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会试(1 / 1)

自从拜会梁储回来后,李杰便一直闭门苦读,将往日所学好好温习一遍,林澜和林庭昂两人自从上次谈话后也是鲜有出门,不少应考举子对林澜发出邀请,林澜一概拒绝了,安心在家读书,他们二人时常调笑李杰有佳人相伴,红袖添香好不快活,而他们两人只得形单影只。

二月初八,一眨眼就到了会试开考的日子,这天晚上李杰早早便休息了,方仪这两天一直忙着制作吃食,这次李杰他们三人应试的一概所需都由她包办了。

二更天,李杰便起床开始洗漱了,走出房门,天色还黑漆漆的,一轮残月,斜挂在空中,北风呼啸,吹打在脸上,像针扎一样生疼。/apk/ 无广告、更新最快。为了避免转马丢失内容下载:/apk/敬请您来体验无广告阅读app爱读免费小说app

李杰见林庭昂义愤填膺的样子,笑着说道:“二哥放心,此次会试我必定全力以赴,好好争一争那会元之名!”

三人言谈之间马车已然停下,驾车人说道:“三位老爷,前面没法驾车了,只能步行了。”

弘治三年庚戌科,据统计全国各地前来的应试举人有四千余人,而此次会试录取名额为300人,录取率大约为7.5%,远远低于开朝时十人取一人的录取率,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举人可以连续参加会试的,不少人一考就是几年甚至十几年。

朝廷取士肯定是优先选择那些年富力强的举子,而不少人都是参加过多次,等到高中时已然白发苍苍,所以去年才会有限科会试令(三试不中不可复试)的诞生。

根据数据统计,自明朝开国以来,明代录取举人至少为十万二千三百九十余名,进士则有两万四千五百九十余名,由此可得出明代举人最终摘取进士桂冠的比例是24%,但是实际上会试的录取率在10%左右波动,究其原因便是复试的人太多了。

虽然在录取率上面,考中进士的成功率比乡试高得多,但是参加会试的皆是饱读诗书、久经科场磨练的举人们,大浪淘沙,能站在顺天贡院门前的,无一不是满腹经纶之辈,皆是大明帝国的精英,想要在其中脱颖而出的难度可想而知。

四千余举人云集于此,俨然是人山人海,除了参加会试的举人,在场的还有陪同举人赴试的家丁,以及一些脚夫。因此即使是步行也是举步维艰,好在这时五城兵马司的兵丁已经开始维持秩序了,能站在这里的举人可都是帝国的宝贝,要是因为踩踏枉死了几人,五城兵马司的人可是要被治罪的。

李杰三人先去供给所,领了炭火和蜡烛,京城二月份早晚还是有些严寒的,因为为了防止夹带,会试规定考生们所穿的衣物必须是单层,衣帽、袍子、裤子都要单层,甚至连鞋子也必须用薄底,这样一来所有应试的考生穿的看上去都十分单薄,考试时没有炭火是不行的。

除了衣着规定之外,考试禁止携带木盒、双层的板凳、装棉被褥,砚台不许过厚,笔管须镂空,蜡台须空心通底,所带的糕饼饽饽也得切开,为了防止舞弊各方面可谓规定的极为详尽。

会试根据南北直隶以及各省划分不同的队伍进场,李杰三人在供给处领完东西后,便根据军士的指引找到了福建省的队伍。队伍中不少人看到来的乃是“林氏三杰”,不少举人向着他们打着招呼,此次因为濂江林氏有三人一同参加会试,同省的好事者便给李杰三人举了个“林氏三杰”的雅号。

只听人群之中有人低语:“原来这就是十二岁的解元郎啊,真是风度翩翩,一表人才。”

不少人用钦佩的目光看向李杰,十三岁的举人国朝出过不少,可是十三岁的解元郎可就是前所未有了,大多数人十三岁才刚刚开始童子试,人群中此时的议论声都是关于李杰的话题。

只听礼炮一响,龙门大开,众举人开始有序入场,最先开始入场的是南北直隶的队伍,门前的搜检官严格的按照标准执行着搜查人物,举子们身穿的衣帽、鞋子都要解开接受一层层的检查。

想要在如此严格的搜检之中,还想要夹带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不过如果会试过了以后也就不用在经历如此严格的搜查了,因为殿试没有罢黜,再加上在一众朝廷高官的眼皮子底下应试,也没有人有胆子敢去作弊。

好在国朝对于会试十分看重,搜检人员十分多,半晌终于轮到福建举子入场了。

记住小说阁地址:xsg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