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章 低声下气的军臣(1 / 2)

冬雪初融,万物复苏。

天子荣二年的春天,随着一场淅淅沥沥的春雨,而悄然降临在了关中大地。

春二月下旬,刘荣于长安东郊的社稷坛,完成了自己皇帝生涯的第一次籍田礼;

同一时间,皇后曹淑——曹皇后,也带着公卿百官、功侯贵戚们的正妻,于椒房殿完成了刘荣这一朝第一次亲蚕礼。

——籍田者,天子亲挽犁以开籍田,以身作则,劝天下民男勤耕;

——亲蚕者,皇后亲剥蚕茧以成丝,以身作则,劝天下民妇勤织。

这,便是后世人认知中,封建时代最理想的小农社会运转模式:男耕女织。

只是不同于后世人刻板印象中的‘农民会自发这么做’:男耕女织,不单是封建社会的普世价值,也同样是封建政权大力倡导、推崇的社会模式。

天子亲耕,皇后亲蚕,更是以最直白的肢体语言告诉天下人:就算是皇帝、皇后两口子,那也得男耕女织!

你两口子凭啥不啊?

是你比皇帝多长条胳膊,还是你媳妇比皇后多长了条腿啊?

既然是以身作则,为天下人树立榜样,此时自然是以极快的速度,传遍了汉室天下各地。

渠道也很简单:各地方郡县官府,于府衙外的露布上张贴告示,并专门派去文士,将告示上的内容宣读三日。

然后,全天下的人就都知道在长安,皇帝、皇后两口子‘男耕女织’了……

籍田礼、亲蚕礼,以及同一天举行的祭天、祭祖,每年都是那么套流程,倒是没什么好说的。

只是在刘荣结束这一天的忙碌,于午后疲惫的回到未央宫时,汉家军臣期待已久的——匈奴使团的消息,便准时出现在了刘荣的御案之上。

“去河套了?”

端坐于御榻之上,皱眉看了看手中,那卷由榆侯栾布亲笔所书的奏疏,刘荣如是发出一声疑问;

待仔细看过疏奏,又垂眸思虑片刻,才将手中竹简递到身旁,由宫人带去给殿内众公卿大臣穿越。

“说是军臣,打算于开春之后,按照匈奴之俗,率领单于庭本部北巡。”

“在离开幕南之前,军臣希望能与我汉家‘再修盟约’。”

“——说是‘再修盟约’,却绝口不提和亲,及我汉家送嫁公主时的陪嫁。”

“军臣,是在求和。”

···

“且此番,军臣的使团并没有如往常那般,自雁门关请朝,又或是自北地、上、代叩关。”

“在失去河套短短一个冬天之后,派求和使者自河套联络我汉家,此间姿态,也不可谓不低。”

“只是此番种种,其间意味,多少有些耐人寻味……”

刘荣话音落下,丞相刘舍也已经是大致看过了竹简上的内容。

对于刘荣的看法,刘舍也是深以为然的沉沉点下头。

——单看这封奏疏,其实看不出来什么问题。

在这篇奏疏中,栾布主要描述了匈奴单于:军臣借使者之口,向汉家表达的主要意图。

内容四平八稳,军臣的姿态摆的很低,却也非常符合战败方的领导者,于战败后想要求和时,所应有的姿态。

栾布也浅尝遏止的表示:军臣这般低的姿态,是自有汉以来,匈奴单于在面对汉家——准确的说,是匈奴单于在面对任何人、任何势力时,都不曾有过的‘谦卑’。

如此说来,一切似乎都极为正常。

但只需要从未央宫石渠阁中,随便翻出一份往年的匈奴国书,又或是转呈匈奴单于意图的将帅疏奏,二者一对比,就能很快发现异常。

——匈奴人最硬的,从来都不是手里握着的刀,而是长在脸上的嘴!

虽然自太祖刘邦鼎立汉祚至今,匈奴人几乎没怎么在汉家身上吃过大亏,但也依旧无法令人忽视匈奴人,那好似与生俱来的嘴硬。

太祖高皇帝五年,汉匈平城一战,匈奴冒顿单于突袭在先,策反韩王信在后,算是占得先机;

但在太祖高皇帝御驾亲征,并奔赴代、赵之后,冒顿先前的战果,几乎是原封不动得全吐了出来。

至此,汉匈双方打成了平局。

之后的战役下半场,冒顿诱敌深入,将太祖刘邦围困于白登山,算是又得一酬;

但汉军主力紧随其后的反包围,又迫使冒顿主动放开包围圈不说,还忙不迭逃出了汉军主力的反包围圈。

至此,双方再次打成平局。

随后的战役收尾阶段,汉军上下虽然尽为‘陛下陷困白登,险些落难’的屈辱氛围所充斥,但该做的事,汉军将士也还是半点没含糊。

——复代北,收云中,更是将匈奴人插入汉家北郡的势力、眼线铲除大半!

到这里,汉家其实已经算是小胜。

只是彼时,太祖刘邦一来,因自己轻敌冒进,以至于身陷白登而感到尴尬、屈辱;

二来,是一场平城战役打下来,刘邦也大概明白:和来去如风的匈奴人打,除非绝对的实力碾压,否则,没个十几二十年,根本就分不出来胜负。

考虑到彼时,关东异姓诸侯还各怀鬼胎,汉室内部暗流涌动,汉家本身又是建立在废墟之上,百废待兴。

说白了,就是即便打得过,也完全耗不起。

考虑到这种种因素,刘邦最终决定退让一步:与匈奴人握手言和!

在握手言和——即‘结盟’的同时,明确以长城为汉匈双方分界线,并行和亲稳住匈奴,好为汉家处理内部问题,争取到足够的时间和战略空间。

以上,就是汉匈平城战役最精简、最通俗的总结概要和复盘。

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平城战役,汉家没输;

非但没输,还多少占了点便宜!

若非自己内部有问题——有异姓诸侯需要处理,且汉家急着进入稳定发展期,平城战役甚至很可能继续打下去,而且绝非匈奴人想握手言和,就能就此打住的!

就这么一场战争,汉家无论是在社会舆论,还是在史料记载上,都从不曾有只言片语提及‘没输’‘占了点小便宜’之类的字眼。

非但没有实事求是的给出‘小胜’的结论,反而营造出了举国上下屈辱、悲愤,后世子孙、君臣张口闭口‘白登之耻’的悲观氛围。

究其原因,不外乎对华夏文明而言,这样一场平城战役,根本没人有脸说汉家打赢了。

自太祖刘邦身陷重围,被狄酋掌握生死的那一刻起,汉匈平城一战,就已经是汉家铁输,区别只在于输多还是输少的问题了。

——若是白登之围后,平城战役直接结束,那汉家就是满盘皆输,面子里子都丢了个干干净净!

按照战役后来的实际发展,汉家也仅仅只是找回了些许面子。

毫不夸张的说:就算白登之围后,汉家上下知耻而后勇,直接逆推到龙城,把胆敢兵围太祖的冒顿单于砍了!

记住小说阁地址:xsg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