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襄阳城陷(2 / 2)

<div class="contentadv"> 仿佛是在说,有种来打我啊!

而清廷那边在误判大明的战略方向之后,也是在不断的向淮南一带调兵。

大量的八旗新军开始汇聚在凤阳府!

同江北的明军瑶瑶对峙着。

明军这边由于主攻方向不在这边,是故按兵不动,没有主动发起进攻。

而清军也是出于忌惮朱靖垵的原因,不敢主动南下。

短时间内,淮南方向的战局僵持了下来!

而与此同时,明军在湖北安陆府集结了重兵,沿着汉江向兵力空虚的襄阳府杀去。

嗯,此汉江非彼汉江!

棒子的汉江其实是偷的中国的名字。

而东亚这一片喜欢偷中国的地名的,也不止棒子一个。

越南的太原府,鬼子的九州岛,这些都是例子。

这就是近代以前,中华文化在东亚这一片的统治力。

天朝上国可不是老祖宗自封的,而是整个儒家文化圈所公认的。

……

大明宣武三年,四月初三,明军破宜城。

四月初七,明军前锋已然抵达襄阳城外。

当日,明军便对襄阳城正式展开了进攻。

轰!轰轰!

重炮的轰鸣响彻云霄。

一发发炮弹向着襄阳城头倾泻。

但很明显的是,明军的炮击精度和火力密度,较之从前有了显著的提升。

而原因也很简单,明军的火炮炮膛内大多都已经拉好了膛线。

并进行了燧发化改造!

不同于线膛枪生产起来的技术门槛,线膛炮的生产反而是要简单许多。

一发发炮弹接连倾泻在襄阳城头,炮弹砸在城墙上,如同蜘蛛网般的裂纹迅速扩散。

在重炮压制住清军的城防炮之后,明军的攻城臼炮也开始向前推进。

一门门攻城臼炮被推到了前线,然后开始火力投送。

一发发开花弹被投送到了襄阳城头,爆炸声接连不断的响起。

轰隆隆!轰隆隆!

在炮击掩护下,明军开始向着襄阳城发起了总攻。

襄阳城内知府衙门前,清廷新任命的湖北巡抚方光恩满脸焦虑的踱着步子。

而在他面前,新任襄阳总兵朱贵也是一脸的凝重。

“怎会如此!怎会如此啊!”

“朝廷不是说明贼的主攻方向是淮南吗?这襄阳城外的明贼到底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方光恩非常焦虑。

城墙方向传来的轰隆隆的炮击声,仿佛每一下都是在敲击他的心脏。

一旁的朱贵也是一样的表情。

他这才刚接任襄阳总兵没多长时间啊,结果襄阳城就面临了如此的危机。

这特么的搞得他好像专门背锅的一样!

忽然,正在原地踱步的方光恩动作一滞,像是领悟到了什么,脸上的表情从凝重变成了咬牙切齿。

“贼子好贼子!”

“襄阳城若失陷于明贼之手,根本原因便是因为城内的奸细!”

朱贵闻言,忍不住面露惊诧之色。

“大人何出此言啊?”

方光恩咬牙说道。

“朝廷前脚才刚从襄阳抽调兵力,去增援淮南战事,后脚明贼就大兵压境襄阳城。”

“这个世界上哪里有这么巧的事情!”

“一看就是有奸细向明贼告密,将我军的动向告诉了明贼。”

“否则的话,明贼的突袭绝对不可能来的这么快!”

朱贵闻言,面露恍然,也是忍不住跟着方光恩一起骂起了奸细。

骂了一会儿奸细,发泄了一些情绪,两人的理智重新占领高地。

忽然意识到,当前襄阳城最大的问题并非是抓奸细,而是该如何退敌。

如果不能击退明贼的来犯,即便他们能抓到奸细,那也于事无补。

“大人,现在对我等来说,最要紧的事情还是该如何守住襄阳城。”

“若襄阳城告破,则万事皆休矣!”

朱贵开口建议道。

一旁的方光恩闻言深吸一口气道。

“朝廷刚将主力调离襄阳城,如今的襄阳剩下的守军多是些老弱病残。”

“就凭这些老弱想要抵抗住明贼的攻势,难于上青天啊!”

襄阳城的城防其实还算坚固。

自从上次白莲教进攻襄阳城之后,襄阳便一直在加固城防。

这么长时间下来,襄阳的城防可谓是固若金汤。

但是,一件座坚城,你光有坚固的城防没用,你还得有足够的军队守城才行。

而襄阳城现在的问题就是,没有足够的军队守城。

就在两人苦思冥想,思索着守城计策的时候。

忽然,襄阳城南的方向传来一阵骚乱。

襄阳巡防营参将牛奋带队打开了襄阳南门,选择了向明军投降。

怎么说呢,作为襄阳城的城防将领之一,他是知道现在的襄阳城有多空虚的。

更是明白,就凭现在的襄阳城,绝对挡不住明军的进攻!

既然如此的话,那他又何必为了大清,把自己的身家性命葬送在襄阳呢?

干脆拿襄阳作为投名状,投降大明他不香吗?

在牛奋带人献出襄阳南门之后,明军的攻城部队蜂拥涌入襄阳城内。

明军士卒端起上了刺刀的火枪,发起了刺刀冲锋。

至此,襄阳的沦陷进入了倒计时……

……

江北,扬州!

朱靖垵驻跸在扬州城外的一处盐商庄园内。

庄园内外都被他的禁卫部队给层层把守。

书房内,朱靖垵正在对着一张舆图,研究着战略。

而在他身边,是张进,谢高,潘大柱,田文常等明军将领。

舆图前,朱靖垵摸着下巴,沉声说道。

“算算时间,湖北那边的战局应该已经要见分晓了!”

“襄阳城防空虚,且是以有备打无备,我军攻取襄阳城,应该不是什么大问题。”

要知道,明军在湖北方面可是集中了三个整编师投入战场的。

湖北方面的战局绝不会出问题!

至于说朱靖垵是怎么做到瞒过清廷在江南的耳目,悄无声息的将三个整编师送到湖北的……

其实很简单,总结起来就四个字“偷天换日”!

记住小说阁地址:xsg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