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内送走了程咬金、尉迟恭和武士彟,前面两个走得都挺开心,省心,放心,唯有武士彟走得最为揪心。
“正则,陛下承认曌儿赐出宫当初是考虑不周,为了弥补老夫,想将顺儿赐婚给鲁王当个侧妃。”
秦浩眉头一皱,刚要发问,便听武士彟接着道:“老夫没有同意,夫人与顺儿都不太满意这门亲事。”
秦浩点头刚要附和一声,武士彟又道:“老夫也有些糊涂,一个侧妃居然都不如一个婢女,老夫的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如今看不懂喽。”
啥意思啊,秦浩没听明白,笑道:“应国公啊,媚娘可不是婢女,这点您大可放心。
虽然陛下赐婚公主,小子给您保证,媚娘以后必有一席之地,否则便把小子当成无信之人。”
武士彟见秦浩没理解自己的话中之意,也未解释,又与杨氏嘱咐了一番,怀着复杂的心情踏上了归途。
经过秦浩的良言相劝,管家的经济大权正式给了杨氏,这样武氏兄弟便再也蹦跶不起来了。
只要他们好好经营手中的茶田,自然不会缺少银钱。
兄弟二人有苦难言,明明只是个傀儡,但却只能打碎牙齿往肚里吞。
武顺感到无比的失望,看着父亲离去的背影只觉得心碎了一地,尽管秦浩帮她化解了与贺兰家的关系,但父亲却并未明言自己未来的命运。
若是父亲能把自己许给秦浩当个婢女自己都心甘情愿,只要名正言顺,总好过偷偷摸摸的。
武柔倒是无所谓,反正母亲当了家,自己还不是想去哪便去哪。自己还有那么多的事业要去完成呢,看了大姐一眼,哦对,还有大姐的这点破事得自己操心。
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即使掌控了府上的经济大权,杨氏面对两个非亲生的儿子还是颇为无奈,做得过分容易被人说是继母心狠,尺寸很是不好把握。
武曌倒是好一番安慰,只一句有事来寻我便是,霸气尽显无疑。
-----------------
开朝的第一天,房玄龄说的第一件事,便是在朝堂之上提出议定的官员俸禄制度改革,简而言之便是提高了官员的待遇。
众官员自是都欣喜无比,这可是迎来了新年后的开门红。
但紧接着便是画风突变,御史台弹劾交州都督李寿、濮州刺史庞相寿贪污,且证据确凿,
大理寺虽然还未最终定案,对证据也予以了肯定。
庞相寿作为秦王府的旧臣,李世民几度表示想从轻发落,却在魏征的严词反对下,最终也只能作罢,
二人皆被免职判了流刑,李世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这才为庞相寿改为了徒刑。
朝堂议定了卢祖尚前往交州任职,党敬元补了濮州刺史。
接下来便是继续推行一些轻徭薄赋的政策,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并与吐蕃等少数民族政权进行初步的贸易往来。
与周边的国家互派使者,保持好一定的外交关系,以免作战之时背后使些小动作。
杜如晦提出了一项民族融合政策,便是鼓励与少数民族通婚,虽然遭到了许多文臣的反对,但被目光长远的李世民强行通过。
“药师,着兵部逐渐进行武器更新,力争在半年内逐步完成,便采用这把横刀的制式。”
接过高福递过来的桃源战刀,李靖只一打眼便瞧出了出处,将刀递还,郑重应是。
礼部尚书李孝恭出列奏道:“陛下,曲辕犁经过测试,效果惊人,还请陛下降旨加紧制作,以便在开春的籍田礼向天下公布,必能让天下百姓振奋。”
许多不知晓内情的官员都有点发懵,曲辕犁是什么玩意,李孝恭居然还有这个本事,这个尚书才当了多长时间,便就做出了成绩。
房玄龄出班附和:“陛下,臣与克明合议过此事,为我大唐的粮食产量着想,此犁不应以售卖为主,否则不利于推广,
毕竟价格不便宜,百姓手中已有旧犁,对购置新犁的积极性定然很低。”
杜如晦抱拳道:“长安县子向臣等提出一策,臣与玄龄都觉此法甚妙,朝廷花费也不多,却能迅速普及大唐十道。”
李世民来了兴趣,开口道:“克明快快说来听听。”
“朝廷下发一道旨意,大唐百姓可到所属的县衙,用直辕犁免费更换曲辕犁,谓之曰:以旧换新,
这样百姓的积极性定然极高,便能很快普及此新犁的应用,旧犁则统一回炉重造。此策虽有些耗费,然则综合考量,却是最简单有效的办法。”
戴胄犹豫道:“陛下,此法虽妙,却也有诸多难处。
其一,这曲辕犁制作较旧犁繁杂,工坊产量一时恐难满足大规模的以旧换新需求,若百姓纷纷前来县衙换犁,却无犁可换,易引发民怨。
其二,县衙组织此事,需耗费大量人力登记造册、发放新犁,县衙人手本就有限,恐会耽误日常政务,影响地方治理。
再者,虽说旧犁统一回炉,可运输旧犁、重造过程,皆是成本,朝廷也需精打细算,以免财政吃紧。”
魏徵此时也出列进言:“陛下,戴相所言甚是。臣以为,还需考虑到一些偏远之地,信息传达不畅,百姓未必能及时知晓这以旧换新之策,导致新犁推广受阻。
而且,即便新犁到了农户手中,还需教授使用之法,若无人指导,百姓用不习惯,新犁的优势无法发挥,依然是白费力气。”
房玄龄微微点头,补充道:“戴相所虑已有解决办法,犁铧、犁壁、犁辕为最难的部分,由工部统一制作,而其他简易部分,由本地工坊加工,届时按图安装即可大大提升产量问题。
另外魏相提醒得对,臣建议,可让各州县抽调一些能工巧匠,组成临时教习队伍,跟随换犁的队伍一同下乡,现场教授百姓使用新犁,确保他们能上手操作。
同时,利用驿站系统,加急传递旨意,务必让偏远之地也能尽快知晓政策。”
李世民沉思片刻,目光扫视众人:“诸卿所言,各有道理。朕以为,这曲辕犁关乎我大唐农事根基,普及一事势在必行。
戴相、魏相所虑的难处,需想办法克服,房卿的补充之策可行,即刻着人去办。
传朕旨意,责令工部全力督促工坊赶制曲辕犁,务必保证供应;
户部核算所需花费,合理调配资金;
各地官员务必通力协作,将此事当成当下首要之务,若有敷衍,严惩不贷。
朕要看到,这新犁在大唐十道尽快落地生根,让百姓受益,让我大唐仓廪更丰!”
众臣齐声领命,一场关乎大唐农事革新的行动,就此紧锣密鼓地展开。
-----------------
立政殿中,秦浩为长孙仔细检查了一下身体,冬日虽不是气疾容易发作的季节,但往年长孙却回回加重。
今年得益于秦浩为长孙加装的暖气,与烧炭对比起来少了太多的污染。
看着秦浩认真搭着自己的手腕,长孙只觉得一个女婿半个儿,这话真不是虚言。
检查完毕,秦浩又是啰里吧嗦的一番嘱咐,这个不能吃,那个要注意,保暖很重要,毛衣必须穿,长孙仿佛想起了自己的娘亲。
“娘娘,小子还得给长乐检查一下啊!为何一直不见人呢?”
长孙笑道:“呵呵,你如今都直呼长乐了,胆子倒是大了不少。
她好得很,不用检查了,陛下已为你二人赐了婚,不好再见面了。”
秦浩顿时有些不满,“娘娘,这可不好,身体是本源。
记住小说阁地址:xsg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