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章 科玄之争(1 / 2)

第684章 科玄之争

1923年赴美留学生数量不少,单单清华的庚款留学生就有90多个,另外还有60多人属于自费留学。如果再加上李谕的教育基金会,总数超过了两百人。

临走前,照例要在清华园进行一次集结,李谕再次被请过去做个演讲。

内容嘛,正好聊了聊此前的那篇暗物质文章。

李谕说:“从这种事可以看出来,科学上还有很多未解之谜,值得人们去探索。知道宇宙的运行规律,对人类社会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继续讲了一些内容后,几个学生开始举手提问。

李谕指着其中一名女生:“女士优先。”

“谢谢院士先生,我叫顾静徽,”女生说,“最近我看到一些小报,都称‘暗物质’一词带有明显的神秘色彩,似乎回归了占星术的时代,还有人拿出五星连珠之类的谬论,应该如何反驳这种论调?”

顾静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物理学女博士。

李谕轻松道:“占星术?五星连珠?这些人肯定不知道,根本不存在五星连珠,因为太阳系的几大行星轨道面全都存在夹角,永远不可能连成一条直线。”

杨武之又举手问道:“黑洞里面到底是什么?”

李谕摊摊手:“还是不知道。”

梁实秋一直听得津津有味,虽然不准备搞科学,但清华的理工类课程太多了,他肯定达到了中学水平,讶道:“怎么也不知道?”

李谕说:“从数学上讲,永远不可能知道黑洞内部是什么样子。最多推测一些性质,比如它巨大的引力会产生无限红移面,强大的引力也将产生非常明显的引力透镜效果,如果能够肉眼看到黑洞的吸积盘,可能会发现它的头顶上也有一圈,因为那是它后面的吸积盘发出的光,被强大的引力扭转到黑洞顶上了。”

李谕随手在黑板上画出了后世非常著名的黑洞图片,应该说渲染图,就是《星际穿越》中卡冈图雅黑洞的样子。

不过毕竟《星际穿越》的科学顾问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索恩,人家还带着一个团队花两个月专门进行了计算,才给出了电影里的样子。

应该说很有理论依据。

当然了,再之后拍到黑洞图片又是另一码事……

李谕继续说:“理论上讲,黑洞里的时间也将停止,如果你掉进去还能活着,或许对时间能有新的认识。”

杨武之问:“就是您说的时间停止,成为永恒?不就可以看到宇宙毁灭的那一天?”

“那就不知道了,”李谕笑道,“但我想你们别忘记,黑洞是个天体,而且并非一无所有的黑。”

要不是怕走调,李谕真想唱一句“你说的黑是什么黑,我眼前的白不是白。”

李谕的演讲环节在一堆“不知道”中结束,接下来,清华请来了曾经旅欧的学者张君劢讲话。

而他的这番话,将引发那场蔓延学术界的“科玄之争”。

张君劢说:“今天我所要讲的主题是人生观,这是个关乎一生的问题。我正好想说明科学与人生观的五点差异,即科学是客观的而人生观是主观的、科学为推理支配而人生观由直觉主导、科学重分析而人生观重综合、科学服从因果律而人生观遵从自由意志、科学致力于想象的统一性而人生观源于人格之单一性。

“……基于这些不同,可以得出结论,科学无论如何发达,而人生观问题之解决,绝非科学所能为力,唯赖诸人类之自身而已。”

张君劢的这一番话,立刻引起在场的地质学家丁文江的反对,他质问道:“张先生,难道您也信奉‘西方为物质文明,中国为精神文明’这样肤浅的说法?要反科学?”

张君劢连忙说:“我并没有反科学,只是认为人生观并非科学的。”

“不是科学的人生观,还算人生观?”丁文江步步紧逼。

张君劢反问:“人生观如此难以捉摸,怎么能以科学论?”

丁文江说:“诚如先生所言,科学不能支配人生,则科学乃有何用?”

校长曹云祥眼看他们要吵起来,赶紧出来打断:“今天是送学生的典礼,诸位如果有学术上的争论,大可改天深入探讨。”

曹云祥对清华是个相当有贡献的校长,清华国学院就是他在任时搞起来的。

两人肯定要给曹校长面子,没有继续争论。

不过就在次日,张君劢的“人生观”演讲稿就被发在了《清华周刊》上。

丁文江看后,紧接着写了篇文章《玄学与科学——答张君劢》反驳:

“东西洋的文化,绝不是所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这样笼统的名词所能概括的。主观的、直觉的、综合的、自由意志的、单一性的人生观是建筑在很松散的泥沙之上,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我们不要上他的当!”

这两篇文章,彻底揭开了“科玄之战”的大幕。

没多久,陆续参加进来的知名学者就达到三十多人。

双方阵容都不差,科学阵营里除了丁文江,还有胡适、任鸿隽、孙伏园、吴稚晖等等。

其实任鸿隽多少算是比较理性的,他很早就说:“张君是不曾学过科学的人,不明白科学的性质,倒也罢了;丁君乃研究地质的科学家,偏要拿科学来和张君的人生观捣乱,真是‘牛头不对马嘴’了。科学有他的界限,凡笼统混沌的思想,或未经分析的事实,都非科学所能支配。人生观若就是一个笼统的观念,自然不在科学范围以内。”

不过被大势裹挟,他肯定要站在科学这一派。

玄学那边后来则是以梁启超为首,还有张君劢、张东荪等。

纵观整个论战,大部分人其实并非专门研究科学的,主要是文科人士。

另外,“科学”一词没什么争议,“玄学”就是丁文江起的了。

他说:“玄学真是个无赖鬼——在欧洲鬼混了二千多年,到近来渐渐没有地方混饭吃,忽然装起假幌子,挂起新招牌,大摇大摆地跑到中国来招摇撞骗。”

玄学本来是魏晋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源自《老子》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但魏晋的清谈风气太负面,所以后来“玄学”一词常常带有强烈的贬义。

有人建议把“玄学”一词改成“哲学”,即“科哲之争”,不过当时国人对“哲学”这个外来词了解太少,还是用了“科玄之争”。

胡适首先下场,发文道:“近代以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对它表示轻蔑或戏侮的态度。那个名词就是‘科学’!科学与逻辑均是如来佛,而‘玄学’再翻多少跟头也逃不出他的掌心!”

丁文江随即声援,直接提到“科学的万能”。

吴稚晖的文章长一点,但最后的结论是“宇宙一切,皆可以科学解说”。

<div class="contentadv"> 本来张君劢的处境有点孤立,梁启超随即出面,先发了一篇不咸不淡的文章,只是指出了这场论战的可贵:“这个问题是宇宙间最大的问题,这种论战是我国未曾有过的论战。学术界中忽生此壮阔波澜,是极觉莫大光荣。”

记住小说阁地址:xsg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