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混乱中,他们挣脱思想的牢笼!(2 / 2)

1916,是新、旧青年的分水岭。

“二十世纪之第十六年之人,又当万事一新。”

“必昂头自负为二十世纪之人,创造二十世纪之新文明。”

仲甫先生对未来新青年报以希望,以1916年为分水岭,号召人人都应是‘新青年’。

生理上身体强壮,心理上‘斩尽做官发财思想’,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

“任重道远之青年诸君乎!诸君所生之时代,为何等时代乎?

乃二十世纪之第十六年之初也。

世界之变动即进化,月异而岁不同。人类光明之历史,愈演愈疾。”

“……”

画面一转。

【1916年春,胡适回国了,好戏就此开幕。】

大雨已经没有了,但是小雨却淅淅沥沥下个不停。

但是远处的天边,依稀可见一抹抹阳光升起。

刚从西方归来的胡适穿着一身黑色的西装,撑着伞,心中百感交集,想起了过去的自己。

他曾度沉溺于恶习,抽烟、酗酒、逛窑子,一切都显得颓废不堪。

卖古董的老人重新给了他希望,他决定重拾自我,用白话文写诗歌,反对传统的文言文。

陈仲甫等他的诗篇,比起等待恋人的回信还要急切,望穿秋水,终于等到他回国了。

“文学革命!”

看着人来人往,他大喊。

“像辛亥革命推翻两千年的帝制一样,彻底推翻旧文学!”

“就从字句标点开始!”

于是,一番白话革命从他开始了。

【胡适、陈仲甫那一批人从未想过自己会成功,他们只是这般努力着,事实却是,他们的确改变了历史。】

“文学革命何疑!

且准备搴旗作健儿。

要前空千古,下开百世,

将他腐臭,还我神奇。

为大中华,造新文学,

此业吾曹欲让谁?”

浩浩荡荡的诗句中,画面转变。

这一次出现的,是树先生。

从1912辛亥年开始,树先生就开始了他长达十四年的仕途之路。

宦海沉浮,他并不感到快乐,甚至觉得无趣。

1916,就像一个巨大的黑屋子,关得他们窒息、麻木。

他开始抄写古碑文。

密密麻麻的文字,像极了当今社会一位位麻木不仁的民众。

他曾拿起笔,以此当武器,来唤醒世人。

可是时间一久,他发现这条路并不行得通,或者说,他一个人的力量太过于浅薄。

斗志低迷、颓丧。

这古碑文,成了树先生唯一排解无聊与寂寞的途径。

就像一座平静的火山,在厚积、在蓄势。

可是,他相信,是火山,总会喷发的。

迸射激情、燃烧斗志。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记住小说阁地址:xsg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