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平流层飞艇和国际互联网
“嗯……就咱俩的关系,我也就不绕圈子了,那边给我的专利预算是5万,授权两年,只用在一个特定型号的螺旋桨叶片上面。”
方振直接给出了一个还算有诚意的数字。
像这种许可期限很短、许可范围和方式又限定很死的授权,也不可能要个太高的价格。
当然要是找个专门做专利的律师跟对面死磕,估计再抬个几千到一万问题不大,但似乎也没那个必要。
毕竟还有方振这层关系在。
而且90年代这功夫,国内的知识产权管理突出一个乱套,真把对方逼急了就直接侵权,常浩南这边打官司的成本也很高。
所以就这样挺好。
“金额和许可方式倒是没问题,不过这个高空后掠桨叶螺旋桨,你们要在天上发电?”
常浩南打开档案袋,里面基本都是一些法律文件,并没有涉及到太多技术内容。
由于螺旋桨推进的原理问题,就算设计效率再高,到了空气稀薄的高空中也会出现推力和升力不足的问题,所以螺旋桨飞机,除非采用特别夸张的展弦比,否则无论是活塞还是涡桨,升限基本都在万米左右。
只有少数像桨扇发动机之类的作弊选手能进一步突破高度。
他想起前世倒是有过把风力发电机用空飘气球带到空中,利用对流层强风发电,再传输到地面的狂野想法,所以才有此一问。
只是这种思路从工程实践的角度价值不大,要是真接了类似的项目,那最好的选择就是赶紧提桶跑路。
“那倒不是,我现在做的项目,是跟浙省大学一个搞气象研究的团队合作,给他们设计一个能在平流层长期保持存在的高空飞艇。”
见到常浩南对自己的项目感兴趣,方振干脆拽来一张椅子坐在了前者旁边:
“因为那东西一上去可能就是两三个月,期间还需要在一定范围内活动来对气象条件进行跟踪,所以必须要有一定的自主动力才行。”
浙省大学的气象学虽然这些年有点衰落,但由于华夏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就是他们的前校长,所以名望还是在的,应该不至于拿个假项目来坑人。
“高空飞艇……”
这个意料之外的名词让常浩南脑子里的某根弦被拨动了:
“有多高?”
前天在东莱开总结会的时候,就有人提出过造一架通讯中继机,来解决当前通信卫星数量不足的情况下,600公里距离以外的数据传输问题。
之前和罗汇川聊天的时候,他也提起来过,这些年航空兵部队之所以很少往南海深处飞,除了飞机航程所限之外,还有一个很大的因素就是飞远了之后很难和琼省的基地取得联系。
说明这种需求还是存在的。
而且不仅是军用,在面对一些重大自然灾害等紧急情况时,这类装备也能提供应急通讯支援。
只不过专门造几架飞机的成本太高且效果有限,所以没能成型。
但现在想想,要是放弃固定翼平台,转而采用飞艇的话,似乎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
“他们是要研究一个叫平流层准零风层的东西,高度大概是……22km到28km,在这个范围附近正好是东西风发生转换,南北风分量也很小,能以较小的能源和动力代价实现飞行器的区域驻留或轨迹规划。”
“比如我们现在设计的这个飞艇,在有零风层的季节,载荷能力大概是没有零风层季节的16倍到25倍。”
十分令人心动的数据。
虽然在上面部署一个雷达可能还比较困难,但如果只是做通讯中继的话,应该是足够了。
“也就是说,这个零风层的出现是季节性的?”
常浩南挑了挑眉。
如果是这样的话,情况倒是会变得有些复杂。
工程人员还是比较喜欢稳定的现象。
“这就是他们准备研究的内容了,目前可以确定在琼省附近,北纬10°左右的区域内存在一个从5月末到9月初的稳定零风层,平均风速不超过5m/s,这个数据也是我做飞艇设计时候采用的标准,至于更具体的理论部分,他们倒是跟我说过什么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之类的东西,但实话说我完全没懂,你要是感兴趣,我可以把那边的联系方式给你。”
“我有……”
其实刚刚常浩南第一个想到的人是林国范,二人之前在做飞机结冰预测的时候合作的相当不错,并且对方也是气象学专家,应该比自己了解更多。
但这个项目是人家浙省大学那边还没做完的内容,学术界里面把别人正在做但还没公开发表的成果透露出去几乎是掘人祖坟的大忌讳,非常败坏名声。
所以他思索片刻,最后还是点了点头:
“行吧,那师兄你帮我联系一下他们,就说有一个关于应用层面的研究需要跟他们合作,京航大学和电科集团都会参与。”
虽然还没跟14所那边取得联系,但常浩南还是很笃定地把对方也一起拉了进来。
主要是这个年头,电科集团算是相对财大气粗的主,有了他们的名字吸引力会更大一些。
“何必我来联系,你给他们发一封电子邮件就可以了。”
方振指了指旁边的一台电脑。
就是之前常浩南在上面演算过机翼颤振模型的那台。
“实验室联网了?”
常浩南脱口而出,随后才觉得这个问题跟“致远星战况如何”好像有点像。
但是没办法,自从去年夏天开始参与八三工程到现在,他就没怎么在学校里呆过,对实验室的情况几乎可以说是一无所知。
“是啊,年初的事情。”
方振点点头,起身打开了旁边的那台电脑,还有旁边墙上挂着的猫,后者随之发出嘎吱嘎吱的拨号音:
“也不只是实验室,像教室、图书馆这些地方也都连上了,据说学校计划到明年给学生宿舍也通上网,不过都要按小时收费。”
90年代后半叶是华夏互联网发展极其迅速的一段时间。
1994年4月20日,华夏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但全国只有一条64K国际专线。
到1995年的时候,全国范围内也还只有京城、沪市、鹏城等极少数大城市接通了互联网,但直到瀛海威创立之前,仍然不存在普通用户。
而到1997年的时候,几乎所有大中城市就都已经有了互联网连接。
他半年多没关注,变化自然是翻天覆地。
常浩南起身坐到了那台连着网的电脑面前。
90年代这会,用路由器接两台及以上的电脑共享网络还属于违规行为,虽然有不少人偷着干,但是在实验室里大张旗鼓地搞肯定不行,所以其他人工位上面的电脑都是不能上网的。
“是国内网还是国外网?”
这是现在常浩南现在最关心的,他之后想要搞多物理场仿真软件,而这方面的研究需要参考很多外国的研究成果,单靠纸质期刊是绝对没前途的。
如果只能上内网,那意义就不大。
这个年代内外网之间是物理隔绝,并不像后来一样搞个VPN就能随便翻了。
“什么?”
方振回过头,脸上带着几分茫然。
他平时用电脑最多就是发发邮件,并不太关心这些。
常浩南只好靠着自己的记忆换了个提问的方式
“呃……我们拨号上网的电话号,前三位是163还是169?”
163是互联网,169就是国内网。
“是163,贼贵,听老师说一个小时6块钱,我建议你先把邮件内容编辑好再联网发送。”
很好。
常浩南心中暗自庆祝了一下。
终于能有点现代人的意思了。
记住小说阁地址:xsg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