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6章 暴怒的图们汗(1 / 1)

大明元辅 云无风 3284 字 2024-01-05

第856章 暴怒的图们汗

“废物,废物,通通都是废物!”全蒙古的大汗、扎萨克图图们汗在大明独石堡外的盘古镇附近汗帐中暴跳如雷,几乎是毫无形象地破口大骂起来。

“速把亥这个废物,本汗让他来平定土默特之乱他不来,非要利欲熏心去打山海关辎重的主意,甚至在董狐狸连番示警之后,扔下察罕浩特不顾,南下去汇合董狐狸——他打的好主意啊,以为汇合董狐狸之后,两部兵马合在一处,不仅李成梁不敢轻动,甚至还能继续去抢山海关辎重队……”

“结果呢?这两个废物用自己的脑袋,成全了李成梁、李如松父子的威名!本汗用脚指头都能想到,汉人皇帝听说这两个消息之后一定又要祭祖,说不定还要筑京观!”

帐中所有人,包括四位执政和一票蒙古将领在内,全都阴沉着脸不说话。

图们汗余怒难消,继续骂道:“不过他们两虽然是废物,好歹还是战死沙场的,可是长昂那厮是怎么回事?戚继光出兵不过一万余人,他长昂手下骑兵就有一万多,居然只是小战一场就直接把大宁巨镇给丢下不要,逃之夭夭了?早知这厮脓包如此,就不该留他呆在大宁!”

帐中诸人都是长叹一声,说不出话来。

图们汗一脸怒色之中夹杂着难以言喻的恐惧,语气冰冷地道:“谁能告诉我,戚继光此举,是不是朱家皇帝想要重开大宁镇?”

图们此言一出,帐中诸人就不是长叹,而是一个个目瞪口呆,脸色都瞬间有些变白了。

重开大宁镇?

这大宁,乃在喜峰口外,是古会州之地,东连辽左,西接宣府,明初是便为巨镇。该镇统塞上九十城,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朵颜三卫当年就归出镇大宁的宁王统属。

要不是后来朱棣靖难获胜之后,担心大宁镇实力太强,且地理位置紧要,又有朵颜三卫精骑听令,因此将宁王内迁,大宁废镇,近两百年都未能恢复的话,当年察哈尔部能不能顺利东迁到察罕浩特都不一定呢。

因此图们一提朱家皇帝可能想重开大宁镇,帐中所有的蒙古贵族全都惊呆了。

重开大宁镇,然后再次“统塞上九十城”吗?那我们蒙古人怎么办?又北迁去捕鱼儿海(贝加尔湖)那个几乎连熊都能冻死的鬼地方?

不过,这群蒙古人的思维还是太简单了,他们知道重开大宁镇对他们的压迫力之大,却不知道重开大宁镇对大明而言的难度有多高。

实际上,作为此番漠南地区连番大战的“幕后黑手”,高务实并没有打算现在就恢复大宁镇。

非不欲为,力所不能及也。

这件事得从靖难之役说起,才能说得明白。

建文元年,靖难之役爆发。燕王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前,为防止宁王包抄他的后路,起兵袭陷大宁,挟宁王朱权及诸军归。

后世关于大宁都司内迁的原因,学界观点不一。在明代有些史籍中认为是兀良哈的泰宁、朵颜、福余三卫在靖难兵变中,追随燕王朱棣作战有功,明成祖朱棣以大宁都司诸卫之地与之,此说见于《抚安东夷记》、《吾学编》、《三卫考》、《四夷考》、《明史》、《读史方舆纪要》等书记载。

其中,《明史纪事本末》指出,自朱棣为了解除后顾之忧,奔袭宁藩,威胁宁王附归,“尽拔降骑还北平”;《明史》则说,朱棣当时直趋大宁,劫走宁王及其家属,收其精锐,尤以朵颜三卫最为骁勇善战。朱棣登基后弃守大宁,实为酬庸兀良哈三卫助己夺位。

在后世的明史研究中,也有类似说法,如《蒙古族通史》就认为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前,借助兀良哈三卫蒙古人的支持,挫败了镇守大宁卫的宁王朱权。后来他又向兀良哈三卫借用三千名精兵,作为其靖难军的骨干。

因此,在朱棣即皇帝位后,为了酬谢从战有功的兀良哈三卫蒙古人,决定把大宁卫割让给他们。同时,他还封三卫领主以都督、指挥、千户和百户等职;决定在开原、广宁两地开设互市,使兀良哈三卫蒙古人和大明进行互市。

然而这一观点也遭到很多学者的质疑,他们认为朱棣当时是为了保证北平的安全,并着重巩固保定的防守力量,所以才将北平行都司内徙至保定。

更有观点进一步认为,在建文帝时期,由于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无暇东北边务,且重心在用兵南方,所以尽抽大宁兵力,使得大宁都司下辖诸卫战力大损,原本驻所的人员、补给严重不足,难再担负守边的责任,导致兀良哈三卫趁着明政府困于内乱的机会,开始逐渐向南进展,几乎恢复了独立的姿态。

这一观点说明,当时兀良哈三卫已经在大宁附近进行活动了。不过,根据《明史》卷四十中的记载,景泰年间,三卫曾乞居大宁废城。

但大明的反应是什么呢?

“不许,令去塞二百里外居住”。也就是说,兀良哈三卫在大宁一带的活动是非法的,明廷不允许三卫的蒙古人南迁到大宁地区驻牧,仍然要他们回到潢水以北地区。

实际上,面对觊觎南下的兀良哈部,朱棣在永乐年间所采取的是军事打击与政治怀柔相结合的政策。一方面采取多种策略,招抚兀良哈各部,同时接受瓦剌、鞑靼的朝贡,并赐予其领主封号;另一方面,对于不服从大明的蒙古部落,他采用军事征服,曾先后五次亲征漠北。

不仅如此,朱棣即位后,还开始着手经略边防,并命兵部复议大宁、营州、兴州三卫,制订各种办法,试图恢复屯田制,修复各卫所的生产,但为时已晚。《明实录》中记载,朱棣以“以大宁兵戈之后,民物凋耗”为由,封徙宁王于南昌。

朱棣此举,一方面是迫于大宁卫的现实所采取的应对之策,另一方面其实也是为了进一步的削藩。

把大宁诸卫屯于京师周围,强化北京周围的军事配置,建设新的政治军事中心,再将谷王、宁王、代王等人改封他处,削弱边塞藩王实力。

然而这些举措实际上破坏了朱元璋广建诸藩、以镇北疆之策,导致大明北边防线内缩。

不过,朱棣内迁大宁明面上的理由“民生调耗”,也不是随口乱说,而是确有其事。

其中最大的一个麻烦就是粮食短缺。从洪武二十年设置大宁卫开始,保证军食供应就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

洪武二十年三月,朝廷曾经动员山东、北平、河南、山西四省民夫前往大宁运粮,凡参加运粮者免除夏税。

同年七月,大宁储粮31万石、松亭关58万石、会州25万石,加起来就是100余万石。但只过了两年,大宁粮食就已告罄,“军储不给”,结果不得不加以变通,改为商人纳粟中盐,“凡大宁输粟五斗,给淮浙盐一引。”

由于政策得力,到洪武三十一年正月,大宁的积粟已经达到62万石。结果朱元璋命令停止向大宁输粟,令商人转粟到东胜等处。

通过以上零星记载可以看出,大宁的粮食运输压力有多么重。为保证大宁等北方军事重镇的粮食供应,朝廷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从南方向北方运输粮食,其中光辽东海运就持续了三十多年。

永乐初年,为恢复北方残破的经济,不得不再行海运,但时间不长就陆续停止,船只和人员转入下西洋的活动,北方军食改为以“屯田为主,中盐为辅”的解决办法。

但是,大宁的情况则不同。从洪武初年,这里就没有居民,洪武二十年设卫后,出现恢复人口的好机会,但大明朝廷有向这里移民。

靖难之役爆发后,朱棣又把其人口全部南迁,这里再次成了无人区。

至于现在,那更不用说,大宁成为蒙古人的草场已经一百好几十年了,要恢复大宁,保证十余万镇守军兵的军食供应,谈何容易?

以高务实的观点来看,重设大宁镇,那还不如设“大板升镇”呢……起码大板升城的汉人都差不多有十万了,而且现在农耕化程度越来越高,算是有了农耕基础,不说完全自给自足,至少能保证大部分粮食供应,剩下的部分,朝廷再想法子解决就是。

但大宁根本没有汉人,没有农耕——哪怕到了后世,此地变成宁城县,也不是种粮的好地方,直到21世纪都还在大搞“高效节水灌溉”、“保护性耕作”这些工作。

现在重开大宁镇,除非朱翊钧打算每年向大宁镇投入一百万两,用于确保供应和盘活农业经济。

朱翊钧有这么多闲钱?肯定没有啊。

何况他要是真有这么多钱,也不会去干这件事啊!比方说,九边诸军统一换装万历一式刺刀款新式火枪,它不香吗?

甚至拿这一百万两去赈灾,也比去“开疆拓土”、“恢复旧地”看起来更靠谱一些,毕竟这重开大宁镇又不是一竿子买卖,这是持续性投入,每年一百万两呢,鬼知道大宁什么时候能够自给自足?

这种亏本生意,高务实可不会推荐朱翊钧去做,至少在亏不起的当下,那是不能去做的。

脑毛大忽然一拍桌子,怒道:“长昂该杀!”

切尽黄台吉瞥了他一眼,又朝图们汗看了一眼,开口道:“长昂怎么处置,这件事不妨先放一放,现在我有一个更严重的问题,速把亥和董狐狸战死,长昂弃守大宁逃窜,察罕浩特也没有了任何保护,朵颜三卫之地几乎一朝尽失,只剩下一个炒花(朵颜三卫现在剩下的唯一一卫首领),偏偏还远在辽河河套……”

他叹了口气,问道:“请问大汗,还要继续西征土默特吗?”

记住小说阁地址:xsg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