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知道你心中藏着许多奇思妙想,或许在别人看来,这些想法有些离经叛道,甚至是大不敬。”林小风的话语中透露出一种莫名的包容与理解。
王夫之一听,心中顿时如坠冰窟,冷汗涔涔而下,连忙趴在地上,颤抖着声音请罪:“陛下恕罪,这些都是学生的胡思乱想,错误百出,并非我的本意啊。”
林小风微微一笑,安慰道:“朕并未责怪你的意思。思想的对错,并非你我轻易能够判定,那得留给后人去评价。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而行动则是思想的体现。有思想不一定能付诸行动,但没有思想的行动注定会失败。这就是思想和思想家的重要性所在。”
林小风的话语如同春风拂面,让王夫之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抬头望向林小风,眼中闪烁着疑惑与求知的光芒。林小风见状,笑道:“别深究前面的话了,后面的才是重点。”
王夫之连忙恭敬地再次行礼:“请陛下明示。”
“琼林宴之后,朕打算派你去六部九卿以及顺天府下辖的州县去观摩政务。在京城的这几年里,朕会逐步给你安排更重要的任务,让你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林小风的话语中充满了期待与信任。
“到了地方上,你要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百姓,实行仁政,严于律己,公正无私。大明已经有了王守仁这样的圣人,朕希望你能成为他的接班人。”
王夫之听到这话,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他知道,成为圣人的标准,就是要在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个方面都有所建树,实现不朽。他叩首表示感激:“学生遵旨。”
林小风接着说:“不过啊,在这三不朽之中,立功可能相对容易一些,但立德和立言就很难了。特别是立言这一块儿,要想让自己的学说被士人们接受并传承下去,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他的话语中透露出一种深沉的忧虑与期待:“所以不管你是在京城还是在地方上任职,都要勤于思考和研究自己的学说,并著书立说以广流传。”
王夫之一听这话,脸色微微有些僵硬,他担心自己的言论会引来祸端:“学生……担心会因为言论而获罪。”
林小风见状,再次安慰他说:“你放心吧,你所说的每一句话、所写的每一本书,朕都不会怪罪于你。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嘛,如果堵住了老百姓的嘴巴不让说话,那后果可比洪水泛滥还要严重得多啊。”
王夫之闻言,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再次叩首:“谢陛下恩典。”
待王夫之离开后,林小风又召见了另一位青年才俊——黄宗羲。虽然他对黄宗羲所说的话与王夫之不尽相同,但其中的道理却是相通的。他希望通过这些年轻人,将自己的学说和思想迅速传播和推广出去。
临别时,他还特地嘱咐黄宗羲:“我听说你跟顾炎武关系不错?”
“是的,陛下。”黄宗羲恭敬地回答。
“那你回去告诉他一声吧,朕知道他这个人很有才干和见识,希望他能够尽快考中进士入朝为官为国家效力。”林小风的话语中透露出一种殷切的期待。
“学生一定转达。”黄宗羲恭敬地行礼后离去。
林小风望着黄宗羲离去的背影,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慨。他并不指望王夫之和黄宗羲都能成为像王守仁那样的圣人级人物,但他希望能够通过他们来迅速传播和推广自己的学说和思想。只要这些学说和思想能够长久地流传下去并深入人心,那么大明王朝的复兴也就有了希望。
琼林宴后的第八天午后,阳光透过云层洒在乾清宫的琉璃瓦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成庆华急匆匆地来到乾清宫求见林小风。此时林小风正在午睡,被冷水洗了把脸后就来到了前殿接见成庆华。
成庆华一脸神秘地说:“陛下,有大事要禀报。”说着就递上了两封公文给林小风身边的侍从天阳。
林小风接过公文,仔细阅读着,同时听成庆华口述公文的主要内容:“李阁老作为赈灾追税的钦差大臣,已经离开了南直隶前往浙江。到了那里之后,他接到了南京吏部侍郎黄道周发来的一封密信,信中提到郑芝龙私下里与建奴勾结,贩卖粮食、棉花、铁器和药材给他们。”
林小风一听这话,眉头就皱了起来,他沉声问道:“这封信里的内容属实吗?”
“黄道周是福建人,他得到了同乡的消息后进行了秘密调查,确实发现了郑芝龙与建奴勾结的证据。”成庆华也紧皱着眉头回答道。
林小风沉思了一会儿,又问道:“太子和南京朝廷知道这件事吗?”
“知道的,公文上有太子的印章可以证明。”成庆华回答道。
林小风一听这话,顿时怒不可遏,猛地一拍桌子:“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却乱管!”原来他早就知道了郑芝龙的事情,但为了大局考虑,暂时搁置没有处理,打算等内乱平息之后再行处置。没想到却被南京方面给捅了出来。南京这一举动,看似出于好意,实则却可能引发更大的麻烦和混乱啊!
他深吸了一口气,努力平复内心的怒火,然后沉声对成庆华说:“这件事你先不要声张,我会亲自处理。你去把天阳叫来,我有话要吩咐他。”
成庆华闻言,连忙应声退下,不一会儿,天阳便匆匆走了进来。
“天阳,你速去浙江一趟,找到李阁老,把这封信交给他,并告诉他我的意思:让他秘密调查郑芝龙与建奴勾结的事情,务必找到确凿的证据。同时,你要叮嘱他,此事事关重大,一定要小心行事,切勿打草惊蛇。”林小风的声音低沉而有力,每一个字都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威严。
天阳闻言,连忙恭敬地行礼应声道:“是,陛下,臣遵旨。”说完,他便转身匆匆离去,准备前往浙江执行林小风的命令。
林小风望着天阳离去的背影,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忧虑。他知道,这件事处理起来并不容易,但只要能够找到确凿的证据,就一定能够揭露郑芝龙的罪行,为大明王朝铲除这个隐患。想到这里,他的眼神变得更加坚定起来。
在那风雨飘摇的大明末年,林小风皇帝面临的局势犹如一团乱麻,纠缠不清。除了李自成和张献忠这两股声势浩大的起义军,西南的土司也蠢蠢欲动,辽东的建奴不断侵扰边境,北边的蒙古更是烽烟四起,战乱频仍。更令人头疼的是,海上还有个郑芝龙,他手握十万精锐水师,在东番(即今台湾)筑城固守,其势力不容小觑。
郑芝龙的心思,林小风皇帝心知肚明。若朝廷与郑芝龙撕破脸皮,他虽未必敢与朝廷正面硬碰,但退守东番,割据一方却是绰绰有余。然而,郑芝龙那点小心思已经暴露无遗,朝廷也不能装作视而不见。
林小风皇帝沉思片刻,转头看向成庆华大臣,眼中闪过一丝犹豫。“范尚书,你觉得这事儿怎么处理?”他缓缓问道。
庆华叹了口气,眉头紧锁,似乎也被这复杂的局势所困扰。“我觉得啊,在没搞定李自成之前,咱们最好别动郑芝龙。”他缓缓说道,语气中透露出一丝无奈。
林小风点点头,眉头微皱,似乎也在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也是这么想的。”他沉吟片刻,继续说道,“但是,这事儿恐怕得委屈一下黄道周了。”
庆华闻言,脸色更加凝重,他深知黄道周是无辜的,但在这乱世之中,有时候为了大局,不得不牺牲一些人的利益。“陛下,这处分是不是有点重了?降职罚俸不就行了?”他试图为黄道周争取一些宽容。
林小风也叹了口气,他何尝不知道这是对黄道周的不公,但在这乱世之中,他必须做出最有利于大局的决策。“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权宜之计啊。”他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和沉重。
要动郑芝龙,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李自成被灭,二是朝廷的水师得到足够的训练,能与郑芝龙一战。然而,现在这两个条件都不满足,所以郑芝龙这块儿还不能轻举妄动。
“行,我这就去办。”庆华拱了拱手,转身欲走,却又停下脚步,“陛下,还有第二封公文请您过目。”
林小风打开公文一看,是简明孝和吕大器上的折子,请求赶紧给前线补充粮草、火炮和火药。他眉头紧锁,仔细阅读着折子上的内容。吕大器那边粮食还算充足,但火炮却不够;而简明孝那边的情况就更加糟糕了,粮食和火炮都紧缺,尤其是粮食,原来靠李定国从四川转运,现在李定国调走了,川军也撤了,运粮之路变得异常艰难。
“工部造的那个铁模火炮还没到吗?”林小风焦急地问道。他知道在这场战争中,火炮的威力将决定胜负。
“已经发往潼关、武关了,过几天就能到。”庆华回答得斩钉截铁,但眉宇间却透露出一丝担忧。他知道这场战争的重要性,也知道朝廷的处境已经十分危急。
“粮草呢?”林小风继续追问。他深知在这场战争中,粮草的重要性不亚于火炮。
“山东的粮草半个月前就到徐州了,已经装船运往潼关了。”庆华的回答让林小风稍微松了口气。然而,他仍然眉头紧锁,思考着如何帮助简明孝度过难关。
突然,他停住脚步,对庆华说道:“内阁赶紧拟旨,调密云的一万精兵去宣府,跟唐胜宇、祝凤翙他们一起拿下大同,让李自成腹背受敌。”他的语气中透露出一种决绝和果断。他知道这场战争已经到了关键时刻,必须采取果断行动才能扭转局势。
“遵旨!”庆华领命而去。他知道这场战争的重要性,也知道自己的责任重大。他必须尽快将皇帝的旨意传达给内阁和前线将领,让他们做好充分的准备。
林小风看着庆华离去的背影,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他知道这场战争将决定大明的命运,也知道自己的每一个决策都将影响深远。他必须谨慎再谨慎,才能确保大明的未来。
……
说到潼关城,它可真是个厉害的地方。这座城池是在唐朝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洪武九年才最终建成。城墙又高又厚,最低的都有五丈高,最高的更是达到了九丈。围着城墙转一圈,足足有二十二里长。六个城门巍峨壮观,敌楼炮台遍布城头,显示出这座城池的坚固与雄伟。
然而,潼关城的地势却异常复杂。光靠一座城池是守不住的,所以大明还特意挖了三道大沟来加强防御。这三道沟分别是远沟、禁沟和潼沟,里面都流淌着从秦岭流下来的清澈河水,最终汇入黄河之中。禁沟的水浅且路好走,可以让轻兵悄悄过去。为了防着敌人绕到后面偷袭,大明还沿着这些沟修了十几个堡垒,叫做十二连城。整个防线密不透风,犹如铜墙铁壁一般坚固。
此时正值林小风十九年的五月初五端午节,然而潼关城里的顺军却连粽子都吃不上。他们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因为关中地区正遭遇大旱,粮食收成极差。老百姓活不下去了才起来造反,现在他们退守关中,粮食已经快要吃完了。援军也指望不上,幸好西安那边还有点存粮,不然他们真是要绝望了。
“报!”一个探子急匆匆地跑进城来,向景常浩报告:“明军十万大军已经压到灵宝了,守军已经投降。简明孝没有停歇,直接往潼关来了,现在驻扎在城东二十里地。”
常浩一听这个消息,脸色顿时变得凝重起来。他惊讶地问道:“二十里?他们怎么来得这么快?”探子回答道:“是啊,不过明军看起来并不想马上攻城。”常浩疑惑地看着地图,心中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他喃喃自语道:“要是我是简明孝,肯定会在灵宝休整,不会跑到这荒郊野外来。难道说……有诈!”
说完这句话后,常浩立刻转身问身边的亲兵:“皇上那边有什么消息吗?”亲兵回答道:“皇上离这儿不远,就十里地。泽侯田见秀还带着一万大军一起过来呢。”听到这个消息后,常浩的心情稍微安定了一些。他知道田见秀是顺军的精锐将领,有他在身边,至少可以稍微安心一些。
夜幕降临后,李自成和田见
记住小说阁地址:xsg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