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刘娥的教导(1 / 1)

第2358章刘娥的教导

“我朝自有重北轻南的传统。”

刘娥没有正面回答,而是用引导的语气回了一句。

李杰眉头微蹙:“依大娘娘的意思,这应是北人策动的?”

“善!”

言罢,刘娥露出一副孺子可教的表情。

在她看来,这必然是北方士人的发起的,并且要不了多久,这阵风就该从市井传到朝堂。

“六哥,日后若是为政,切记一点,凡政事,皆需‘异论相搅’!”

刘娥一边说着,一边时刻注意着官家的神色,眼见官家面带不解,她便继续说道。

“何谓异论相搅?”

“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这里,刘娥借用了董仲舒《举贤良对策》中的一句话。

大义是士子学着不同的学说,持有不同的观点,百家各有不同的追求和愿景,以致于朝廷无法建立稳固且统一的法度。/apk/ 无广告、更新最快。为了避免转马丢失内容下载:/apk/敬请您来体验无广告阅读app爱读免费小说app

可用,但需慎用。

用‘异论相搅’,也是不得以为之。

毕竟,古代王朝的信息传播速度远不如后世,纵有经天纬地之才,也无法洞悉天下所有事。

信息沟通不畅,必然会带来信息障碍墙。

别说是古代,便是后世的网络时代,障碍墙同样是存在的。

人的精力终究是有限的,无法面面俱到,总有疏漏的地方。

而这方面的缺漏,需要监督体制来弥补。

如果挑选合适的监督者?

一是看监督者的个人道德品行,这一点,从言官的选任标准,也能看出一丝端倪。

台谏官的选任标准中,除了官阶、资历、出身之外,德行才学也是尤为重要的。

别无脏滥(贪污),以及忠厚淳直,更是屡次写入诏举台谏官的敕文中。

其次,则是选用不同派系的人。

官官相护,这是无法避免的痛点。

指望同一派系的人互相监督,无异于自检自查。

自己查自己,能查出什么?

显然,这是一件不现实的事,唯有引入另外一方,或者说第三方,才能减少这一局面的形成。

因此,即便宋朝历代君主都知道异论相搅的坏处,但他们仍然遵从这一祖制。

这也是变相版的‘稳定压倒一切’。

嘚!

嘚!

没过多久,任守忠带着两名小黄门,捧着一堆劄子来到了内殿。

以前,这些劄子都是先由刘娥先批复,然后再转呈到福宁殿这边的,但现在的情况却发生了变化。

大多时候,刘娥都会领着李杰一起看,两人一边看,一边讨论其中的内容。

搁在外人眼中,这明显是一个信号。

太后已经开始慢慢培养官家处理政务的能力,对于外朝的文官而言,这是太后贤德的象征。

监国者不贪权,肯定能赢得文官群体的称赞。

而对于内朝的内侍而言,考虑的便不止是贤德问题,还得考虑站队问题。

一朝天子一朝臣。

太后重用的人,日后官家亲政还会继续重用吗?

谁也不知道。

所以,如今宫中的内侍们,纷纷心思各异。

“咦?”

约莫小半个时辰后,刘娥翻到了某一份劄子,忽然发出一记惊咦之声。

紧接着,她将手中的劄子递到了李杰近前。

“六哥,先看看这一份。”

递过劄子后,刘娥简短的评价了一番。

“这个范仲淹,还是上次承明殿议政时,由六哥钦点的吧?”

“倒是一个人才。”

另一边,李杰接过劄子,迅速的看了一遍其中的内容。

劄子是关于苏湖地区水患的,根据范仲淹的走访调查,苏湖地区水患频发的根本原因,在于河道阻塞。

南方地区本就多雨,苏湖地区又水网密布,一旦遭遇暴雨,在河道阻塞的情况下,极易发生水灾。

因此,范仲淹奏议重修水道,最好是将汇入吴淞江的水道,分流入江入海。

一看到这份劄子就知道,这妥妥的是一个大工程。

记住小说阁地址:xsg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