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 定居点(1 / 1)

国策 闪烁 3868 字 2023-09-07

第一百一十五章 定居点

2062年6月初,共和国与欧洲在埃及开罗签署了着名的《开罗协议》。

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开罗协议》相比,这份针对中东问题的协议有着更加突出的针对性。当然,针对的不仅仅是犹太人,还有阿拉伯人,以及整个伊斯兰世界,而且将对战后格局造成重大影响。

这份协议有三个重点,一是如何安置犹太人,二是怎么解决阿拉伯国家的纠纷,三是伊斯兰世界的战后地位。

当然,重点在前者,即如何安置以色列的数百万犹太人。

解决犹太人问题的关键就在小安德列斯群岛,准确的说,是在波多黎各。

从地理位置上看,波多黎各属于大安德列斯群岛,且位于大安德列斯群岛最东面,再往东就是小安德列斯群岛了。历史上,这座面积不到10000平方千米的岛屿属于西班牙,是西班牙在加勒比海地区的殖民地之一。19世纪末的美西战争之后,波多黎各与古巴一道移交给美国,后者随即独立,而前者则一直没有获得独立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当局允许波多黎各居民自由选举领导人,并且赋予该岛居民有限的公民权,比如在美国国会只有一个没有选举权的代表,可以参加总统初选(即党派内部选举),但是不能参加大选,而且在美国国旗上也没有代表波多黎各的星星。由此可见,从政治地位上看,波多黎各与同属联邦领地的北马里亚纳群岛平批平坐,仅次于联邦州,要比属于美国海外领地的萨摩亚、关岛、中途岛、约翰斯顿岛、维尔京群岛等高半级。

更重要的是,波多黎各是一座面积较大的岛屿。

虽然孤悬海外,但是作为一座面积接近10000平方千米的岛屿,波多黎各仍然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别的不说,在进入工业时代之前,波多黎各就养活了300多万人,即便除去在美国工作生活的波多黎各人,这座岛屿上的资源也能养活100多万人。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加上科学合理的发展方式,将几百万、甚至一千多万犹太人安置在这座岛屿上,并且使其过上正常生活,肯定不是什么难事。

难的就是,如何安置将近500万波多黎各人?

可以说,安置波多黎各人的难度不在安置犹太人之下。

要知道,即便共和国是战胜国,也只能处置战败国的国有资产,而无权处置战败国公民的私人资产。更重要的是,欧洲国家也绝对不会支持将波多黎各人赶出去,然后将犹太人迁徙到波多黎各的做法。

这个时候,美国发挥了难以想像的作用。

虽然美国当局从未承认与《开罗协议》有关,毕竟这份协议也牵涉到了数百万美国军人,战争结束之后,也没人找到美国当局参与该协议,并且为该协议提供帮助的证据,但是很多迹象都表明,美国肯定与这份秘密协议有关,甚至出了很大的力。这其中,最为显着的就是美国当局正式承认波多黎各人国家公民身份的举措,即波多黎各人为美国而战,就将获得所有公民权。

可以说,这是非常关键,也非常微妙的一步。

获得所有公民权之后,波多黎各人就得响应美国当局的战争号召。因为美国处于战争状态下,所以美国联邦政府可以根据战时法案,征用所有公民的私人财产,也就可以征用获得全部公民权的波多黎各人的私人财产。如此一来,即便美国战败,美国当局垮台,只要没有解除战时状态,新政权就将继承美国当局的权力,即继续征用公民的私人财产,并且按照战时机制,迁徙与安顿人员。

在此情况下,强制迁徙波多黎各人就不存在法理上的问题了。

当然,在必要情况下,仍然得用比较温和的手段来解决问题。

按照《开罗协议》的规定,战争期间,以色列仍然是犹太人的聚居地,并且由共和国与欧洲的联合部队负责以色列的安全。在战争结束前,以色列将逐步撤除犹太人定居点,并且将占领的巴勒斯坦地区与戈兰高地归还给巴勒斯坦与叙利亚(在此期间,将成立一个独立的巴勒斯坦国)。战争结束之后,共和国将以战胜国的名义,担保将愿意离开的波多黎各人迁往其他地区,而欧洲将担负起转移安置犹太人的工作。

毫无疑问,这是两笔非常巨大的开支。

虽然文件上只有一句话,但是落实下来却没那么容易。

根据相关记录,为了迁徙安置大约300万波多黎各人,在战后5年间,共和国当局为此总共开支近2万亿元,其中仅支付给波多黎各人的迁徙安置费就多达12000亿元,而共和国相关管理机构的行政开支都有好几百亿。

不管怎么说,战后安置不是战时强制迁徙。

虽然就像前面说到的那样,共和国当局可以充分利用战胜国的有利条件,通过扶持的傀儡政权,以战时名义强制征用波多黎各人的私人财产,并且强制转移波多黎各人,但是处于维护战后秩序考虑,共和国当局并没这么做,而是把选择权留给了波多黎各人,由他们自行决定去留。

反过来讲,共和国这么做也没有吃亏。

战争结束后,共和国当局宣布将选择权还给波多黎各人,由波多黎各人自行决定去留的时候,一些欧洲新闻媒体就指出,共和国这么做,实际上是一箭双雕,不但没有付出多大的代价,反而从中获益匪浅。

原因很简单,几乎所有选择离开的波多黎各人都去了美国。

不管怎么说,波多黎各人与美国有着150多年的关系,很难用一场仅仅持续了数年的战争来切断这种关系。更重要的是,战争结束之后,共和国要想成为新的世界霸主,而且成为得到广泛承认的世界霸主,就得做好一件事情,即帮助世界各国度过难关,尽快结束因战争产生的艰难状态。

毫无疑问,共和国必须推行一种类似于“马歇尔计划”的全球复兴计划。

在这个计划中,自然少不了美国的份。

也就是说,不管共和国与美国的矛盾有多么深刻,随着战争结束都成了过眼云烟。在美国已经战败的情况下,共和国肯定要帮助美国度过难关,也就需要向美国投入巨额的战后重建经费。

问题是,有多少共和国公民支持这么做呢?

要知道,即便是更加开放的美国人,也不见得会帮助刚刚拼得死去活来的敌人进行战后重建。就拿第二次世界大战来说,大战结束之后,如果不是苏联对西方世界构成的巨大威胁,美国肯定不会急着帮助德国恢复元气,更没有理由重新武装德国。这一点,在日本身上就体现得非常明确。日本能够在战后迅速复兴,仅仅用了30多年就成为发达国家,而且是全球第二的经济大国,关键不是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的主要对象是德国、法国、英国等众多欧洲国家,日本获得的好处非常有限),而是20世纪50年代的朝鲜战争,以及10多年后的越南战争。在这两场战争中,美国庞大的物资需求成为日本经济复兴的强大动力,也是日本产业升级的主要动因。

可以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没有多少美国人支持美国政府帮助日本重建。

这种情况,在共和国也存在。

虽然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直接起因与美国无关,但是美国是主要推动者,而且美国也是共和国的主要敌人。几乎所有共和国公民都认为,如果没有美国的支持,俄罗斯绝对不会成为共和国的敌人,更没有胆量挑战共和国,第三次世界大战也就不会爆发,至少不会在2057年爆发。

更重要的是,共和国在第三次世界大战中付出了非常惨重的代价。

在此情况下,要共和国公民节衣缩食,帮助不久前还是敌人的美国进行重建,恐怕就算裴承毅有着崇高的威望,也没有办法说服共和国公民吧。

受此影响,必须用一个折中的办法帮助美国进行战后重建。

为波多黎各人支付巨额迁徙补偿金,就是共和国当局找到的折中办法。

不管怎么说,绝大部分共和国公民并不清楚波多黎各与美国的关系,甚至没有几个共和国公民能将“波多黎各”与一座岛屿联系起来,而不是把它当成某种快餐、或者是某种西方奢侈品。

共和国支付给波多黎各人的12000亿安置费用,在美国的战后重建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因为这些钱是通过消费、建设等方式直接流入市场的,所以对经济发展产生的拉动效应相当于50000亿元的政府直接投资。如果算上航运、物流、资源开采、人员流动等等因素带来的影响,则相当于80000亿元的政府直接投资。战后,一些西方机构甚至认为,共和国通过“波多黎各大迁徙”注入的资金相当于10万亿政府直接投资。更重要的是,这些投资并不是没有回报。

美国经济迅速复苏,在很大的程度上也帮助共和国、以及以共和国为核心的集约集团走出了困境。

原因很简单,美国复苏所需要的资源与投资主要来自共和国与集约集团。

随着美国市场复苏,得益最多的就是共和国的民间资本。要知道,整个战争期间,共和国当局通过发行战争国债、战争债券、战争信贷等等方式,募集了大量资本,而这些资本在战后都将陆续偿还。也就是说,战争期间,共和国的企业家都得勒紧裤腰带过日子,而战争结束之后,共和国的企业家就得为巨额资本找出路了。在此情况下,一种合适与合理的投资方式比什么都要宝贵,而一个旺盛的市场,且注定会发展壮大的市场,自然是最合理的投资目的地。

美国,正是这样一个市场。

根据战后解密的一份资料,当时共和国当局估计美国战后重建的市场规模高达150万亿元。因为没有能够充分估计到美国的抵抗意志(这份资料出现的时候,美国正处于战略大溃退期间),所以没有对美国遭受到的战争破坏做出全面评估。也就是说,严重低估了美国战后重建的市场规模。即便是150万亿元,也足够共和国的资本家忙活几十年,并且在这几十年间赚得盆满钵满了。

由此可见,帮助美国进行战后重建,实际上就是在为共和国的资本开拓一个新的市场。

很显然,让波多黎各人自由选择去留,绝不仅仅是民主抉择那么简单的事情。

在得到经济利益的同时,共和国当局也需要为此承担更多的政治麻烦。这其中,最大的麻烦就是如何安置那些不愿意离开的波多黎各人。

战争爆发的时候,波多黎各的登记人口超过500万人。除掉战死的、以及在战争期间前往美国的,战后还有大约450万人,其中320万人选择前往美国。也就是说,还有130万波多黎各人留在了岛上。

虽然比起近千万的犹太人,130万波多黎各人不算多,但是从法理上讲,这些波多黎各人才是波多黎各的主人,因此他们的利益在犹太人之前。如果不能妥善解决这些波多黎各人的利益要求,波多黎各将变成第二个巴勒斯坦。

问题就在这里,共和国会安心解决这个问题吗?

事实证明,共和国当局不大算解决这个问题,也没有真正努力解决这个问题。

原因很简单,一个犹太人控制的波多黎各就不是波多黎各了。

从政治层面出发,控制犹太人国家的最好办法就是为这个国家制造麻烦,让其不得不依靠大国的帮助。以色列能够成为美国的附庸国,并且在上百年内成为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头号打手,就是因为以色列有很多麻烦,不得不依靠美国。

最初的时候,共和国也想扶持一个必须依靠共和国的犹太人国家。

问题是,共和国当局把这个问题想得太简单了。不管怎么说,犹太人是西方民族,而且是西方最核心的民族,文化上的差别使犹太人不可能成为共和国的盟友,更不会心甘情愿的听从共和国的调遣。

欧洲在犹太人问题上咬着不放,就与此有关。

不能控制与利用,就只能打压与牵制。

如果将整个波多黎各交给犹太人,谁也不能保证,50年后,犹太人不会再次成为西方振兴的主岛力量。

要知道,这场战争改变了世界格局,却没有改变犹太人在西方世界、特别是西方社会财富中的主导地位。

牵制犹太人的最简单办法,就是在波多黎各安排另外一股力量。

可以说,130万决定留下来的波多黎各人,成为了决定波多黎各未来的关键因素。

再回头看,也就不难明白,共和国为什么要让波多黎各人自行选择未来了。不管波多黎各与美国的关系有多么密切,总会有一部分波多黎各人选择留下,而这部分波多黎各人就是共和国控制这座岛屿,牵制犹太人的关键力量。

根据《开罗协议》,战争结束之后,将把波多黎各分成“犹太区”与“拉美区”,为了避免历史重演,并不分开建立“犹太国”与“拉美国”,而是成立联合政府。联合政府将采取议会总理制,总统只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由犹太人与波多黎各人轮流担任),议会分为上议院与下议院,犹太人与波多黎各人在上议院各占5成席位,下议院分区选举产生。这样既能保证两个民族的权利,又能充分民主。

显然,这对犹太人并不有利。

只不过,欧洲当局必须接受这样的结果。原因很简单,共和国已经在安置犹太人的问题上做了让步。如果不是欧洲始终坚持要把犹太人定居点设在大西洋上,而且得在以西方文明为主的北大西洋上,共和国肯定会选择太平洋上的某座群岛,比如马里亚纳群岛、或者夏威夷群岛,甚至有可能把犹太人定居点设在俄罗斯的远东地区。既然共和国在犹太人定居点上做了让步,欧洲就得在政治体制上做出让步。

谈判本来就是相互妥协,不可能始终由某一方让步。

可以说,欧洲为犹太人做出了很大的牺牲。

要知道,为了帮助几百万犹太人迁徙到波多黎各,欧洲也投入了数万亿经费,而这些钱几乎都用在了波多黎各的重建上,与美国重建、与欧洲重建、与俄罗斯重建、与中东重建没有任何关系,而波多黎各仅仅只是一座面积不到10000平方千米的岛屿,就算这座岛屿上的人口最终超过了1000万,其市场份额也非常有限,对欧洲经济发展产生的拉动效应也非常有限。

从某种意义上讲,帮助犹太人迁徙,成为了制约欧洲战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只不过,欧洲更关注的不是大西洋对岸的犹太人定居点,而是近在咫尺的中东,以及与欧洲关系密切的阿拉伯国家与伊斯兰世界。

记住小说阁地址:xsg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