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 诗杰王勃(1 / 2)

王勃虽然是天才,可是却又很不幸。

二十六岁落水而亡,着实是让人惋惜。

如果假以时日,王勃必定还能够写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毕竟诗人的成长,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在生活中吸取养料。

当然王勃已经是足够优秀,尽管只活了二十六岁。

但是同样惊艳了整个大唐诗坛,写下无数经典的名篇佳作。

“贞观二十三年,王勃出生于山西太原的一个家世显赫的家庭。”

“祖父辈的王通是隋末大儒,培养出了房玄龄、杜如晦等几位名臣。”

“王绩是酒客诗人,擅长田园诗,王度是唐代传奇的先驱者之一,至于父亲王福峙也是当朝的太常博士。”

“古代的才子往往幼年早慧,出生于书香世家的王勃甚至比先辈们都要聪明。”

“6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写诗文了,9岁就可以读颜师古注解的《汉书》。”

“颜师古可是文坛旧宿,对于他的文章当时读书人都奉为经典。”

“但年幼的王勃可不管,看完之后甚至写出了10卷读书笔记,毫不客气的指出颜师古多出错误。”

“从这点可以看出王勃自幼聪慧,且天命不凡。”

“当然才子毕竟是才子,在别人苦苦思索如何构思文章的时候。”

“王勃早已文思泉涌,下笔如神助了。”

“比如每次写诗文,先研磨数升墨汁,畅饮之后拉起被子蒙头大睡。”

“醒来之后直接挥笔而就,美名其曰打腹稿。”

“唐代盛行干谒之风,文人们为了博得王公贵族的赏识在科举中占得先机,纷纷揣着自己精心挑选的文章献给王公贵族。”

“在这样的背景下,王勃自然也会如此,而他的选择是当朝右相刘祥道。”

“麟德元年,王勃以一句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彻底征服了刘祥道。”

“刘祥当即想朝廷举荐,认为王勃是神童,应当得到重用。”

“有了刘祥道的推荐,王勃的科举之路自然顺顺利利。”

“乾封元年,王勃对策高第,被授与从七品的朝散郎。”

“而这一年,王勃不过17岁,正是少年意气最为蓬勃的时候。”

“不仅如此,王勃的才华还得到沛王李贤的肯定。”

“李贤多次派人邀请王勃进入王府,聘为修撰,专门负责处理王府的文字工作。”

“对于其他人来说,能和皇室交好,在王府工作无疑是天上掉馅饼的事情,是一辈子都难求的机遇。”

“而这个机遇被17岁的王勃拿到了,而王勃自然也对自己才智很满意。”

“在《观内怀仙》中发出了自能成羽翼,何必仰云梯的心声。”

“这句诗隐隐有些骄傲的意味,似乎忘了自己也曾经求过本人。”

“且没有意识到,骄傲其实是一把双刃剑。”

“是自己傲视天下才子的资本,也是招致各方嫉恨的暗器。”

“果然没多久,王勃就被逐出王府。”

“不仅吃不到这个馅饼,反而彻底失去了机遇。”

王昌龄:王勃水平极高的佳作,炼字讲究,结尾堪称点睛之笔。

古往今来,聚散离合一直是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题材。

才子骚人感怀身世坎坷,叹息美好难驻,更珍惜真挚友情。

所以一旦遇到离别时刻,他们心中便会涌起一份难以抑制的愁情。

唯有融入诗行,化作文字,才会稍觉轻松。

抒情诗作一般会借助客观物象,委婉地表达主观感情。

也就是采用各种可以感触的意象,抒发自我强烈的内心感受。

同时诗人作为主体,也会与作为意象的客体合而为一,从而更容易激发读者的共鸣。

王勃水平极高的两首佳作,意象鲜明,炼字讲究,结尾堪称点睛之笔。

早是他乡值早秋,江亭明月带江流。

已觉逝川伤别念,复看津树隐离舟。

王勃是非常熟悉的初唐才子,一篇《滕王阁序》奠定了他在华夏文坛的不朽地位。

如果不是年纪轻轻就撒手人寰,他一定会为后世读者留下更多的精神遗产。

这首送别诗水平极高,展现出才子的不凡才华。

离开故园多年,诗人早已习惯了漂泊的生活。

正值早秋时节,江水浩荡。

皎洁的月光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诗人在江边的亭阁里送别朋友。

诗人默默地看着逝水东去,心里却不断地叹息时光难留。

本来已经伤感于聚少离多,忽然又看见渡口的树荫下停泊着离舟,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

如果不是因为与朋友的一次欢聚,王勃可能就会逐渐忘记漂泊之苦,甚至就连对家乡的记忆也变得模糊。

欢乐的时光令人陶醉,也让本来毫无波澜的心湖,忽然变得不再平静。

江亭、明月、江流、离舟,诗人连续地叠加了多个意象,烘托出送别时的氛围。

诗人又通过已觉、复看进行转折,委婉地道出自己发自内心的惜别之意。

心中的火焰一旦点燃,就很难熄灭,朋友的离别虽然就像一盆冷水。

可是它不仅没有浇灭那团熊熊火焰,反而激起了诗人更多的感怀。

全文情感深沉,却又含而不露,令人赞赏不已。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他乡送客,这种滋味一般人可能体会不到。

王勃天赋异禀,却又因为青春年少而犯错,从此告别了轻松惬意的生活。

并深刻地体会到命运多舛、人生坎坷,所以他也会格外地珍惜真挚的情谊。

这首诗情真意切,字字含泪,细细品味,着实令人感动。

返乡的船只,在江上来往穿梭,仿佛列队而行。

归家的车骑,在路面挨挨挤挤,好像排成一行。

江南江北的人们,隔着江面相互眺望,心里充满了思念之情。

在这难舍的离别之际,波澜壮阔的大江,岂止只是一条水流。

那些被江水隔断的两岸山川,由于没有横跨的桥梁,似乎分属两个不同的家乡。

诗人首先描述了一幅繁忙的景象,江面上客船不断往来。

岸边的街道上也是车马成行,两岸的人们更是隔江相望。

在这早秋时节,人们都好像归心似箭。

其实这只是诗人思乡心切,却借助景物表达出一种强烈的乡愁。

互相望三字,形象地传达出一种难以割舍的离情。

朋友很快就要乘舟远行,对面的青山仿佛正在发出召唤。

一旦客船到达对岸,就好像到了另一片家园,其实两地不过只是隔了一条江。

诗人叹息山水远隔,无法自由通行,也委婉地表达出自己归乡无计的无奈之意。

结尾采用反问句式,更加突出了一种难舍难分的依依别情。

可谓意在言外,堪称点睛之笔!

“唐朝初年,王公贵族们喜欢斗鸡这项娱乐活动,尤其是唐太宗时期的一位叫叫杜淹的官员。”

“因为献上一首斗鸡诗,暗中夸赞李世民平定海内的战功。”

“受到唐太宗的赏识,从此平步青云,令无数人羡慕不已。”

“而沛王李贤也是不折不扣的斗鸡爱好者,有一次他邀请英王斗鸡取乐,双方玩的不亦乐乎。”

“王勃看到后想到了前朝杜淹的故事,一时兴起作了一篇《檄英王鸡》的文章。”

“虽然文字游戏,李贤却正儿八经的送给了英王。”

“由于这篇文章引经据典,写得巧妙,被宫内外争相抄书传阅,最终被唐高宗看到了。”

“唐高宗早已听闻王勃的才名,好奇之余准备仔细看这篇才子的文章。”

“却发现文章中有血战功成,割以牛刀的字眼,不禁联想起玄武门之变,认为这篇文章有挑拨离间皇子之意。”

“不禁龙颜大怒,下令将王勃逐出王府,永世不得返回。”

“同样一篇关于斗鸡的文章,杜淹可以平步青云,王勃却被逐出王府。”

“说到底,只能怪自己太年轻,一门心思都在文章上面却不懂政治。”

“一个不懂政治的年轻人即便文才很高,充其量只是愣头青。”

“李贤日后也是悲剧,虽然当了太子,但也在宫廷政变中自缢。”

“一篇游戏文章彻底断送了王勃的锦绣前程,顺风顺水的王勃什么时候遭受这种打击?”

“既然无法在京城立足,那么只能远离这里,奔赴四川开始漫无目的的游历。”

“虽然写出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豪迈诗句,但在他眼里,不过是满目的伤感而已。”

“不过王勃还年轻,并没有放弃科举之路。”

“就在从蜀地返回长安准备参加科考的时候,他的朋友凌季友为他谋了一个虢州参军的职位。”

“一个才华横溢的才子为何委屈做一个虢州参军的小职位呢?”

“或许认为之前的文章朝廷依旧耿耿于怀,科举不一定顺利。”

“其次就是虢州生产草药,他热衷于钻研医术,正好在这里试试。”

“但这种平淡的生活没有维持多久,王勃再一次因为恃才傲物遭到打击。”

“这一次是因为叫曹达的官奴犯罪,四处逃避。”

“王勃却将其藏匿起来,但又怕走路风声将其杀害。”

“结果事发,王勃被判死罪。”

“好在朝廷大赦,免了死罪,官是做不了。”

“父亲王福峙深受牵连,被贬到万里之外的南荒之地担任交趾县令。”

“至于王勃知法犯法,非常令人怀疑。”

“至于到底如何,只有王勃自己知道了。”

白居易:王勃一场斗鸡获罪,自作自受的人生悲剧。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这些千古名句就是来自初唐四杰之一,天才少年王勃的《滕王阁序》。

序文骈俪藻饰,辞采华美,典故运用的出神入化,简洁凝练。

可惜就在这篇《滕王阁序》文作成不久,王勃竟然因为一场意外去世了。

天妒英才,少年仅仅虚岁27。

王勃之死看似偶然,其实看他短暂的生命历程,里面充满了许多的必然。

王勃六岁就能写文章,九岁读颜师古的《汉书注》。

指出其间的错讹,一时惊呆了众人,这不是天才是什么!

王勃十六岁就中进士,被朝廷授予朝散郎,陪侍高宗和武则天的二儿子沛王李贤府中。

这时的王勃显然是新星一般的存在,我们仿佛看到他前程似锦的前途。

一天,沛王李贤和三皇子李显斗鸡,命他做《斗鸡赋》。

也不知道王勃这个人怎么开了一个脑洞,作《檄英王鸡文》。

这时的王勃还是个十几岁的少年,他的初衷其实很单纯,不过是为主子助兴。

可是檄这个字可是不能乱用,都是皇子,二皇子要檄三皇子,这玩意儿很不妥当。

几个十几岁的孩子尤其是王勃恐怕脑子里根本没有政治正确这根弦,这篇所谓的檄文落到高宗的手中。

高宗看了勃然大怒,二王斗鸡,不行劝解。

记住小说阁地址:xsg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