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辛弃疾为什么不被重用(1 / 2)

【南宋的宋高宗赵构禅让后。】

【宋孝宗赵眘登上皇位。】

【做为太祖一脉的赵眘来说,对于赵构把皇位传给他,是抱着感恩的心,对赵构极为有孝心。】

【赵构要钱给钱,要官给官。】

【赵眘倒也不是愚孝,不对的地方,就是不对。】

【就比如在岳飞冤死方面上。】

【哪怕是赵构这个太上皇当事人,还尚在。】

【赵眘也为岳飞平了冤。】

【为岳飞建庙。】

【并追谥号武穆。】

【太上皇赵构自是不满,也没办法,他自己也清楚,杀岳飞,民间是怨声载道。】

【那么孝宗时期,辛弃疾在干嘛?】

【为什么不重用辛弃疾北伐。】

【宋高宗赵构一生反对抗金,还是主和派头子。】

【赵构和辛弃疾的抗金理念,是相反的。】

【故此,宋高宗时期不任用辛弃疾为将,而是把人放到地方为官,这是大环境因素。】

【但是,宋孝宗赵眘可是主张对金用兵。】

【那为什么还是没有重用辛弃疾。】

【是因为“归正人”的身份,不被信任吗?】

【不能说完全没关系,有这么一点点关系,再加上各方面的因素,这才导致了辛弃疾抱憾一生。】

【那么归正人是什么意思?】

【朱熹说,归正人是失陷的中原地区人士。】

【也就是说,在金占领区域生活的北人。】

【后回归南宋。】

【改邪归正者,为归正人。】

【恐怖不恐怖,就因为赵构的南人归南,北人归北的国策。】

【这才多久。】

【这些文人士大夫都开始分类高低,尊卑了。】

【别觉得这样说有点夸大其词。】

【还真没有夸大其词。】

【有一部分人肯定三观很正,不会这么认为。】

【但是就怕,潜意识打上思想钢印。】

【一种现象变成了一种习惯,有些人哪怕三观正都会不知不觉的掉进去。】

【为什么这么说。】

【在南宋攻金的时候,就有官员的对话。】

【有个官员认为,只要开启北伐。】

【在中原生活的有识之士,一定会响应揭竿而起一同抗金。】

【然而另一个官员却说,中原无有识之士。】

【要不然也不会在金苟活,一定会揭竿而起对抗金。】

【这位官员明显就很无知。】

【这对吗?】

【当然不对!】

【在金人占领的地方生活的百姓,他们想吗?】

【他们也不想啊。】

【是因为他们造成的这一切吗?】

【也不是啊。】

【不是赵宋皇帝、大臣和军队舍弃了这些百姓?】

【他们何错之有。】

【估计还有人说辛弃疾的长辈还在金做过官。】

【那不是更能看出辛弃疾年少起义,然后效力南宋的难得之处吗?】

后世实时弹幕——

“南宋自己都说了,南人归南,北人归北。

抛弃了整个中原的百姓。

称臣纳贡,自弃正统。

偏安一隅,自绝天命。”

“先逃跑的反而歧视守家的,这妥妥的无耻啊。”

“知耻的会逃跑吗?”

“还有人说南宋富裕的,有钱的。

记住小说阁地址:xsg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