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找国子监借人(1 / 2)

第228章找国子监借人

西苑,内湖之侧。

“轰!”

伴随着一声沉闷的炮响,待到炮弹落地后,就有一小卒举起一面红色的旗子,摇动了起来。

“启奏陛下,五百步。”

在皇帝的身侧,就有一个专业的炮兵报告道。

“找到规律了吗?”

伸出一只手搭在眼睛上方,看着远处的炮点,朱由校向身侧的一个五十来岁的中年人问道。

“回陛下,根据这些天的试炮,臣发现射程与火药质量、火药数量、炮身的倾斜等等都有相关。”

听到皇帝的话,前顺天府丞,现石景厂厂监毕懋康当即就道。

“陛下新做规定,每次炮击,都使用定量的火药,现在影响火炮射程的也只有炮身的倾斜了。”

“臣略有所悟,但还需要再多试试。”

“嗯。”

听到毕懋康的话,朱由校点了点头,看向身侧的另外一人。

“孙元化,你呢?”

“回陛下。”

被皇帝点到名字的孙元化还在思考,先是一愣,随即道。

“臣也觉得炮弹发射后的远近距离是和炮身的倾斜这些,都有相关,但也需要试验计算。”

“此外,臣还需要向徐尚书请教一二。”

“徐尚书学识渊博,多请教请教,总是没错的。”

闻言,朱由校摆了摆手,示意两人放轻松。

“找到这个规律的事,就交给你们二人了。”

“不要吝啬火药,多试试,你们对炮弹规矩的预测越是精准,士卒们用起火炮也就越是方便。此事若成,伱二人当计一大功。”

“万不敢有负陛下所托。”

听到皇帝的鼓励,毕懋康与孙元化二人当即拱手道。

“此外,朕还需要你们给朕研究的弄个东西出来。”

“请陛下吩咐。”

听到皇帝的话,孙毕二人连忙拱手道。

“朕需要你们给朕弄一个能够引火的小管,大概就是这么大。”

从袖子中拿出一枚用木头削出的模型,交给二人,朱由校吩咐道。

“在这个木管中装填药物,后缀一绳,拉绳之后,木管前端放出火焰,火焰不需要多么的猛烈,但要能在刹那间点燃火药,而且足够的迅速。”

(猜猜这是什么)

“这?”

听到皇帝的话,两人对视一眼,不知道皇帝的意图。

“试试,若是能做的出来,两位必然青史留名。”

“臣等不敢。”

听到皇帝的话,两人慌忙拱手道。

“臣等一定竭力而为。”

“嗯。”

点了点头,待太监将他做出的模型交给二人后,朱由校双手背在身后,在西苑里转悠了起来。

也不知道哪个傻缺传的谣言,说西方炮兵个个都是数学大师。

说这话就不动脑子。

能用炮表解决的问题,何必让耗时耗力的让士兵去学成数学大师呢?

简简单单总结出个公式就行了的事情嘛。

经过专门训练的炮兵,通过目测敌军推进的速度、方位,再配合一张炮表,就能够实现指哪儿打哪儿。

不过,做到这点首先就需要规格化和标准化,这一点是朱由校目前正在尝试的。

就在朱由校思索火炮的发展时,有小太监来到他的身侧道。

“皇爷,吏部尚书周应秋与顺天知府董应举求见。”

“他们?”

闻言,朱由校皱了皱眉毛。

这两人又有什么事情?

“让他们在书房等朕。”

“奴婢遵旨。”

那小太监闻言,连忙前去让人在御书房准备。

待皇帝来到御书房时,周应秋与董应举两人早已在此等候。

“臣等恭请圣安。”

“朕安,平身吧。”

挥了挥衣袖,示意两人起来,朱由校看向周应秋道。

“不知两位爱卿联袂而来,所谓何事?”

“启奏陛下,臣想要从国子监之中,借些太学生。”

将一份奏本交给太监,周应秋拱手道。

“前番官考,虽为顺天府补充了一些官吏,但补充的都是常备官。如今,顺天府正在对黄册、鱼鳞册进行重造,人手有些不足。”

“臣希望,可以依太祖之时旧例,让顺天府调动国子监的太学生,去做清丈田亩,编户齐民之事,待做完后,重新放归国子监。”

随着周应秋的讲述,一个廉价劳动力蓄水池缓缓的在皇帝的眼前铺开。

大明虽然穷,但却有着异乎寻常的道德洁癖,对于卖官鬻爵这件事儿,生怕弄的名声不好。

崇祯以前,卖官这件事儿,虽然做,但卖的都是国子监监生的名额,这些监生虽然没有秀才的功名,但却能参加乡试,会试,以及入官渠道。

而到了崇祯时期,穷疯了的崇祯开始卖官鬻爵,有爵位的,能交钱给自己升下级。

如天启的丈人张国纪,就是花钱从伯爵买到的侯爵。

此外,还有崇祯二年,被张溥、吴昌时等人通过“众筹”方式集资拱上首辅之位的周延儒。

咳咳,跑题了。

对于国子监的监生,朱元璋很是喜欢用。

洪武初年,有段时间大明是停了科举考试的,那段时间,国子监的学生们一毕业,就可以当官了。

而除了让这些人直接做官外,朱元璋还给这些人安排了其他的任务。

比如,大明第一次大规模的清丈田亩,编户齐民,造黄册、造鱼鳞册,就是近万监生,上山下乡的在田间地头忙苦劳数年的成果。

“国子监的监生。”

听完了周应秋的话,朱由校手指在桌子上点着。

国子监这个人才蓄水池,他方才登基之时,就已经通过第一次官考捞了一波人才了。

现在,周应秋想要再调用一批人,让去丈量田亩,也不是不可以。

锻炼嘛。

“准了。”

提笔在周应秋的奏章上写下一个准字,递给今日当值的王体乾,让其批红,朱由校对周应秋道。

“国子监的监生,想来都是能识文断字,没有文盲的。”

“这些人,在做事之时,你们要注意观察,对于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要善于总结。对于有才能之人,要着重培养。”

看着周应秋与董应举两人,朱由校嘱咐道。

记住小说阁地址:xsg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