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化危为机
关于萨拉托夫战役的记载有很多,大多强调中美两国陆军在这场战役中的作用,没有多少人给予俄军正面评价,甚至有很多人认为,俄军拖了美军的后腿。客观的讲,谁也不能忽视30万俄军,更没有理由认为留下来断后的俄军拖了美军的后腿。从共和国陆军战史对这场战役的评价就看得出来,如果没有30万俄军,美军不但照样会战败,还将败得更加彻底。
从参与时间、投入兵力、作战消耗、战斗伤亡等等数据来看,在萨拉托夫战役中与共和国陆军较量的主力是俄罗斯陆军,而不是美国陆军。当然,这不能否认萨拉托夫战役的主要面,即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专门针对美军的作战行动。
可以说,萨拉托夫战役也是“厄尔布鲁士”作战行动的高潮。
让人觉得难以置信的是,这场几乎让美国陆军彻底绝望的战役,在扣出了第八战斗单位攻打萨拉托夫、以及俄军前来解围之后,共和国军队与美军的交战时间总共只有30个小时。也就是说,在这30个小时内,世界上最强大的两支军队的地面部队,在一块陌生的土地上再次碰撞。
时间变了,地点变了,部队也变了,而唯一没变的就是结果。
因为与这30个小时有关的资料太多,所以没有必要详细介绍。
按照美国陆军记录的交战情况,在最后一股美军撤出战场的时候,参战的4个美军师中:第4师阵亡官兵6000余人、伤残7000余人、失踪与被俘4000余人,还丢弃了所有重装备,算得上是全军覆没(该师的军旗被第八战斗单位缴获,并且成为了共和国军事博物馆中第7面美国陆军师级部队的军旗);第7师阵亡官兵4000余人、伤残5000余人、失踪与被俘近5000人,丢弃了大部分重装备,基本上全面瘫痪(直到1年后,第7师才再次开上战场);第2师阵亡官兵3000余人、伤残5000余人、失踪与被俘近3000人,丢弃大部分重装备,基本丧失战斗力(该师被撤到后方休整,在年底再次参战);第8师阵亡官兵2000余人、伤残6000余人、失踪与被俘5000余人,丢弃大部分重装备,基本丧失战斗力(该师与第2师一样,直到年底才再次开上战场)。
由此可见,在这短短的30个小时内,4个美军师阵亡官兵超过15000人、伤残23000余人、还有大约17000人被俘,平均下来,每个小时就损失近2000名官兵,战斗的惨烈程度可见一斑。
事实上,如果不是美国陆军拥有比较完备的战地急救设施与战术运输手段,还得到了俄军的全力支持与协助,阵亡数字肯定不是15000,还得加上三分之二的伤残人员。即便在战争结束之后,战史学家也高度评价了美军的战地急救设施,认为这种美国当局应国会的要求投资开发、并且为每个旅级单位都配备了一套的先进医疗系统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美军,也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美国家庭。当然,也有很多人认为,正是这套集美国科学技术大成的战地急救设备,让战争延长了1年以上。理由很简单,在战争中残废的美国军人中,大约半数都在回国后投入到社会生产,成为产业工人,为美国军队生产出了大批武器装备,其中不少还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了美军武器的设计与开发工作,有的则继续在军队服役,以教官的身份培养新兵。
不管怎么说,谁也不能否认,美军败了,而且败得很惨。
因为失败与胜利都是相对的,所以美军败没败,还得看交战对手的情况。
当然,考虑到对手的情况后,只能说美军败得更惨。
暂且不说共和国军队在这30个小时里的伤亡与损失,仅仅提到一点,就能明白美军败得有多惨:在这30个小时里,在正面战场上与美军作战的,就只有占领了萨拉托夫的第八战斗单位!
也就是说,4个美军师面对1个战斗单位。
单从兵力上讲,就算第八战斗单位全军覆没,伤亡也不会比美军多。更重要的是,当时在萨拉托夫作战的,只有第八战斗单位的战斗旅与半个支援旅(支援旅的低空突击营与低空打击营都部署在后方,而且这些部队都不适合地面作战),即参与萨拉托夫阵地防御战的官兵不到10000人。
即便除掉非战斗人员,4个美军师投入的战斗人员也在4万到5万之间,即用4到5倍的兵力攻打萨拉托夫,还遭受如此惨败,双方战斗力的差距可想而知。
当然,这些数据上的东西,很难真实反映战场情况。
幸运的是,很多亲身经历了萨拉托夫战役、并且活到战后的共和国军人与美国军人都在有生之年写了回忆录,并且重点介绍了这场战斗。不可否认,在美国出版的回忆录要比在共和国出版的多得多。原因也很简单,那些为国做出贡献的美国军人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与照顾,而所有参加过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共和国军人都享受着英雄般的待遇,也就是说,美国老兵需要用回忆录来赚钱谋生,而共和国的老兵更愿意将亲身经历的战斗以故事的方式告诉后人,以此让子子孙孙明白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幸福有多么的宝贵。当然,在共和国老兵中也有不甘寂寞的,比如一位叫黄俊诚的退役准将就在弥留之年,以口述的方式向共和国知名的传记作家讲述了他的战斗经历,而这其中最精彩,也是最关键的,就是在萨拉托夫与美军战斗的30个小时(黄俊诚将军就是在这场战斗中立下重大战功,由少尉排长越级提拔为上尉连长,并且在战役结束的时候成为全营最高级别的军官)。后来由中影公司拍摄的战争电影《火线三十小时》就是以黄俊诚将军的回忆录改编而来的,电影的主角实际上就是黄俊诚将军。
这位在战争爆发后的第三天就跟随部队开赴哈萨克斯坦,几乎参与了第八战斗单位在大战期间所有战斗的老将军对当时的对手,也就是强攻萨拉托夫的美军做了客观评价,即美军是共和国陆军遭遇过的最强大的对手。
虽然这个评价很笼统,但是共和国陆军的一些资料足以说明问题。
在这30个小时内,第八战斗单位伤亡官兵8749人,其中阵亡5862人,在伤残的2887名官兵中,没有一个轻伤,全部都是在缺胳膊断腿、无法继续作战的情况下才被抬出了防御阵地,而坚持到最后的1000多名官兵全部负伤,其中不少还是重伤。也就是说,拼到最后关头的时候,第八战斗单位的1个半旅几乎是全军覆没。
可以说,这是自五老阻击战之后,共和国陆军打得最惨烈的一场战斗。
正是如此,在很多人看来,共和国陆军也打输了。
要知道,在之前的战斗中,共和国陆军的主力战斗单位曾经创造了单独围歼数十万俄军的记录,第八战斗单位也是主力,而且其炮兵旅就在伏尔加斯基,支援旅的低空打击营与低空突击营部署在200多千米外的哈萨克斯坦西北地区,即支援力量全部到位。更重要的是,战斗中还有第80战斗单位、第九战斗单位、以及正在攻打伏尔加格勒的第91战斗单位的炮兵旅与支援旅参战,随时应第八战斗单位的呼叫提供火力支援。除此之外,袁晨皓还向该方向增派了2个战术航空旅(即配备多用途战斗机的航空部队,1个旅有144架战斗机)。如此一来,支援第八战斗单位的力量就多达72个炮兵营(相当于1700多门电磁炮)、24个低空打击营(相当于800多架低空攻击机)与近300架多用途战斗机。
支援力量到底有多强大呢?
说得形象一点,如果全部支援力量一起投入战斗,能够在1分钟内用弹雨覆盖面积为50万平方米的战场,相当于在15分钟之内歼灭1个兵力在15000人左右的师级部队的全部人员与重装备。
毫无疑问,这几乎是开战以来,共和国陆军支援部队最为集中的一次战斗。
在这样的情况下,萨拉托夫防御战仍然打得如此惨烈,自然会有人认为第八战斗单位的表现太失常了。
事实上,不是第八战斗单位失常,而是战场情况远非那么简单。
可以说,这也是为什么说共和国军队的主要对手是俄军,而不是美军的原因。
从第八战斗单位的作战记录就看得出来,除了没有能够按时攻占萨拉托夫,导致在遭到美军攻击之前,没有能够完全进入防御阵地,更没有时间修建新的防御阵地之外,在30个小时的防御作战中,获得的火力支援并不多。
当时,按照袁晨皓的命令,支援部队优先照顾的是第80战斗单位,不是第八战斗单位。
这也很好理解,第80战斗单位的任务是牵制北上的美俄军队,尽量延长敌人的行军时间,从而减轻第八战斗单位的防御压力。更重要的是,只有这样,才能延长敌人暴露在火力打击之下的时间,将敌人消灭在行军途中。
客观的讲,责任应该在袁晨皓身上。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能够将第八战斗单位与第80战斗单位对换,两支战斗单位的伤亡官兵总数肯定要小得多。原因很简单,第80战斗单位是预备力量,而不是主力,因此更擅长在坚固阵地上打防御战,而不是在长达数百千米的战线上打运动战。事实上,打运动战是第八战斗单位的强项。根据比较可信的说法,袁晨皓的最初意图也是让第八战斗单位在攻占了萨拉托夫之后,把阵地移交给第80战斗单位。结果很明显,因为没有能够充分估计到萨拉托夫的俄军会如此顽强,使得第八战斗单位来不及与第80战斗单位换防,也就不得不让两支战斗单位以并非擅长的方式作战。毫无疑问,这种对敌人估计不足,导致部队严重伤亡的第一责任人就是战役指挥官,即策划战役的袁晨皓。
当然,裴承毅没有追究袁晨皓的责任。
原因也很简单,谁也不能低估30万俄军的战斗力,更加不能否认第二轮进攻战役所取得的重大战果。不管怎么说,没有哪个将军能够准确判断敌情,而且每次都万无一失,即便是裴承毅,也出过差错。在衡量一个指挥官的能力时,能否知错就改,而且能否及时调整部署来弥补错误,也是非常重要的指标。
毋庸置疑,在临机应变上,袁晨皓做得非常出色。
直到战役结束,袁晨皓也没让后面的4个战斗单位上战场。虽然很多人都认为,这是袁晨皓在萨拉托夫战役中犯的最大的错误,即过分相信共和国陆军的战斗力,没有考虑到战役的艰苦性,也就没有做好充分准备,但是从大局来看,这4个战斗单位还扮演着战略预备队的角色,而且正是这4个战斗单位的存在,才使得俄军乌里扬诺夫斯克方面军与基洛夫方面军、以及美军的另外4个师没敢轻举妄动。即便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等到发现无法及时占领萨拉托夫,也就是无法按照计划歼灭伏尔加格勒的美俄军队时,留在大后方的4个战斗单位也无法及时赶到萨拉托夫。
实事求是的讲,袁晨皓做得最正确的事情,就是最受争议的决定。
让火力支援部队首先支持第80战斗单位,看上去是在牺牲第八战斗单位,实际上却是在保护第八战斗单位。要知道,正是这一决定,让从伏尔加格勒突围的30万俄军中的25万永远也没有能够到达萨拉托夫,而另外5万俄军在到达萨拉托夫的时候,也只剩下了随身携带的轻武器与自卫武器。正是如此,在掩护美军的残余部队撤出战场后,这5万完全丧失了战斗力的俄军甚至没有做任何象征性的尝试,就向剩余官兵还不到2000人的第八战斗单位缴械投降了。
设想一下,如果让30万俄军一窝蜂的拥到萨拉托夫城外,会有什么结果?
不可否认,巨大的兵力密度,将导致非常巨大的伤亡,也许30万俄军都得完蛋,而不是让其中的15万以战俘的身份活到战争结束。问题是,面对如此多的敌人,第八战斗单位肯定会全面崩溃。考虑到美军有更加完备的防空能力与更多的战术机动装备,如果没有第八战斗单位的阻挡,美军全身而退的可能性大得多,至少伤亡会少得多。更重要的是,极端情况之下,袁晨皓肯定会让第80战斗单位参加阵地防御战,甚至会让第九战斗单位从侧面发起突击。可以说,到这一步,就算能够全歼美俄军队,就算能够把共和国军队的战斗总伤亡减少一些,也会对整体局面产生巨大影响。
从总体来看,袁晨皓的决策没有错。
当然,也正是这一决策,让第二轮进攻战役成为了大陆战场上最短暂,也是最为平静的一场进攻战役。
到6月4日,随着第九战斗单位占领了鲍里索格列布斯克(位于沃罗涅日与萨拉托夫之间,北面200多千米就是坦波夫,为交通枢纽城镇),第二轮进攻战役宣告结束,战场也再度归于平静。到此,在这场仅仅持续了14天的战役中,参战的约30万共和国军队与20万盟国军队总共歼灭俄军78万、美军3万余,并且占领了内高加索地区。到月底,外高加索的阿布哈兹、南奥赛梯、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均宣布脱离独联体,其中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在2058年底之前与共和国缔结《和平友好互助条约》、并且向俄罗斯与西约集团宣战,格鲁吉亚在2059年1月底以共和国的盟国身份参战,阿布哈兹与南奥赛梯则在战争结束前宣布永久性中立。
可以说,到这个时候,大陆战场上的局面已经完全打开了。
更重要的是,通过占领高加索地区,并且让外高加索的几个国家参战,共和国已经将大陆战场与中东战场联系了起来。虽然以当时的情况,共和国还不可能利用黑海上的俄罗斯军港,也不可能向黑海派遣舰队,或者从黑海进军地中海,但是从战略上讲,随着共和国将战线推进到黑海,作为美国在中东战场上的主要依靠对象的土耳其,肯定要在是否参战的问题上考虑得更加长远一点。即便退一万步,土耳其不会因此宣布中立,甚至有可能在感受到威胁之后更加死心塌地的为美国卖命,共和国也能够利用高加索通道,将集中在大陆战场上的兵力转移到中东战场上,从而使美国在地理位置上的优势变得荡然无存,也让美国出兵俄罗斯变得毫无意义。
大陆战场上的局势发展到这个地步,真正头痛的不是俄罗斯当局,而是美国。
从理论上讲,俄罗斯当局反而轻松了许多,因为随着共和国军队停止进攻,战线逐渐稳定下来,接下来的局势已经非常明朗了,不再需要猜测共和国军队的战役企图。别说俄罗斯高层与俄军高级将领,即便是普通人也能看得出来,随着夏季到来,共和国陆军绝对不会急着进军莫斯科,而会迅速扫荡乌克兰,而且得赶在7月底之前发起进攻。原因很简单,如果能够赶在乌克兰的夏粮成熟之前发起进攻,不但能够用饥饿降伏乌克兰,还能使俄罗斯遭遇前所未有的粮食危机。按照一些欧洲机构的预测,如果俄罗斯无法获得乌克兰的夏粮,不但会加剧国内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还很有可能无法度过2058年的冬季,即在下一个夏天到来之前用光所有粮食。
记住小说阁地址:xsg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