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天下之大,何处不为家?(1 / 2)

现在,东晋。

隐居的陶渊明怔怔的望着天幕中的文字,情不自禁的放下了手里的锄头。

因为他的目光落在了第一句和第三句上面。

这群人做事,不仅仅是为了自己坚持的道路,更是在缔造该国的文明。

希望有人记得,曾经有这么一批人,愿做死士,在这片土地上,于黑暗中高歌。

“于黑暗中高歌……”

他低语着,眼神复杂。

“这些人,究竟有着怎样的觉悟?”

“他们愿做死士,于黑暗中高歌,呐喊那些平民百姓不敢说的话……”

另一边,大唐。

上官仪听到了陶渊明的喃喃之声,他也陷入了沉默之中。

“这群人,简直在创世!”

他忍不住说道。

创世的意思,并非重新创造一个世界,而是重新缔造大国的风骨和伦理秩序。

这位天策上将,在震撼感叹期间,忍不住的低头看向了自己尚在襁褓中的孙女。

上官婉儿。

“愿你像这些人一样,既伟大又平凡。”

大明。

清官海瑞看着这样的文字与画面,没来由的感到了颤栗。

这种颤栗,并不是惧怕,而是激动的。

他有预感,距离大国缔造辉煌,越来越近了……

“他们的理想,沧海一粟,微小又磅礴……”

也是这时,天幕中画面显现。

【北边,京城,邓中夏创办了长新店劳动学校,沪海社会青年团为工人阶层创办海外学社。】

画面浮现。

一位青年,站在租借内一所学堂门前,满怀激动的看着眼前的一切。

他是俞秀淞。

这位江浙地区的青年,深受《新青年》报刊思想的影响,早早的就踏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

直到遇见了陈仲甫,于是义无反顾的加入到共产主义的道路中来。

受到陈仲甫的启发,大家一起把工人阶级聚集起来,为了日后踏上舞台做准备。

于是海外学社应运而生。

俞秀淞看着眼前的工人阶级,高声道。

“现在的中华,工人阶级占据大多数,所以只要我们聚集起来,就是拥有无限可能的群体!”

“因此我们要团结起来,让我们工人阶层强大起来!”

现场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俞秀淞目光扫过一张张振奋的面庞,有的在鼓掌,有的在叫好,还有的,拿出笔在书本上记着。

“还有我们。”

除了俞秀淞,李达、李汉军等小组的人也到了。

“工人阶级万岁!”

震耳欲聋的声音,在这一刻响起。

画面一转。

清晨,天空浮现一抹鱼白。

已经有卖报童拿着报纸,到处吆喝着:“工人学校建立了!工人们也能读书了!”

闻讯而来的菜农、工人们纷纷围了过来,脸上洋溢着笑容。

“这意味着,我们再也不会被欺负了吗?”

寒冷的街边,有年老的工人坐着,沉默着,看着年轻的工人们欢呼雀跃,只是老泪纵横。

希望,从南北两边升起。

一望无际的荒野之上,已经生长出了希望的花草。

京城。

一所所高校之中,学生们聚在一起,看着一本名为《劳动界》的报刊。

记住小说阁地址:xsg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