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液氧甲烷发动机(1 / 1)

许昌明看着立下军令状的张小平,无奈一笑,道:“不用如此。”

“搞科研不是完成政治任务,谁也没法保证具体的时间。”

“不过,你也不用担心进度问题。”

“具体的研究方向已经是有了的!”

闻言,张小平眸光闪烁,有些意外。

“昌明先生,我可以问一下,你或者说星海科技选中的是哪一类火箭发动机?”

“当然,毕竟后续的工作都是要交给你来进行的!”许昌明笑了笑,才是开口道:“全流量分级燃烧循环的液氧甲烷发动机!”

话音落下,张小平眉头微蹙,没有立即开口。

全流量分级燃烧循环,也叫高压补燃循环、闭式循环,是双元液体推进剂火箭发动机动力循环的一种。

简单来讲,闭式循环指的是一部分燃料在预燃室燃烧产生高温燃气推进发动机的涡轮和泵工作,随后反应的废气和推进剂一起注入到燃烧室中。

与之相反的开式循环,则是将产生的废气直接排放,不参与后续的燃烧反应。

一般而言,采用闭式循环的发动机推进剂利用率与推进效率更高,但设计结构复杂且对燃料的要求更高。

而后面的液氧甲烷,则是指的发动机的推进剂和助燃剂。

令他有些意外的是,星海科技竟然打算使用这两种燃料来充当发动机的推进剂和助燃剂。

并不是说技术路线走不通,早在冷战时,鹰酱及苏国在航天竞赛时都考虑过甚至研制过这种类型的发动机。

但很快两国又双双放弃了这类发动机。

而这其中的原因也很简单。

一直以来,航天都是个举国之力的事业,不需要考虑盈利、成本。

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只使用最合适、性能最好的发动机!

而甲烷推力和价格不如煤油,比冲和复用性不如氢氧,看似万能平衡,实则是哪哪都差了一点。

自然而然地,甲烷发动机便被两国打入冷宫。

取而代之的,便是液氧液氢发动机和液氧煤油发动机这两类发动机!

而其它各国自然是紧跟这两大超级大国的步伐,纷纷放弃了甲烷发动机的技术路线。

因此,当张小平从许昌明口中骤然听到星海科技要研究液氧甲烷发动机时,才会下意识地蹙眉。

不过,他的脑子转得很快,很快便想明白了其中的关键之处。

“是了!”

“甲烷机虽然各方面都不突出,但各方面都很均衡,这代表着它几乎可以适应各种任务。”

“而且,我们要搞的是可回收火箭技术,而甲烷引擎有着不结焦,可以快速复用的优点,正好符合我们的要求!”

张小平这里说的结焦,指的是火箭发动机在高温反应时,燃料中含碳和含硫的组分发生化学反应,在发动机各个部位积沉,形成一层坚硬的积碳或结焦层的现象。

这种现象会导致发动机性能下降、可靠性和安全性降低,甚至严重点会导致发动机故障和发射失败。

以往的火箭是一次性用品,这个问题还不算太过棘手。

但现在要复用火箭的话,显然是重点解决这个问题,尽最大限度地让发动机在短暂的检修后能再次工作!

从这点考虑,不会结焦的甲烷机无疑是最合适不过的选择!

归根结底,这是一种思路的转变,从大国航天到商业航天的转变!

所谓商业,首先追求的肯定不是最优性能,而是最优性价比!

“具体的方案以及研究资料稍后会发送至你的终端。”

“你的研究团队人员还没有完全到齐,不过如果你着急的话,明天就可以先行开展研究了。”

许昌明微笑着说道。

张小平则是下意识地看了一眼自己佩戴在手腕上的手环,点了点头。

“我知道了。”

两人的谈话到这里便结束了。

张小平的技术能力是许昌明自己考察过的,他相信,借助星海科技的研究平台,对方完全能够胜任这一工作。

这项工作他不是不能做,但他更想要为国家培养更多的能独当一面的科研人才!

因此,在时间可控的前提下,他已经很少直接介入项目的研究之中,更多的是充当导师一类的身份。

指定研究路线、给足资金以及一个能够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平台!

在他看来,这才是一个国家对待科研人员应有的待遇和做法。

但奈何,有人的地方就有斗争。

太多的人有了一点权力后,就要挖空心思地压榨控制别人,好满足自己的权力欲、金钱欲。

一谈起来就是贡献情怀,道德绑架,谈拢不成便是如出一辙的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想到这里,许昌明不由地摇了摇头。

社会风气如此,哪怕国家已经开始介入,欲要改变这种现状,但还需要不短的时间。

因此,他才选择双管齐下,在国家整顿的同时,不惜冒着得罪人的风险,在国内各个研究所、国企大量挖墙角。

若不是有着领导及国家的庇护,怕是不仅挖人不成,找上门来的麻烦也少不了。

甚至……不排除有些人铤而走险,直接对他下死手!

这并非危言耸听。

因为女娲的确向他汇报过针对他的不下于十起以上的阴谋。

车祸、坠楼、溺亡、精神病袭击、色诱、勾结外国特工……

各种各样的手段,可谓是丰富多彩,看得他大开眼界。

当然,这些人最后无一例外,都被国安上门查水表了就是。

摇了摇头,许昌明没有再去想那些糟心的事情。

他的思路又回到了实现可回收重复利用火箭这件事上。

除了张小平负责的液氧甲烷发动机技术外,想要实现火箭的回收,还有几个关键点没有解决。

在他的设计中,星海科技最终要实现的重复火箭会采用多个发动机并联的技术路线!

这是因为搭载单发大推力发动机的火箭上天容易,下来困难。

这很好理解,想要推动火箭升天,发动机的推动力就要大于火箭的重量。

但等到火箭要回收时,由于燃料以及有效载荷成功入轨,火箭的整体重量将远小于发射时的重量!

这时发动机就要减少推力,火箭才能依靠重力慢慢降落。

而发动机要减少推力,则是利用的节流技术,通过节气门控制化油器的开度来控制气缸的填充量,从而减低发动机的输出功率。

这说来简单,实则火箭发动机节流控制难度极高,很难做到精准控制。

尤其是要时刻控制发动机保持一个合适的节流程度,来使火箭平稳落地,那便更是难上加上!

记住小说阁地址:xsg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