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七章、首辅(1 / 1)

庆荣华 千年书一桐 1745 字 2023-09-05

见吴瑟提出内阁有争议该当如何,坐在金銮殿上的朱旭笑了。

他早就有个想法,只是苦于一直找不到合适的理由推出,哪知今儿吴瑟正好送上来。

“朕以为,辅国公的忧虑很有道理。朕听闻,先帝临终前在几位辅政大臣中钦点了一位首辅大人,彼时内阁尚未成立,朝中很多事情都仰仗这位辅政大臣。以致多年后,母后评价,这位首辅大人在当时混乱的局势中起到了定海神针之神效。”

话说到这,朱旭顿住了,看向了台下。

台下站着的人哪个不是人精,一个个闻弦歌而知雅意,朱旭把这话头一扯出来,众人便知他接下来要说的是什么。

说实话,绝大多数人对这个提议是不认可的,尤其是几位内阁成员,谁不知皇上如今最倚仗最看重的人是徐扶善,偏这位徐扶善又和朱恒渊源颇深,若真要推举出一位首辅大人,除了徐扶善别无他选。

本来大家都好好的共事,有不同想法和意见都可以提,遇到谁也说服不了谁时,可以朝堂上当众表决,或者交由皇上来裁决。

皇上对每个决策采纳的出发点肯定是国家和百姓,再有就是皇家的权益,这就决定了皇上对每个臣子虽有倚重,但在大是大非上不大会带有偏向。

可换做朝臣来做这个决策就未必了,人难免有自己的私利和喜好,再加上同朝为官,难免有意见相左之时,更有那小心眼记仇的会来一个秋后算账。

故此,若推举一位首辅大人出来,皇上不在京城,朱恒初涉朝政,到时的结果必然是君弱臣强,不但对国家无益,对他们也不利啊。

众人正切切私语时,朱恒低头笑了。

昨晚曾荣就虑到这一层,也曾向他提议,可以设置一位首辅大人,原本曾荣的意思是由他站出来建议,哪知两人在商定朱恒该如何提起这事时却否决了这个想法。

徐扶善是父皇最信任的内阁大臣,偏又和曾荣渊源甚深,若由朱恒来提议,别说朝中大臣不会同意,只怕父皇也会多心。

如此一来,结果可能有三,其一,皇上接受这个建议,但选中的不是徐扶善;其二,干脆否决这个建议;其三,勉强接受他的建议,但心中埋下怀疑的种子。

这三个结果无论哪个都是对朱恒不利的。

可可今儿这事真就从这来了,朱恒想不佩服曾荣都难。

朱旭的目光扫过朱恒时,正好留意到朱恒正低头偷笑,这就有些令他好奇了,于是,他点了朱恒的名,问他对此事的看法。

“启禀父皇,儿臣附议,儿臣涉世不深,本就才疏学浅,突接此重担,委实惶恐,若有人在一旁提点辅佐儿臣,时刻监督引导儿臣莫要偏离了方向,于儿臣而言委实是一大幸事,于国于家也皆有裨益。”朱恒起身长揖一礼,回道。

朱旭原本还担心儿子一时不能接受这个安排,毕竟设立首辅大臣肯定会削弱他监国的权限,故他特地停顿了一下,就是想给朱恒也给众人一点自我消化的时间,倒是没想到儿子如此通透,令他少了很多掣肘。

“如此甚好,你能这么想,也不枉朕一番苦心。不知这首辅人选,你可有举荐之人?”朱旭又问他。

“回禀父皇,儿臣没有举荐之人。儿臣方才说过,儿臣涉世尚浅,入朝听政尚不足三个月,对朝中诸位大臣了解不深,不好妄加举荐,还请父皇做主。”朱恒躬身回道。

“众爱卿可有举荐之人?”朱旭抬手示意朱恒坐回去,看向了大殿中央。

“启禀皇上,臣有。”孙实站了出来,他举荐的正是徐扶善。

可惜,孙实归位后,并没有人站出来附议,朝堂上有了片刻的安静。

“没有人举荐,也没有人附议了?”朱旭只得发问。

听到这话,镇国公和辅国公几乎同时站出来了,因着镇国公年岁大且又居四公之首,故尽管他缓了半步,吴瑟也退了回去,让他先开口。

李茂附议了孙实,既然一开始他就偏向了朱恒,这会也没必要避嫌,索性偏向到底了。

吴瑟见李茂都附议了,反而不太想出列了,李茂在武将中威望极高,孙实又是出了名的正直古板之人,偏这两人举荐的又是皇上倚仗的重臣,此时他再站出来意义不大。

可朱旭留意到他方才的举动,这会见李茂归位后他不出列,遂点了他的名,“辅国公方才可是有话要说?”

“启禀皇上,臣无话可说了。”吴瑟出列了。

“启禀皇上,臣有。”顾晗站出来了。

他举荐的是王咏,倒也在朱旭的意料中,只是他没想到的是,居然得到了五六位臣子的附议,有文官也有武将。

局面一度紧张起来了,因为就连户部尚书和兵部尚书也站到了王咏这边。

好在吏部尚书和工部尚书以及刑部尚书也相继站了出来,只是前两位举荐的是唐庆霖,刑部尚书最后站出来,他这一票相当的关键,故朱旭一直看着他,幸好,他投的是徐扶善。

如此一来,六位尚书分别给三位丞相各投了两票,这个结果若是平时,朱旭倒也满意,这说明三位丞相没有谁一家独大,也没有谁结党营私。

可这会朱旭要的不是平衡,他要的是徐扶善领先,这样他才能名正言顺的把他推出来。

论理,六部尚书投票了,四公八侯也该有他们的一票,

可看到这个结果,他不敢轻易点名了。

正掂量找谁来打破僵局时,护国公站了出来,他投的是徐扶善,令朱旭意外的是,护国公直接言明,他为的不是徐扶善,而是朱恒。

毕竟首辅大人辅佐的是太子,若选一个和太子不熟且不相契之人,两人的磨合可能需要一段时间,甚至还有可能磨合不到一起,那这个首辅大臣还有何存在的意义?

很简单很直接的一句话,关键是还得到卫国公和其他好几位臣子的附议。

这下朱旭心里踏实了,结果总算如愿了。

记住小说阁地址:xsg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