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被忽视的检查,诊断线索!(1 / 1)

面对这种情况,送去医疗技术更发达、仪器更加先进的莓国,显然是更好的选择。

“肯定是能排除多发性硬化了。”霍主任皱着眉头说道。

立体定向脑活检没有多发性硬化的证据,基本上能够排外了。

会诊又进行了半个多小时。

各个主任都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

有说走出神内的范畴,把目光放在更广泛的疾病谱,尝试从全身寻找线索。

也有认为应该诊断性治疗,应用各种药物覆盖,通过药物的疗效来推断病因。

但,许秋全部否决了。

他的意见,是回归到病人既往病历,以及再次查体。

许多疑难杂症的蛛丝马迹,很多时候都藏在既往的表现中。

而再次查体,则是寄希望于病情进展后出现更多特异性的症状。

“再做一次脑电图。”许秋说道。

在穷途末路之际,下一步的诊断程序,一是重复检查,二则是临床查体。

“还是怀疑病脑吗?”约瑟夫眯着眼睛,喃喃开口。

这个关头,又去复查脑电图,很大概率是为了和两个互相矛盾的检查印证。

他无法理解。

查不出病原体,怎么能是病毒性脑炎?

但,约瑟夫终究只是前来进修的医生,他在心外科的地位再高,急诊科之内,还是得听许秋的。

散会后,医务人员立刻就回病房跟范富国交接,再次做了一个脑电图。

而许秋则带着一沓厚厚的病例回到办公室,一字一句地分析。

脑脊液igg寡克隆带检查呈3型阳性——常提示急性脊髓炎,这是多发性硬化的标志之一。

血液和脑脊液中存在一致的额外带——全身炎症性反应的标志。

……

一条条检查结果,在许秋眼前化作无数诊断标准,相关的所有疾病则立刻跳了出来,又被许秋一一排除。

办公桌上,刘素素送来的红烧排骨,云梅送来的酸梅汤,陈佳送来的虎皮尖椒,还有黎雪、秦祈音等送来的溏心蛋、水煮蛋、煎蛋、蛋炒饭……早就不剩下一丝热气。

下午,临近上班前,许秋突然瞳孔一缩,身子立刻就往前倾了45.3度,紧紧地盯着病历上的一行记载。

“脑脊液mrzr反应阳性”

许秋神情一怔。

mrzr反应,全称麻疹-风疹-带状疱疹抗体鞘内反应。

这其实也是诊断多发性硬化的指标之一。

众所周知,大多数多发性硬化病人会在脑脊液中表现出寡克隆条带,它一直是多发性硬化诊断的经典生物标志物。

而多发性硬化作为一种罕见病,诊断十分困难。

因此,有很多病人虽然有类似于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症状,却不符合某些诊断标准,这类病人常常被称之为临床孤立综合征。

简单理解,是多发性硬化、但检查又不完全是,就取一个过渡态,即临床孤立综合征。

而mrzr,正是在这个背景下诞生的。

与寡克隆条带相比,mrzr在诊断多发性硬化,和从临床孤立综合征到多发性硬化的进展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它不仅有着极高的特异性,且由于其产生的免疫反应主要由b细胞介导,因而可以为选择合适的免疫调节剂做出指导。

既能诊断,又能够辅助治疗,一箭双雕!

多个检查阳性,再加上mrzr阳性,因此小刘那边率先怀疑的是多发性硬化。

只是,后续的针对性治疗已经说明这并非正确答案。

也是因此,mrzr阳性这个检查结果就被瞥到了角落里,再也没有人关注。

然而,就在注意到这个检查指标后,许秋脑中冒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或许他知道答案了!

……

不久后,范富国的脑电图检查结果被送来了。

许秋赶紧接过。

病人的脑电图表现有明显的异常,呈现出以3~4秒为间期的弥漫性、双侧同步性、周期性的高波幅双相和三相o波!

除此之外,波幅在左侧颞枕区的时候,还出现了进一步的增高!

许秋放下检查单子,有一种柳暗花明的感觉。

他或许知道最终的答案了……

咕咕咕——

从深度思考中回归,许秋终于感觉到了饥饿。

与此同时,一上午的门诊、中午连轴转的病例讨论带来的疲倦感也深深地袭来。

然而许秋顾不得这些,敢在上班前的最后半个小时,再次召开临时会议。

约瑟夫、申主任、蔺主任,还有没来得及走的霍主任等都到了。

他们脸色震惊又期待。

才进行完会诊,突然又开会,肯定是许秋有思路了!

他们感到不可思议。

这才一个中午的时间……

吃顿饭的功夫,上午还毫无头绪的病人,竟然有线索了?

“许医生,接下来我们要怎么配合?”

“是什么病,要做什么检查!”

“不是多发性硬化,不是克雅病,唯一值得商榷的就是病脑了……病毒pcr没有发现任何病毒,但病理结果却提示病脑,太诡异了!”

杨钰恩一脸星星眼,盯着许秋:“我就说去莓国没用,最后还是得看偶像!”

约瑟夫黑着脸,同时心里也无比惊奇。

“许医生,到底是什么?”他按捺不住好奇心,问道。

几位外国名医也有些动容。

能屈尊来一家国外的小医院进修,只为了掌握一门新技术的国际名医,无一不是把学术、医学事业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的老学究。

一个近乎无解的病人摆在面前,最终的那个答案,充满了诱惑力。

如果许秋断定这是一种未被收录的新疾病,他们反而会失望。

这种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屋子里捉迷藏,所有人想尽办法都找不到最后一个人藏在哪里。

如果抽丝剥茧找到病因,相当于在某个最隐蔽的角落找到了这个人,他们会充满成就感。

而如果是新鲜疾病——无异于躲藏者坐飞机跑到几千公里去了,会让众人有一种被愚弄、不遵守游戏规则的感觉。

他们并不在乎是否能发现新疾病,是否能为某个疾病命名,载入史册。

只是想知道,在这个病人身上,他们的临床思维到底是哪里出了纰漏,以至于用上了现有的所有检查,却最终止步于病毒性脑炎。

记住小说阁地址:xsg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