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3章 秦妇吟秀才韦庄(2 / 2)

“唐昭宗龙纪元年,韦庄离开衢州,探访新朋旧友,求食求官,却依然到处碰壁。”

“在漂泊途中,韦庄游历衢州、南昌、湖北、湖南、潼关等地,留下众多诗篇。”

“乾宁元年,韦庄终于得中进士,此时他已年近六十。”

“他被任命为草诏的校书郎,开始仕途生涯,结束了十年的江南漂泊生活。”

“可纵使及第,韦庄仕途仍郁郁不得志,年近花甲却从最低官位做起。”

“面对唐王朝行将就木、自己仕途不顺的景象,韦庄感叹身世漂泊,年华已去。”

辛弃疾:韦庄,望断思乡路,终老未还乡。

韦庄,生于长安京兆韦氏逍遥公房。

初唐时的韦家,是与杜家齐名的名门望族。

然而曾经的荣耀与辉煌,都与韦庄无关。

他出生时,韦氏家族早已败落,且父母早亡,家境十分贫寒。

但是,韦庄从小就聪颖过人,喜爱读书,并立志报国。

他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匡扶像尧舜那样的明主。

然而他生不逢时,生于大唐末年,朝廷腐败无能,吏治混乱不堪。

但他并没有失望,还是孜孜不倦地为科考入仕做着准备。

然而,一个人的成功,只靠自己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运气与机遇。

可是好运气却偏偏不愿降临到他的头上,他数次参加科考,可此次次名落孙山。

不仅如此,唐僖宗广明元年的那次科考不第后,他还恰逢黄巢起义。

起义军攻入长安,烧杀抢掠,繁盛的都城马上成了人间炼狱。

仓皇出逃中,他与弟妹们走散,一个人孤独地夹杂在逃难的人群中。

仿佛天地间一粒微尘,稍不留神,就会被卷入茫茫风沙之中,再也找不到踪迹。

韦庄逃离长安后,开启了他的流浪生涯。

为了生计,他辗转各处做幕僚,一边工作,一边读书写诗。

韦庄来到洛阳,曾经的东都,却再不会有开元盛世的繁华景象,只剩下西风萧瑟、哀鸿遍野。

人们也再无闲情逸致漫话桑麻,只能泪眼相对,无声叹息。

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让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元气大伤,由盛转衰。

在韦庄出生的前几年,又经历了奉天之难、甘露之变等事件。

大唐早已如将落的夕阳,无力地挂在天边,做着最后的挣扎。

盛年时的韦庄又遭遇了黄巢起义,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却给了大唐以致命的打击,让那个本就风雨飘摇的帝国。

可以说在韦庄四十多年的人生岁月中,从未见过什么是太平盛世,什么是国泰民安。

五十九岁的韦庄终于进士及第,他以为可以将平生所学,用来报效国家。

可是末世残阳,岂能凭一己之力挽回,无奈的他只能眼睁睁看着大唐一步步走向灭亡。

宦官们发动了宫廷政变,囚禁了唐昭宗,假拟圣旨,立太子李裕为帝。

这个消息,让韦庄对大唐彻底绝望了,他决定投奔一直欣赏自己的西川节度使王建。

王建听闻十分高兴,当即任命他为掌书记,不久后又升任他为起居舍人。

从此,开启了他在蜀地的生涯,也让他的仕途真正走上了巅峰,这时的韦庄已近花甲之年。

王建很信任他,许多事情都愿意听听他的建议。

唐哀帝被迫将皇位禅让给朱温,朱温改国号为梁,建都开封。

王建听说后想要进军中原,匡扶唐室。

但韦庄则认识到,大唐气数已尽,再难复起。

而且为了一方百姓和蜀地安宁着想,他力劝王建称帝,国号为大蜀,定都成都。

韦庄在蜀地度过了人生中的最后几年,那些年,他有着壮志已酬的欣慰,但更多的则是对故乡的思念。

叶落都想归根,他也梦想着能有朝一日回到自己的故乡,在那里终老天年。

可现实却并不给他这个机会,故国早已消亡,故土也再难归去。

曾经的他说未老莫还乡,以为终有一天能够回到故乡,只是现在还不是时候。

可这么多年过去了,沧桑已经爬上了他的脸颊,霜雪也尽染了他的须发。

可他依然回不去那个生他养他的故乡,他只能无奈地说,白头誓不归。

曲终人散,韦庄在成都华林坊去世,享年七十五岁。

终于应验了他诗的话,故土成了他回不去的奢望,他只能终老他乡了。

“乾宁四年,韦庄受唐昭宗之命,以判官身份随谏议大夫李询入蜀,缓和西川节度使王建和东川节度使顾彦晖的矛盾。”

“但王建并未奉命和解,而是大败顾彦晖,占领两川,蜀地尽归王建所有。”

“入蜀时,韦庄受到王建的赏识。”

“王建希望将韦庄纳于幕下,但韦庄仍在考量,并未立即应允。”

“光化三年十一月,宦官发动宫廷政变,囚禁昭宗,假拟圣旨立太子李裕为帝。”

“得知此消息,韦庄绝望至极。”

“韦庄此时将昭宗视为知己,如今昭宗自身难保,韦庄对唐王朝复兴的希望彻底幻灭。”

“绝望之中,韦庄决定投靠王建。”

“光化四年,韦庄再次入蜀,王建任命其为掌书记。”

“韦庄辅佐王建期间,致力于保蜀地平安。”

“一方面安抚百姓,反对官吏扰民。”

“韦庄曾因县令扰民之事上书王建,现在正是凋敝的时候,应当设法解决。”

“不应该满目疮痍后,再让百姓受苦。”

“王建认为韦庄为民着想,任用其为起居舍人。”

“另一方面,韦庄致力于避免内战。”

“阻止王建征讨朱全忠,识破朱全忠吞并蜀地的诡计,规避了动乱。”

“在文化建设方面,韦庄曾修葺杜甫草堂。”

“韦庄在入蜀期间,发现杜甫故居,于是在此盖造简陋的房屋。”

“次年,韦庄为纪念杜甫,修葺杜甫草堂,并保留其原有面貌,不随意增改扩张。”

“从此后,历代都在此基础上培修,为今日之名胜古迹奠定基础。”

“天佑四年,哀帝被迫将皇位禅让给朱全忠,建国号梁,改元年年号为开平,以开封为国都,史称后梁。”

“韦庄携众官吏拥戴王建自立为帝,国号大蜀,史称前蜀。”

“韦庄被任为左散骑侍,判中书门下事等官,制定开国制度、号令、刑法、礼乐。”

“天佑五年,韦庄任宰相,终生辅佐王建,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

“武成三年,韦庄在成都花林坊逝世,享年七十五岁,谥号文靖。”

李清照:晚唐大才子韦庄,抠门界的天花板。

韦庄年少孤贫力学,才敏过人。

韦庄祖荫甚厚,到他时稀枝叶疏。

但到了他这一代,家道中落,和普通人没有两样,从小也要受穷。

这让韦庄养成了勤俭节约惜物的习惯,他这习惯在他生前还好,不失为一种生存手段。

可不知道为什么这良好的传统美德到了民间,关于他的这习惯传说都含嘲笑的意味,说他吝啬小气之极。

韦庄每次做饭,用多少米必须固定份量,烧多少柴也都事先计算好,吃烤肉少了一片都会知晓。

或许是因为从小受穷,韦庄以微寒之家发奋读书,自年轻时起屡试不第。

又遭晚唐黄巢之乱,与家人失散,仕途也不是很顺。

一生心愿在花甲之年才实现,三年后,皇帝下诏,命韦庄入蜀,做判官。

劝说西川节度使王建,与王建投缘,终建后蜀大业。

韦庄的诗词成就皆高,一首长篇叙事诗《秦妇吟》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辞》并称乐府三绝。

这首诗一千六百六十六个字,篇幅是存世唐诗第一。

当时颇负盛名,叙事风格受白居易影响,朴素流畅,灵活通达。

《秦妇吟》只是他的名篇之一,晚年的韦庄思乡心切,写了一首七言律诗《思归》。

暖丝无力自悠扬,牵引东方断客肠。

外地见花终寂寞,异乡闻乐更凄凉。

红垂野岸樱还熟,绿染回汀草又芳。

旧里若为归去好,子期凋谢吕安亡。

首联暖丝指温暖春日中新绿的柳枝,断不连续,断开。

开篇诗人直抒胸意,柳丝随风摇曳,东风徐徐吹来,身在异乡不觉暖意,却越发觉得悲断客肠。

外地见花终寂寞,异乡闻乐更凄凉颔联承上启下,借景写意,以外地、异乡点明客居他乡的境况。

身处异乡,思乡难忘,彼时见花、闻乐,非但不觉得美好,反而倍觉凄凉落寞。

颈联继续写景,绿野垂杨,樱桃再次红遍,岸边的汀草又一次碧染芳菲。

一个还字,一个又字,相互映衬。

既道出了岁月流转,光阴流逝的惆怅,又表达了长期漂泊在外的悲苦。

既然觉的苦,回乡自然是好的,然而近乡情更怯。

诗人也一样,思及归乡不免思绪万千,顾虑重重。

于是诗人用两典故点明心中所思所虑子期凋谢吕安亡。

如若我归时,故友凋零,知交不在,又该如何是好。

客居异乡,思乡永远都是游子们的滥觞。

而韦庄的这一首《思乡》更是清婉别致,屈曲缠绵,道尽了异客乡情。

全诗中格调清断,惆怅中带着哀凉,实在是难得一见的思乡好作品。(本章完)

记住小说阁地址:xsg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