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章 上山下乡(1 / 2)

1968年深冬的一个清晨,京城被一层厚重的寒意笼罩,凛冽的北风呼啸而过,行人无不紧裹着厚重的冬衣以抵御刺骨的寒冷。

今天最低温度达到了零下二十多度,路上的行人们纷纷被冻得直打哆嗦。

刘之野迎着刺骨的寒风,匆匆步入自己的办公室。门刚合上,他的通讯员小曲便敏捷地迎了上来,接过他手中的大衣,细心地挂在了一旁的衣架上。

“首长,早上好!这是刚泡好的热茶,您先暖暖身子。”小曲的声音温暖而恭敬。

刘之野微微颔首,简短地询问:“今天的报纸到了吗?”

“已经放在您的办公桌上了。”小曲迅速回应。

刘之野步至办公桌旁,几份报纸赫然在目,《人人日报》、《解F日报》等整齐排列,散发着油墨的清香。

而《人人日报》摆放在最上层,今天的报纸,那头版头条加粗加黑的大字,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刘之野的注意。

刘之野的面色随之凝重,他毫不犹豫地拿起这份报纸,目光如炬地沉浸于字里行间。

果不其然……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12月22日,夏国《人人日报》引述了XXx最新指示,号召城市中的广大知识青年到农村中的广阔天地中,用汗水与勤奋开辟新道路。

“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这一年,无数满怀激情、朝气蓬勃的青年学生响应号召,离开城市走向偏远农村,开始一段刻骨铭心的人生历程。

刘之野只有他深处在这个激情的时代里,才明白了,为什么后来会有两千多万.

说实话,面对目前夏国的一些形式,这很有必要。

一是,这两年,夏S两国因为二是,这对于此时夏国的城市来说,还无法负担起如此多的人口。

如何安置大量的闲散人口成为了此时的新夏国所面临的一大难题。

此时的农村建设对于知识分子的需求呈现着巨大的空缺,而城市却积压了大量的知识分子。

既然城市里没有合适的工作岗位,不如将他们投放到祖国的各个急需发展建设的农村地区。

这样一来,既能解决就业问题,又能将知识带入农村,给农村的发展注入鲜活的动力,让青年们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创造价值。

上山下乡让这些知识青年在进入社会后能够有自己的一份工作,并且自食其力,极大程度地缓解了国家的就业问题。

而获益的不仅仅是城市,农村乃至边疆也同样因为这些城市里输送出的知识分子而获益。

首先最直接的便是增添了土地耕种的有生力量,大量的知识青年涌入农村和边疆,开垦荒地。

用自己的热血和青春去建设祖国,用自己的知识来普及教育,给地区带来繁荣与兴盛。

他们与当地的农民一起耕种,一起劳作,一起奔走在生产一线,紧密的和劳苦大众坚定的站在一起。

值得一提的是,在赣省的共青城、西疆的石河子,还有天南省的橡胶林,都闪耀着上山下乡所带来的切实利益,为当地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另外上山下乡也为边疆的和平稳定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这时期的夏国,像是被两个超级大国堵在夹缝中生存一样。

北有S盟,外有M国,国际形势对夏国十分严峻。

这使得夏国不得不为国家的发展留下后路,储备人才。

这时,大量的知识分子从城市来到农村,前往边疆,为祖国建设和开发那些之前从未开发过的地段。

保证了夏国的大后方建设,也建设了边疆地区,同时又在艰苦的环境下磨砺出坚毅的品质,形成了一支不容忽视的青年力量。

而这股力量,也在多年后的改革开放中爆发,为夏国的经济发展贡献出来巨大的潜能。

随着知识青年们“上山下乡”的兴起,也为城乡交流架起了一座座桥梁。

在此之前,城市与乡村的隔阂由于旧夏国阶级的限制仍有残留。

而随着上山下乡运动开展,使得广大的劳苦民众和城市的知识分子结合得更加紧密,他们在一同劳作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这使得原本联系并不多的城市与乡村产生了更多的联系。

在这个过程中,城市的人们开始将眼光投向乡村,开始了解这片他们之前很少了解的区域。

农村的民众也开始了解城市的习惯与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乡之间思想、文化的交流。

即使后来在这些人返回城里时,这种交流的形成也未曾中断,反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为后来的城乡建设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实际上,新夏国地农村真的急需这些知识分子来改善情况。

新夏建国初期,由于自然灾害的频发,尽管在党的领导下,人们度过了难关,但夏国还是出现了极为严重的粮食短缺现象。

这引起了夏国最高领导层的密切关注,为此领导人还感慨道:“粮食问题依然是我国当前非常重要的问题”

面对这一问题,出身农村的领导人深刻意识必须改善农村的生产情况,而要做到这一步,知识分子的加入十分有必要。

比如说,在京西地区开始崛起的刘家庄,他们就是因为早早地知道知识的重要性,培养引进了一大批的知识青年后才经济腾飞的,否则单凭刘之野一人是做不到这么大的成就。

所以,早在57年,夏国领导层指示:“我国人口百分之八十五在农村,农业如果不发展,工业不可能单独发展。到农村去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和极其光荣的。”

64年1月,夏国领导层和政务院就动员了一批知识分子下乡劳作,提出“建设现代化的农业,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的口号。

“上山下乡”的这一决定,是想要改善农业落后于工业,乡村落后于城市的情况。

“上山下乡”,也为夏国今后筛选一批有理想、有抱负、能务实、愿意奉献的知青。

在还未“上山下乡”时,知识分子对于夏国当下的社会现状大都没有太多认识。

而随着“上山下乡”运动的逐步进行,知识分子们看到了农村的客观现实,经历了严酷的环境考验,

在这样的亲身体验中,他们原本虚幻的梦想开始真实起来。

正是因为“上山下乡”,让知识分子们看到了真正的夏国农村和夏国国情,让他们在思考夏国未来发展时不会偏离跑道。

因为见识到了底层生活的艰苦,使得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改变这样处境的想法。

这样的经历虽然艰难,但却给予了他们实事求是的品质;脚踏实地、坚忍不拔的性格;以及那个改变落后现状的愿望!

…………

记住小说阁地址:xsg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