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7章 跨国药企拜耳“断舍离”,持续加码健康消费品业务(1 / 1)

2024年行情 一360一 1070 字 2个月前

在近年来全球医药行业的风云变幻中,健康消费品业务成为了跨国药企战略调整的重要一环。一些企业选择分拆或剥离这一业务,以更加专注于创新药研发;而另一些企业,如拜耳,则在中国市场持续加码,看好健康消费品市场的巨大潜力。这一分化现象背后,是不同药企基于自身市场环境、战略目标和市场趋势作出的不同选择。

一、跨国药企的“断舍离”

跨国药企纷纷剥离健康消费品业务,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深思熟虑的战略决策。这些企业大多面临着管线被砍、事业部调整、高管变更等多重挑战,分拆剥离健康消费品业务,有助于它们更加专注于创新药研发,保持市场竞争优势。

以强生为例,2023年8月,强生宣布完成消费者健康业务分拆,成立了独立的科赴公司。这一分拆不仅为股东带来了重要价值,也使强生公司更加灵活、专注和富有竞争力。同样,葛兰素史克将消费者健康业务和OTC业务分拆,成立了赫力昂公司,专注于消费健康领域。这些分拆案例表明,跨国药企正在通过剥离非核心资产,集中资源和技术投入到更具成长潜力的核心业务中。

此外,分拆剥离健康消费品业务还有助于提升母公司和子公司的市值。相较于创新药物研发的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特质,健康消费品业务虽然研发投入相对较低,但收入也较为平稳。投资者对单独上市的健康消费品公司的估值往往高于对制药巨头内部消费品部门的估值。因此,分拆后的子公司可以享受更高的溢价,避免高估值业务被低估值业务拖累。

二、拜耳的“持续加码”

与跨国药企的“断舍离”不同,拜耳在中国市场持续加码健康消费品业务。10月16日,拜耳健康消费品中国创新合作中心在上海正式揭幕,这是拜耳健康消费品全球战略创新基地之一,预计投资约2000万欧元。此外,拜耳还在江苏启东投资建设全新的拜耳健康消费品启东供应中心,一期投资额达6亿元人民币。

拜耳之所以选择在中国市场持续加码健康消费品业务,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健康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消费者对于健康和保健的需求日益增长。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健康产业消费趋势发展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大健康产业总收入规模将达到9万亿元。这一巨大市场为拜耳等跨国药企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另一方面,拜耳拥有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创新能力。拜耳健康消费品在中国市场广为人知,且不断创新产品以满足消费者需求。拜耳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拜耳健康消费品中国创新产品占全球创新产品总量的15%,预计2024年为中国业务增长的贡献率将超过30%。这一强劲的增长势头为拜耳在中国市场持续加码健康消费品业务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国内外药企的竞逐与差异化竞争

在健康消费品市场,不仅跨国药企在积极调整战略,国内上市药企也在加码布局。华润三九、云南白药、东阿阿胶、同仁堂、天士力等企业都在大力发展健康消费品业务,形成了与跨国药企的差异化竞争态势。

国内药企在健康消费品市场的优势在于更了解本地市场和消费者需求。它们能够提供更加贴近消费者的产品和服务,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例如,云南白药在口腔护理领域拥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其牙膏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同样,同仁堂等传统中药企业在保健品领域也拥有较强的品牌影响力。

此外,国内药企在健康消费品市场的布局还与其传统制药业务相辅相成。一些原本拥有中药业务的企业大力发展健康消费品业务,不仅丰富了产品线,还提升了品牌影响力。这种差异化竞争策略有助于国内药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四、健康消费品市场的未来展望

从当前的市场趋势来看,健康消费品市场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消费者对保健食品、特医食品、婴幼儿辅食、精准营养补充等方面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健康消费”已经逐渐成为消费者的日常消费习惯。这一趋势为跨国药企和国内药企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药企需要不断创新产品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同时,还需要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力度,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对于跨国药企而言,虽然一些企业选择了剥离健康消费品业务以更加专注于创新药研发,但仍有不少企业看好这一市场的潜力并持续加码。对于国内药企而言,则需要抓住市场机遇,发挥自身优势,在差异化竞争中脱颖而出。

综上所述,健康消费品业务在不同药企中迎来了不同的命运。无论是跨国药企的“断舍离”还是国内药企的“持续加码”,都是基于各自面临的市场环境和战略目标作出的战略考量。长远来讲,这些选择对推动医疗健康市场的发展以及满足消费者需求都有积极意义。

记住小说阁地址:xsg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