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七章:改造苏轼计划,归心似箭(1 / 2)

苏轼何时成为卫渊小迷弟的?

大概是听说卫渊阵斩七将的时候。

那时,大周境内,很多的文人墨客都在传颂这段故事。

说卫渊是‘霍去病’、‘卫青’、‘关羽’,说他威震天下。

再后来,听说卫渊当街杀了一名辽使,又听说他在皇宫当中击败了辽夏两国使者.

以及卫渊杀倭等等事迹.

当听得多了,苏轼就想见一见这位,犹如东升旭日的卫渊,见见这个被全民推崇至极的无敌大将军。

更是这个时代,最为耀眼璀璨的星辰,没有之一。

此刻总算是如愿。

对于苏轼的好意,卫渊直接拒绝了,导致前者内心极其失落。

他刚研究出一种鲜美肉质的做法,非常可口,打算让卫渊品尝,可惜没这个机会了。

主要是,卫渊不敢让他做。

堂堂一位进士出身的读书人,在文坛又有着不小的地位,让这么一个人物给自己做饭,只怕传出去要让全天下的读书人给喷死了。

而且,一旦官家得知此事,只怕也不太妥当。

于是,卫渊只让随行的伙夫做了些简单吃食,与苏轼小酌了两杯。

饮酒期间,苏轼恭敬询问道:

“卫侯爷,不知您能否详细的向下官说说您的经历?下官想为您写部话本立传,不知卫侯爷您可愿答应?”

著书立传?

听到苏轼的要求,卫渊直接摇头拒绝。

苏轼不解,询问道:“卫帅为何不肯?您威震天下的事迹,该让后世人知晓才是。”

“尽管翰林院等诸司也会记载当朝官吏言行事迹,可一时半刻,无法广为流传,被更多人知晓。”/apk/ 无广告、更新最快。为了避免转马丢失内容下载:/apk/敬请您来体验无广告阅读app爱读免费小说app

“苏先生,去看看吧,看看西北草原的塞外风光,看看我边军将士是如何戍边。”

“再去北方的长城,看看那里的将士是如何风餐露宿,看看什么叫做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卫渊言止于此。

苏轼像是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不知过了多久,他突然深呼吸一口气,缓缓站起身来,朝着卫渊的背影郑重作揖道: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苏轼的词,不该只写盛世,只写明月,只写风情,只写权贵.”

“塞外鹤唳风声,弓马骑射,应当要如此!”

“卫侯,下官受教了!”

卫渊转过身来,将他搀扶起来,语重心长道:

“本帅希望,世人通过你的诗词歌赋,可以更多地了解到戍边将士的寒苦,让更多的人都明白,今日太平来之不易。”

“本帅更希望,让后世人通过你的文字,了解到有周一代,边军将士的风采。”

苏轼坚定地点头道:“下官,明白了。”

这一刻,他眼前的道路,似乎变得平坦了起来。

他似乎知道,自己该要什么了。

此前,他成为进士时,一心只想着做官,要一展生平所学,都是后来才慢慢发现,他根本就不是做官的料。

自从被贬到陕西路之后,苏轼就常扪心自问,将来的路,该怎么走?

继续当官?

可以自己的性格,去了京城,迟早也会被贬到外地。

至于写什么诗词歌赋,不过是闲暇时刻的无聊之作罢了。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才是读书人要该追求的东西。

但如今,听到卫渊的长篇大论后,苏轼突然豁然开朗了。

与其执着于做官,倒不如随遇而安,用自己的文采,记录下当世这个非同一般的盛世。

旁人记载盛世,是说商贸之繁荣,百姓之富庶,歌姬之艳丽。

此前的自己,也是如此。

但从今日起,写一些不一样的诗词文章,写一些旁人没有写到的,盛世之下的边塞。

写一写,那些为了稳固盛世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国之英雄。

想到这里,苏轼忽然感觉,胸中血液都沸腾了起来,他现在恨不得就跑去贺兰山,去雁门关。

“苏先生,请记住,这个世上,没有个人英雄,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就是这个道理。”

“真正的英雄,是天下人,是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

卫渊也只是将自己的一些见解说出。

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一番话,对苏轼究竟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如果说,苏轼是豪放派词人,那么自今日过后,他就是‘奔放派’了。

前世历史上,有宋一代,写边塞诗词的人物极少,因此,才使得某些边塞诗词名声大噪。

倘若边塞诗词百家齐放的话,何至于只让一两首诗词脱颖而出?

卫渊让苏轼多写一些边军将士的风采,其实是有着自己的私心。

当今天下,因为一些士大夫的原因,导致底层百姓们,都觉得当兵低人一等,读书就是高人一等。

一个国家,只有文化而无军事,是远远称不上文明二字的。

既有文化又有军事力量,才可以称作‘文明’。

记住小说阁地址:xsg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