节?下回分解!(“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欢迎阅读我的书)
记住小说阁地址:xsg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