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第一镇(姆兰迪济)
从达累斯萨拉姆出发,向西行大约58公里路程,在这里可以看见一个崭新的村落,这里是黑兴根殖民团队在东非地区的建立的第一个据点。
为了纪念这个重要的地方,殖民团队的领头人亚尔曼给此地取名为第一镇(后世坦桑尼亚姆兰迪济镇),象征着这里是殖民地开发迈出的第一步。
第一镇位于东非沿海平原和高原之间的缓冲地带上,周边没有山脉经过,只有西南方向有少量丘陵分布,地势相对平坦开阔。
第一镇处在距离印度洋不远的沿海平原地带,紧靠桑给巴尔苏丹国边境,受到赤道附近的暖湿气流影响,第一镇的年降水量在1300mm以上,周围草木丰茂。
因为非洲降水的不均匀分布,上游在雨季的降水大量汇入河流后,可能会在下游聚集造成洪涝灾害,所以第一镇选址建在一处高地上,可以避免雨季突然爆发洪涝灾害的影响。
第一镇北部有一条大河经过,发源于乌卢古鲁山区,亚尔曼团长命名为小莱茵河(鲁伏河),这条河一直延伸到桑给巴尔苏丹国的巴加莫约进入桑给巴尔海峡。
第一镇就处在小莱茵河流域,整个地区雨水充沛,又因地处赤道附近,光照和热量充足,适合水稻,亚麻,玉米等农作物生长。
当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除了遍地的野兽外,只有桑给巴尔苏丹国的猎奴队偶尔从此地经过。
因为桑给巴尔苏丹国的常年猎奴行动,附近基本上没有大规模的土著部落,猎奴队必须深入内陆才能有所收获,所以只在这里短暂停靠。
黑兴根殖民团队在第一镇周围挖上壕沟,筑起低矮的篱笆用来防止野兽偷袭,这个工程量不小,所以村落的规模不大。
目前在第一镇大约有八百多居民,其中包括留守此地的殖民团队成员和刚刚远道而来的华人移民,还有五百多土著暂且被关押在这里。
2月第一批七百人的东亚移民通过荷兰船队的运送来到这里,他们大多是被招工的名义骗过来的,实际上他们的后半生可能都离不开东非再回到家乡去了。
黑兴根的雇佣合同长达二十年,想也不用想,只能为霍亨索伦家族打工一辈子。毕竟来的都是些成年人,在这个平均寿命不长的时代,二十年基本宣告人生的大半要在此度过。
不过随着未来东非的发展,到那时,就是恩斯特派人请他们离开东非,他们恐怕也不愿意再回到那遥远且多灾多难的家乡。
在达累斯萨拉姆港停靠后,移民被工作人员赶下船,早就准备好的驻港人员,对这些移民进行了消毒工作。
临时搭建的棚屋里,每五十人一组,衣服扒光,用木桶里的水搭配肥皂清理卫生,炎热的天气下,也不用担心着凉。
换上统一的德意志服饰(大部分是恩斯特淘来的普鲁士二手军服),开始剪发剃须。
剪去辫子倒是引发了小规模恐慌,毕竟被镇压了近百年,心中还是蕴藏着恐惧。但是来了这里,那就不是自己说的算了,即使不愿意也必须老老实实地接受。
清洁工作完成后,这些人被送往第一镇,进行开垦工作,殖民团队用一个月的时间才肃清了周边的野兽,周边五六公里都是安全地带。
因为这里临近桑给巴尔的缘故,附近几乎没有多少土著部落,只有几个规模不大的村落,大多在殖民团队的物理威胁恐吓下被驱离,少数不服从者直接被俘虏充当免费劳动力。
至于为什么不全抓起来,而是选择驱离,还是因为人手太少,每一个殖民团队的成员当前都是宝贵财富,和这些部落来强硬手段的不划算,但是那些不愿意离开自己土地土著的还是被树立了典型。
现在在第一镇的战俘营里挖渠修路,前几天的村落壕沟就是用他们来完成的,目前有五百多人正在修筑从第一镇到达累斯萨拉姆港的第一条砂石路。
前期这些土著还是牲畜和机器的替代品,是殖民地的动力来源,第一镇还有周边几十里的土地等着他们充当畜力。
坦桑尼亚的土地平坦开阔,来到这里没有让这些移民感到不适,因为第一批移民基本上来自清国北方,那里也是开阔的平原。
天气虽然炎热了一些,但是总比寒冷要好,至于非洲强烈的紫外线对于这些常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来说算不了什么。
要说新移民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连恩斯特也没想到,或者说忘了交待,那就是东非靠近沿海的地方气候比较湿热更适合种植水稻。
可是这些移民大多是北方人,对水稻种植没有经验,恩斯特也没有准备好水稻种子。
倒不是说小麦不能种植,热带地区其实可以种植小麦,但是产量不高,热带的小麦适合种在高原地区,可第一镇处在东非沿海的平原。
就比如印度,德干高原是以小麦种植为主,恒河平原则以水稻为主,印度每年小麦产量不比水稻少。
既然如此就暂且用小麦替代水稻种植,不过不再追求产量,种些口粮就行了,其他地区改种经济作物。
剑麻是黑兴根殖民团队的重点发展作物,后世,地处热带的坦桑尼亚是世界知名的剑麻产地。剑麻纤维韧性强,不怕海水侵蚀,是制造船缆、麻袋、地毡的上等原料。
当前时代还是木壳船的时代,剑麻良好的特性加上庞大的市场,使得这种作物的经济价值正处于上升期,相较于粮食而言,恩斯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种多少收多少。
毕竟粮食市场的开拓是漫长的过程,世界上人数最多的还是农民,规模最大的产业也是农业,各国都有自己的粮食产业,市场竞争烈度可想而知,而且所有主粮都是薄利多销,不能迅速获得利润,这也是美国有那么多种植园的原因。
而剑麻这样的紧俏货就不一样了,基本上只有热带地区才能广泛种植,而且对降水要求高,毕竟热带也不全是雨水充沛的地方,还有热带沙漠这种气候存在。
热带雨林也不适合剑麻种植,倒不是说热带雨林气候条件不行,而是开发难度大,单就土地而言,热带雨林树木太多,砍伐树木就比较困难,小地块种植的经济收益又不突出。
而坦桑尼亚就不同,除了气候条件优越外,土地面积广阔,尤其是可耕地面积。
后世统计坦桑尼亚国土的可耕地面积可能达到6亿亩,占国土面积的四成还多,能养活4亿人。
恩斯特不知道数据怎么来的,不过自己的前世的亲身经历告诉自己,东非确实适合搞农业。
东非高原面积广阔,虽然说是高原,但从小生长在华北平原的恩斯特感觉东非和华北很像,也就是东非的海拔高了点,不然在恩斯特眼中基本和平原地带没有其他区别。
东非高原最独特的一点是没有在沿海形成巴西那种地盾,沿海平原和高原缓慢过渡,经济腹地条件优越。
所以后世的坦桑尼亚人口分布十分均匀,不像巴西人口那样全挤在巴西高原的东南角。
整个坦桑尼亚主体在东非高原上,国内地势起伏稳定,基本在同一平面,山地分布在边境的东非大裂谷带,比如乞力马扎罗,那种突然出现在平地上的高耸大山颇为壮观。
这也是恩斯特百思不得其解的疑惑,因为乞力马扎罗和非洲草原泾渭分明,不像其他地区山脉和平原之间有所缓冲。
不管怎么说恩斯特认定东非的自然条件优渥,唯一制约土地开发的只有水资源,前世的坦桑尼亚农业困局,就在于此。
缺乏水利设施和储水的水库。雨季大量降水白白顺着河流汇入印度洋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所以在未来解决了东非殖民地的引水和蓄水问题,就可以解决东非农业开发最大的制约因素。
记住小说阁地址:xsg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