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威尔一行人虽然在学术水平上得到了托木斯克国立理工大学高层的认可,但招聘工作依旧很不顺利,时间转眼来到三天后。
安卡:“科威尔先生,托木斯克虽然只是一座远东城市,但是毫无疑问,能在托木斯克入学的人毫无疑问都是精英,俄国没有普及义务教育,而且他们的政府之前还退出了相关政策,几乎断绝了下层民众的上升通道。”
“在我和同僚的交流中,也获悉了这个情况,沙俄的识字率只有百分之二十,而且其中还存在大量猫腻,就拿俄国的大部分小学教育来说,其中五年制的小学占比不足百分之五,大多仅为三年制,教育内容的质量恐怕连我们东非都比不上。”
百分之二十这个数据的水分有多大,不言而喻,依照沙俄的人口,那就是至少两千多万人接受过教育,如果真是如此,沙俄也不至于在很多领域被东非超过了。
“沙俄之前有百分之五十的学校没有自己的教育场所,而是采取租房或者由宗教提供的场合的方式展开教育工作,神学是沙俄学校必不可少的项目,这也挤占了大量教育资源。”
任何国家,都逃不开宗教问题,在教育领域也是如此,东非自然也是如此,只不过东非的神学教育只有大学才能接触到,招收的人也不多,还要服从国家安排和接受国家考核,与当前俄国相比,东非完全就是一个世俗国家。
“而且欧洲部分国土的教育情况拉高了俄国整体受教育水平,也就是说远东地区在相关数据上更虚。”
科威尔点点头说道:“我们在来俄国之前就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对于这个结果,我丝毫不感觉意外。”
安卡:“不过也正如我们所想的那样,俄国在中学和大学教育上,丝毫不比欧洲学校差,就拿托木斯克本地中学和大学来说,能够入学的基本上是托木斯克或者西伯利亚地区的统治阶层或者富人群体,我们在托木斯克大学只找到了七名应该算普通家庭的学子,其中只有一人是真正农民家庭出生,剩下几人是家道中落的贵族乡绅,或者跌落的富裕家庭。”
安卡所说的农民家庭按照苏联的标准应该属于富农,或者自耕农之类的,肯定不是农奴。
一所大学個位数的“下层”受教育人群,这在东非是不可想象的,虽然东非教育水平因为经费问题一坨烂泥,但是很多平民阶层也有机会进入大学,并且占据东非大学生数量的多数。
科威尔:“话虽如此,但是不得不承认,随着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的教育事业还是有进步的,在上个世纪中叶,沙俄受教育人数恐怕达不到百分之一,即便百分之二十掺杂了不少水分,也比几十年前要好的多,我们东非也有不少亚历山大二世时代的移民,基本没有几个识字的。”
安卡:“聊胜于无,目前透露想法到东非发展的在校应届生学生只有三个,水平倒是还行,不过放在东非也不算稀缺人才。”
之前说了,托木斯克国立理工大学成立于1896年,而今年刚好是第一批大学生毕业。
“很多俄国大学生根本不愁就业机会,毕竟他们的家庭并不会受到经济危机的太大冲击,即便是之前所说七个家庭状况并不算太好的人,其中四个也不认为到东非发展对他们更有利,剩下的三人也只是有想法,但并不确定。”安卡有些沮丧的说道。
科威尔无奈道:“这个好理解,如果东非是欧美国家,恐怕他们都已经开始搬行李了,而东非显然对他们吸引力没有那么大,如果不是我们亲自到托木斯克来,他们的恐怕连东非都不会考虑。”
“这也就是我们本次工作的意义,为欧美学生到东非就业牵线搭桥,不要灰心,托木斯克国立理工大学这三个人如果有真才实学,我们就可以给他们提供便利,而托木斯克国立理工大学只是本地一所大学,悲观点估计得话,也就意味着我们至少能在当地招到至少五六个人。”
“试想一下,托木斯克只不过是沙俄经济不算发达的远东城市,在沙俄比托木斯克国立理工大学有实力的学校并不算少,每所学校我们都能找到几个,那堆积起来就是至少是几十个,再加上沙俄工业领域的人才,那就是上百人,这样一看,这趟行程也算比较务实了。”
科威尔的安慰确实起到了作用,本次托木斯克只是他们的在西伯利亚的第一站而已,而科威尔小组也不过是本次来沙俄招人的一个小分支。
在托木斯克做不出成绩,不代表西伯利亚地区,更不代表发达的欧洲地区做不到。
在自我安慰和激励了一番后,工作小组的成员又开始到托木斯克的其他学校或者工厂挖人。
而正如科威尔所说,整个托木斯克潜力还是不错的,在1900年结束之前,科威尔小组为托木斯克共计十三人提供了前往东非的便利,其中包括理工类,医学类的学生,主要来自托木斯克国立理工大学,西伯利亚国立医科大学(也在托木斯克)。
除了学生群体,因为经济危机失业的托木斯克技术类人才不算少,也是本次科威尔一行人的主要收获。
而在托木斯克的工作结束后,科威尔一行人的脚步并没有停歇,下一站是新西伯利亚,不过相对于当前托木斯克这个西伯利亚的学术中心而言,新西伯利亚市兴起没几年时间,完全因为西伯利亚铁路建设才开始有所发展。
所以在这里工作小组停留时间很短,他们接下来的一站,也是俄罗斯重要城市,叶卡捷琳娜堡市。
在1990年结束前,东非政府从俄国乌拉尔山脉以东,总共招揽了不到三十名各个类型的人才,算是暂时榨干了当地可利用的人才。
这对于本就落后且教育不发达的俄国西伯利亚地区而言,简直就是雪上加霜,不过即便没有东非介入,这些人大概率也会在未来离开西伯利亚,到俄国西部的欧洲部分或者其他欧美国家就业,甚至没有东非干预,这些人中的一些,未来会成为推翻俄国统治的主要力量之一。
而西伯利亚地区东非就招到了将近三十人,俄国更发达的欧洲部分,成绩自然会更好看,仅在1900年,通过东非人才引入计划,移民东非的俄国人就高达二百二十四人,其中绝大部分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或者因为失业问题无法维持生活的技术类人才。
而东非对俄国的敲骨吸髓才刚刚开始,在沙俄经济危机期间,东非的工作都将继续,也就是说在未来两年里,还将有更多的俄国高素质人才流入东非,俗话说,只要锄头挥的好,没有挖不倒的墙角。
而俄国经济危机下,东非的人才引入计划只是开胃小菜,其他欧美国家才是真正的宴席。
毫无疑问,这些人才都将为东非一五计划期间的建设添砖加瓦,为完善东非的工业体系和其他领域做出相对应的贡献。
(本章完)
记住小说阁地址:xsg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