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禄东赞的耻辱:秘境之谋(1 / 1)

尽管禄东赞清楚,高原上的变故已然无法彻底封锁,但也需竭力控制知晓此事的范围,特别是何乐为那个家伙,此人绝非安分守己之辈,平日便觊觎着四周各国,一旦得知高原出现如此异动,定会比任何人都更为躁动不安。

“丞相大人,如此一来,岂非反而更容易引发他们的猜疑?”

呼延大元帅思量片刻后说道,自大唐攻占吐谷浑以来,每月穿梭于两地的商贾少说也有数百人,若突然封闭这条要道,那些商贾们的亲属必然会上报官府,大唐必定会出面交涉此事……

“暂且秘而不宣吧,尽可能避免对他们造成伤害,如有来寻之人,你设法周旋拖延,待我解决那位都护大人之事,最多不过两三个月时间,届时我会尽快解除边界的禁制。”

禄东赞深知封锁边界并非小事,甚至可能引发连锁反应,然而此刻,无论如何都不能让消息泄露出去。他一想到何乐为那张脸,便觉得浑身不适,这家伙就如同一个魔头一般,每次想起他,禄东赞都会感到心烦意乱,仿佛即将失控。

禄东赞几乎耗尽了耐心,终于等来了与对方相见的日子。他们在两国边境地带的一座修炼帐篷内会晤,鉴于近期频繁发生的事件,米都可汗与呼延大元帅商定在此设立一处临时会晤点,由双方派人轮流值守,若有突发事件,便在此地协商处理。

这处帐篷,虽不如正规外交场所规整,却也是当世的一种特殊交流方式。此刻,何乐为效仿吐谷浑前代可汗,身着亲卫服侍,站在帐篷外守护。

“曾大人,在下乃吐蕃国丞相禄东赞大相。”

帐内,除了禄东赞之外,其余人均是旧识,过往或有交往,故而在会谈开始前,呼延大元帅率先向曾大人引荐了禄东赞。然而曾大人的礼节之举……

在常规礼仪中,吐谷浑都护的品阶至多与呼延大元帅相当,二人会谈时互行拱手礼也可说得过去。倘若吐谷浑仍独立为国,那么在此地,米都可汗无疑最具威望;然而如今吐谷浑已成为大唐的附属国,其地位连呼延大元帅都不及。

在呼延大元帅心中,禄东赞身为吐蕃国的丞相,地位显然高于自己,更遑论吐谷浑都护了,又怎能仅躬身行礼呢?即便不下跪,也应该弯腰更深才是……

“太师大人不是刚自天竺秘境归返吐蕃么?怎又转瞬回到了此地?想必是为了迎接即将踏入吐蕃境内的长孙仙子吧?若是如此,在下便先行筹备,以防有所疏漏。”

曾太师忽然意识到这一切皆为修为之人的棋局,他焉能不知禄东赞重返此地的真实目的?无非是欲与己方缔结一份灵域和平盟约,或求取自身对边界的稳固承诺,换言之,便是拟订一份仙凡两界互不侵犯的秘契。

“那些皆是红尘俗世间的琐碎小事,本官身为吐蕃国的太师,岂能日日纠结于此类凡务?待到长孙仙子驾临之时,在下再来恭迎亦未尝不可。此次亲临边陲,实乃为了处理国之大计。”

何乐为听闻禄东赞这般道貌岸然的话语,心中暗自发笑,此人先前在长孙仙子帐外谦卑如犬,如今却在这众人面前装出一副正派模样,其翻云覆雨的手段,倘若投身戏台,必能赢得满堂喝彩。

“敢问可是涉及哪般国事重务?”

曾太师佯作不解,面露急切之色,禄东赞则细细审视着这位前辈高人,未曾从中看出一丝破绽。虽有些商贾返回,但他们只关心营利,对于修炼者的政事并不感兴趣,更别提大唐朝廷还未得知吐蕃内部动荡的消息。

“皆因日前我国与吐谷浑宗族之间的一场纷争,致令双方均在边境地带屯驻大量修士军队,这对吾等双方乃至吐谷浑均无益处。今在下受赞普之命,特意前来贵国大唐,意在共议此事,是否可将各自戍卫边疆的修士队伍撤离,或是后撤一段距离,以免在边界地带引发不必要的冲突与对立,这对于吾三族而言均非佳事。”

禄东赞之言引得一旁的大将军由衷钦佩:人家是如何登上太师高位的?为何自己却只能做个领军修士?这其中的差距由此可见一斑。

分明是我方修行者势力告急,需召回军队以镇压叛逆修士,然而话不能直说,还需让对方感到此举对他们有益。据情报所示,长安城中众多官员不愿在荒原之地久驻军队,因其耗资巨大,即便费用由吐谷浑宗族承担,他们仍感如剜心剔骨之痛,倒不如让吐谷浑直接将这笔巨款送至长安,他们便可借此改善诸多事务。

“太师大人果真深思熟虑,民生为重,在下理应毫无异议,随同大人一同撤军。然在下仅是一介吐谷浑都护使,于此地尚可插言一二,若涉足长安皇宫之内,恐难以插足其中。故恳请太师大人宽限些许时日,在下即刻修书一封,火速派人送往皇城,请示圣上之意。”

曾大人微微沉吟,随后便施展开了一套太极剑法,此情此景之下,他所提及之事非同小可,关乎着边陲戍卫军与吐蕃境内的势力交错,而作为吐谷浑都护府的大能者,他的权柄虽重,却也不能擅自决定如此重大之事,唯有亲自处理,至于最终结果,则需仰仗仙廷的裁决。

对于曾大人的回应,禄东赞早已料及,但他并未表露出不满之色。“曾大人所言极是,在下自仙京长安而来,自知贵方行事之道。然两界兵马常驻边界,摩擦之事难以避免,近日已有两位弟子陨落于此。即便吾等无意撤离,是否可考虑将两界兵马各后撤五十里之地?此举既能避过此处险恶之地,对于贵方而言,即便在高原之上退避百里,吐蕃之地仍尽收眼底。”

然而,禄东赞提出的新方案并未得到曾大人的首肯。曾大人坚称:“此事关系重大,属下实无权限裁断。边防戍卫大军平日受属下指挥,然此类攸关全局之事,必待仙皇旨意及兵部玉牒双重指示方可执行。属下即刻以灵鸽传信,请速报皇上知晓,即便速度再快,往返所需时间亦需月余。”

禄东赞对此事竭力争取,奈何曾大人始终坚持以职权未至为由拒绝妥协。签署一份和平协定固然无关紧要,关键是双方军队能否各自后撤五十里,以便双方有充足的缓冲时间。否则,若两军持续僵持于边境,犹如猛虎窥伺猎物,一旦稍有疏忽,恐怕便会成为对方吞噬的目标。

此刻,禄东赞无奈之下只能退一步寻求签订盟约,协议规定双方不得侵犯彼此疆域,并承诺世代友好。当他提出这一建议时,旁立的呼延大将军感到无比屈辱——此举无疑示弱于人,承认双方实力相当,以往吐蕃尚能威慑敌手,如今却被迫主动提出此议,相较之下,仿佛矮人一头。

然而现实便是如此,禄东赞别无选择,只能寄希望于能与曾大人达成这份脆弱却又至关重要的修真同盟。

记住小说阁地址:xsg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