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最后的反制(2 / 2)

国策 闪烁 7012 字 2023-09-07

更重要的是,共和国海军的“侦察炮弹”也是轻量级的。

前面提到过,在电子设备足够先进的情况下,没有必要用重达900千克的炮弹来执行侦察任务。在采用450千克弹体的情况下,“侦察炮弹”不但可以由主力舰发射,也可以用护航战舰上的电磁炮发射。准确的说,如此不需要将射程提高到1500千米以上,主要用护航战舰上的电磁炮发射。

原因很简单,“侦察炮弹”上的助推发动机能够将其射程提高到1500千米。

可以说,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

众所周知,在不使用增程弹药的情况下,巡洋舰与驱逐舰上配备的第一代螺旋电磁炮最多只能将标准质量的炮弹发射到850千米之外,比主力舰上的第二代螺旋电磁炮的射程短了许多。事实上,即便在使用增程弹药的情况下,450千克级电磁炮的最大射程也很难达到1200千米。受此影响,在开发“侦察炮弹”(因为是专门为主力舰炮战准备的,所以“侦察炮弹”的开发设计工作不会早于主力舰,大批量生产则是2058年的事情)的时候,海军并没有考虑将其配备在护航战舰上,而是像美国海军那样,用主力舰上的电磁炮发射,以获得必要的射程,并且尽量降低开发难度。张雪峰在2057年底接手主力舰的开发工作之后,就对“侦察炮弹”的性能指标做出了新的要求,即必须可以由护航战舰发射,而且射程不得低于主力舰主炮的最大射程。万幸的是,在张雪峰接手的时候,电子设备的小型化工作由向前迈进了好几个级别,而且得益于天军着重开发小型军事卫星,海军“侦察炮弹”的电子系统能够做得更加精密,也就能够腾出空间与质量,装配推力更大、工作时间更久的火箭助推发动机,从而将“侦察炮弹”的射程提高到1500千米。

当然,没有理由相信,早在1年多前,张雪峰就遇见到了2059年初的海战。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张雪峰变更“侦察炮弹”的技术与性能指标,要求把射程至少提高到1500千米的主要原因不是想充分利用护航战舰,而是“秦”级主力舰的弹药库过于狭窄,而且改变主力舰的设计肯定要比改变“侦察炮弹”的设计简便得多。更重要的是,从实际情况出发,在首先确保主力舰能够及时服役的情况下,海军司令部也不会批准任何改变主力舰基本设计与建造工作的提议。

客观的讲,张雪峰能够这么做,与共和国在电磁炮领域的雄厚基础有绝对关系。

前面提到,受技术限制等多种原因影响,美国海军为“长滩”级研制的mk13mode1型电磁炮存在无法与其他电磁炮通用弹药的问题,所以美国海军只能单独为其研制2个重量级的数种炮弹,并且专门为其开发、无法由其他电磁炮发射的“侦察炮弹”。可以说,如果能够解决弹药通用性的问题,美国海军也希望用巡洋舰或者驱逐舰上的电磁炮发射“侦察炮弹”,而不是占用主力舰弹药库的宝贵空间。从技术角度讲,因为美国在电子领域并不比共和国落后,在集成电路方面还有明显优势,所以美国完全有能力制造出射程在1500千米左右的“侦察炮弹”。

可以说,这点小小的差别,直接决定了两支舰队的战术差别。

说得明白一点,美军指挥官左右为难时,张雪峰却去睡大觉了。按照的他部署,除非收到警戒潜艇的战术情报,不然就等到天亮,让侦察机南下搜寻第51舰队。第一主力舰队只需要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在这一美军战术航空兵够不着的地方等着第51舰队主动送上门来。

当然,也许会出现其他情况,比如第51舰队没有胆量前来决战、或者是找到了新的攻击对象。这也早有预案,在第51舰队没有开赴战场的情况下,第一主力舰队在5月15日首先炮击提尼安岛,随后对关岛进行炮火压制,掩护陆战队登陆提尼安岛。也就是说,第51舰队不来的话,第一主力舰队就去找美国陆战队的麻烦。因为第51舰队存在的最大价值就是确保西太平洋的制海权,守住提尼安岛与关岛,所以除非美军准备放弃马里亚纳群岛,退守夏威夷与澳大利亚,不然就不会让第51舰队躲得远远的。再说了,8艘“长滩”级还没有来得及做完服役前的全部测试就交给了美国海军,并且被派往太平洋,足以证明美国海军不想在这个时候丢掉西太平洋上的制海权。

也许有人会说,第51舰队完全可以守在关岛附近,等到第一主力舰队前去炮击关岛的时候再出来,出其不意的偷袭第一主力舰队。这显然是最合理的战术,问题是,第一主力舰队在5月7次从那霸出发,开赴马里亚纳群岛西部海域,战略任务就是去炮击关岛,而不是到菲律宾海观光旅游。换句话说,第一主力舰队在雅浦群岛北部海域徘徊,即可以看成是在等待第51舰队前来决战,也可以看成在掩护后面的两栖舰队与运输船队。到底怎么看,得由美军的行动来决定,而不是由第一主力舰队的行动来决定。

搞清楚这一点之后,再来看美军第51舰队的行动,也就不难明白,为什么在千难万险的时候,第51舰队仍然会继续向西航行,而不是留在相对安全的关岛附近海域,等着第一主力舰队找上门来。

从海战的战术来讲,如果等到第一主力舰队找上门来,就意味着美军彻底丧失主动权。

可以说,在海洋战场上,失去主动权就是战败的同义词。

因为第51舰队没有停止西进,所以张雪峰不可能一觉睡到大天亮。

5月11日23点45分左右,在关岛西面大约300千米处巡逻的一艘共和国海军的攻击潜艇就接收到了第51舰队发出的巨大噪音。虽然距离远到无法精确测量,而且美军舰队里的拖拽式噪音干扰系统扰乱了噪音源,使得潜艇上的被动声纳无法准确测向,只能大致测出美军舰队在关岛方向上,而且里面肯定有好几艘之前没有接触过的新型战舰。

这些信息,已经足够了!

大约在1个小时后,也就是5月12日0点45分左右,这艘已经转向、并且向西北方向行了近30海里的攻击潜艇开始减速,并且释放出了一根长达20千米的拖线。大约在凌晨1点左右,该潜艇用拖拽式长波天线发出了一份非常重要的电报,即与可疑美军舰队在关岛西面遭遇的战术情报。

只用了5分钟,这份情报就送到了第一主力舰队旗舰的通信中心。

5月12日凌晨1点10分,刚刚到达司令舰桥的张雪峰就下达了转向命令。

摆在张雪峰面前的问题是,潜艇发现的那支可疑舰队是不是第51舰队。虽然在潜艇发出的报告中明确提到,舰队里至少有几艘身份不明的大型战舰,但是没有提到具体数量,也没有提到不明大型战舰的具体情况。作为潜艇部队出身的将领,张雪峰很了解前方警戒潜艇的处境,也就能够理解这份报告的含义。问题是,他也非常清楚,现代化的噪音干扰设备能够最大程度的削弱被动声纳的工作效率与可靠性,不然攻击潜艇上也不会配备主动声纳,更不会配备性能先进的火控计算机。

如果美军要想欺骗对手,搞几艘“大型战舰”肯定不是什么难事。

仅仅迟疑了几分钟,张雪峰就没再多想,在作战参谋与军令长来了之后,他就下达了作战命令。

不管怎么说,美国海军没有理由将一支专门负责引诱第一主力舰队的诱饵舰队放在距离关岛那么近的地方。要知道,如果以引诱第一主力舰队上当为目的的话,诱饵就应该离关岛远一点,免得把第一主力舰队吓跑了。

与此同时,大约1300千米外,第51舰队也接到了一份紧急电报。

虽然发现第51舰队的攻击潜艇用的是低可探测性的长波电台(因为工作频率低,所以无法很难被准确测定方位),而且使用了频发技术,但是在距离关岛仅仅300多千米的海域发送电报,肯定做不到保密。准确的说,在共和国海军收到电报的时候,美国海军设在关岛与南面几座岛屿上的监听电台也收到了这份电报。虽然美军没有办法破译电报内容,毕竟采用了电子加密技术的电报,除非得到原始代码,不然解密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但是美军可以肯定这份电报是由共和国潜艇发出来的,还可以大致确定电报的发送海域,甚至能够及时向该海域派遣几架反潜巡逻机。

事实上,美军也没有必要破译电报内容。

结合当时的情况,谁都能够猜出电报的大致内容。正是如此,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部在收到警报之后,立即联系了第51舰队。

这个时候,摆在第51舰队指挥官面前的选择仍然是两个。

按照作战计划,在受到威胁的时候,可以根据战场情况采取两种截然不同的行动。一是停止寻找第一主力舰队决战的作战行动,撤退到关岛东南海域,等待合适实际,再北上与第一主力舰队决战。二是在有把握找到第一主力舰队、并且抢先发起攻击的情况下,积极寻找第一主力舰队决战。

很明显,此时的情况与两个预案都不完全一样。

如果说受到威胁,第一主力舰队至少在1300千米之外、而那艘发送电报的潜艇远在大约300千米之外、护航战舰与反潜巡逻机均未发现附近100千米内有敌人的潜艇,也就没有理由说第51舰队受到了威胁。问题是,别说有把握抢先发起攻击,现在连找到第一主力舰队都很困难。更重要的是,第一主力舰队肯定就在不远处,在接到潜艇的战术情报后,肯定会调整战术,即主动迎上来。如此一来,天亮之前就将与第一主力舰队遭遇,而侦察机要在天亮之后才有可能找到第一主力舰队。也就是说,如果要与第一主力舰队在夜间决战,就只能依靠自身的力量,而不能指望其他部队。

可以说,这就是最为关键的问题。

因为无法确定第一主力舰队是否准确掌握了第51舰队的行踪,也就是无法得知那艘发出电报的潜艇有没有搜集到第51舰队的航行数据,所以只能考虑最坏的情况,即对方已经掌握了第51舰队的所有情况。

说得准确一点,美军指挥官绝对不能有任何侥幸心理,至少应该停止向西航行。

等到美军指挥官想通这层道理的时候,已经是1点30分左右了。

因为第51舰队在此之前仍然在向西北方向航行,而第一主力舰队则在大约20分钟前将航向转到了130度,即以70节的速度朝着关岛前进,所以在美军指挥官下达转向命令的时候,双方的距离不是1300千米,而是大约1200千米。

更重要的是,在此之前大约5分钟,张雪峰正式向全舰队下达了作战命令。

根据第一主力舰队的作战记录,1点27分,舰队里的8艘巡洋舰与8艘多用途驱逐舰就按照作战预案,向潜艇报告的可疑舰队可能到达的海域发射了上千枚“侦察炮弹”。按照每枚“侦察炮弹”精确探测与搜索1000平方千米的海域计算(炮弹在距离海面50千米处转入滑翔飞行阶段,并且启动传感器,沿着弹道方向对一片长方形区域进行搜索,并且在飞行高度降低到30千米的时候结束搜索,只需要让传感器的视场宽度保持在5度左右,就能搜索大约1200平方千米的海域,除掉重复搜索区域,平均每枚炮弹搜索1000平方千米的海域并不是什么难事),1000余枚“侦察炮弹”能够搜索100多万平方千米的海域,相当于以关岛为核心,半径600千米的整片海域。当然,实际作战的时候不可能以这种平均的方式分布搜索力量,而是应该按照敌舰队出现的概率分配侦察力量,即对敌舰队最有可能出现的海域进行重复搜索,而对不大可能出现的海域则按照一定的比例分派侦察力量。即便如此,上千枚“侦察炮弹”也能搜索50万平方千米的海域。

如果不是潜艇的报告不明不详,第一主力舰队也不会动用如此多的“侦察炮弹”。

要知道,如果按照价值计算的话,1000多枚“侦察炮弹”相当于同等数量的重型反舰导弹。

这还是为了找到第51舰队,而不是攻击第51舰队。

当然,在舰炮的射程范围内,找到第51舰队就是攻击第51舰队的开始。

因为“侦察炮弹”是由巡洋舰与驱逐舰发射的,飞行速度稍微慢一点,在到达弹道顶点的时候还得使用火箭助推发动机加速,以延长在外层空间的飞行距离,达到增加射程的目的。重要的是,在没有能够达到第一宇宙速度的情况下,这些“侦察炮弹”最终都得沿着抛物线弹道回到大气层内。受此种种因素影响,“侦察炮弹”的飞行速度要比其他没有采用增程技术的炮弹慢一点,因此飞行时间更长。

只不过,对于平均飞行速度在20马赫的炮弹来说,飞行1200千米只需要200秒,也就是3分钟多一点点。

也就是说,美军指挥官做出转向决定的时候,“侦察炮弹”已经到达第51舰队上空。

受电离层影响,第51舰队的被动探测系统没有发现飞行高度在60千米以上的“侦察炮弹”,直到这些炮弹进入俯冲弹道,即到达电离层下方,并且将拍摄下来的图像以高压缩数字信号的方式发射回去的时候,美军战舰上的被动探测系统才接收到了电磁信号源,而且是繁星般的、出现在夜空中的、成百上千的电磁信号源。同时处理这么多电磁信号,肯定是件麻烦的事情,即便是超级计算机也需要花上一点时间。事实上,在计算机得出分析结论之前,有经验的舰队指挥官就应该知道,出现在舰队上方的电磁信号源就是“侦察炮弹”,而且是敌舰队投射的侦察炮弹。

当然,美军也不是完全被动。

得益于全球数一数二的计算机技术,美军战舰上的超级计算机绝对不会比共和国战舰上的差,在判断出危险之后,美军战舰的超级计算机立即启动了应急防御作战机制。因为那些“侦察炮弹”对战舰没有构成直接威胁,所以美军战舰没有启动防空系统与拦截系统。更重要的是,在分析完所有电磁信号源、及其运动轨迹之后,第51舰队旗舰上的超级火控计算机能够结合已经掌握的情报,比如第一主力舰队的航迹、其主炮的最大射程等等,大致分析出第一主力舰队此时做在的方位。虽然这种粗略分析不可能作为攻击数据,但是能够成为用“侦察炮弹”进行搜索的参考数据,从而降低“侦察炮弹”的使用量,确保在用掉最后一枚“侦察炮弹”之前找到第一主力舰队。

整个分析过程只持续了1分钟,第51舰队旗舰的火控计算机就给出了“反制”的参考决策,即用“侦察炮弹”搜索第一主力舰队最有可能出现的海域。

美军指挥官没有决绝这个提议,而是让计算机以最佳方式进行“反制”。

以当时的情况,不管美军指挥官有没有从震惊中回过神来,他都应该知道,留给第51舰队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不管做什么,都应该抓紧!

记住小说阁地址:xsg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