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4章 臣怀玉曰(1 / 1)

天不亮,皇太子承乾便早早从武德殿醒来,简单洗漱过后,便去了立政殿小厨房,

宫人早生好了炉子,

承乾按师父医嘱煎药,

又在另一个灶头,开始给母亲做早餐。

记着师父说的要吃的清淡些,所以今天仍是煮的小米粥,然后水煮鸡蛋、蒸玉米,一碗热羊奶。

十四岁的少年做这些很认真很用心,

等煎好两砂锅药兑好,取了一份,装上早点,

青茫的天空还残留几点稀星,

皇后对儿子做的早餐赞不绝口,“这小米粥煮的很好,很浓稠,煮出一层米油了,软糯香甜呢。”

承乾在旁边看母后吃的高兴,也是十分开心,“慢点吃,小心烫,儿在粥里放了一点点老冰糖,还放了点红枣莲子,明日给娘煮银耳粥,”

“好。”长孙皇后满眼欣慰,眼角都湿润了。

皇后吃完幸福早餐,娘俩在院里迎着朝阳散了会步,晒了小片刻太阳,然后在凉亭里坐着。

皇后闭目养神,

承乾在一旁拿出一个册页看起来,读的很认真。

“看什么书这么入迷?”

不知过了多久,沉浸中的承乾被母亲的声音唤醒。

“老师的书。”

“诗集吗?”

“不是,是关于历史的,”

皇后知道武怀玉还挂着一个兼修国史的衔,朝廷现在官修的好多本史书,武怀玉也都是编撰者,

“娘看看,”

打了个盹的皇后这会精神不错,接过儿子递来的册子,发现不是印刷的,而是武怀玉的字迹,用的还是瘦金体,满篇字体非常优美有神韵。

“「周纪一」起著雍摄提格,尽玄黓困敦,凡三十五年。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公元前四零三年)

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臣怀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

·······”

跟长孙皇后以前看的史记、汉书等史书不同,这篇写史的册子很新奇不同,她能看出这似是编年体记史,但又不一样。

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春秋是最早编年体史书。

编年体史书按时间先后叙次史事,往往用追叙和终言的手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统清晰的印象,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做为历史的借鉴。

武怀玉给承乾的这册了,不仅把纪传体揉入编年体中,突破这种旧例,分三部分将年表、帝纪、历法、天象、目录、举要及索引集于一块,开创了编年体史书多功能目录的新体例。

“这书是你老师新作吗?”

“嗯,老师新写的,”

“叫什么名?”

唐以前,私人编史其实很普遍,那些士族门阀里,就有不少是擅长经史的,有的家族代代传承,比如说李百药父子,就一起编了北齐书。

当今朝中,姚思廉也私修了《梁》《陈》二史,李延寿《南史》《北史》等。

武怀玉私修一本史书,一点都不会让人奇怪,毕竟他的才名在那,可是丝毫不比李百药、姚思廉他们差。

“老师取名通鉴。”

“通鉴?”

“老师说写这书的目的很明确,就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正道,要为儿臣总结历史得失成败,帮儿臣更好的学习历史,以便将来继承大唐社稷,统治江山。”

皇后听的惊讶,细细读这小册子,

越读越惊讶,这通鉴确实跟以往读的那些史书不同,不仅仅是按编年体记录史实,在编写总结政治管理经验,重视礼制和民生,还分析用人和用权,讲究权变和平衡,

特别是臣怀玉曰的史评内容,这个臣怀玉曰跟史记中太史公曰倒是相似,只是武怀玉表达的更直接,跟左传中君子曰其实也是一样的。

臣怀玉曰的史评有很多,这细读起来,就相当于是武怀玉给太子承乾编的一份历史教科书,既以编年体记录历史,而且后面还有怀玉的史评,

这个史评还不是一般的史评,而是借史实评论,传授太子治国之道,这就是所谓的鉴于往事,有资于正道,是帮承乾总结历史得失成败,教他怎么更好的统治。

说他是屠龙术可能不太妥当,但要说是治国术绝对没问题。

长孙皇后是个很有才华的女子,也通经史,那小册子内容不算多,也就是一讲的内容,

但这切入点却很奇特,从周威烈王开始写,而且还是他在位二十三年时,不上不下。

这一年,距离周朝开国都约六百年了,距离周亡国也还有近二百年。

这个开头看似莫名其妙。

“起著雍摄提格,尽玄黓困敦,凡三十五年。”

长孙皇后指着这开篇问承乾,“大郎知晓这句话是何意吗?”

“应当是一种纪年法,儿臣不清楚,母后知道吗?”

这时一个声音从旁边响起,“这是太岁纪年法,开始于戊寅年,结止于壬子年,一共35年。”

皇帝早朝回来看皇后,恰好听到她们母子俩的话,便笑着道。

“你们在聊什么呢,居然还聊到太岁纪年法,这个纪年法可是少用了,汉朝时就很多儒士都不懂了。”

太岁纪年,也叫岁星纪年法,是中国古代非常古老的一种纪年法了,比天干地支纪年更加古老,

在古代,木星也叫岁星,古人认为岁星每十二年绕周天一圈,古人就把岁星绕周天一圈也分为十二部分,叫做十二次,分别是星纪、玄枵、娵訾等,那个时候的纪年,只需要说“岁在XX”便知道是在哪一年了,春秋战国时古籍里经常可见这种纪年方法,这就是岁星纪年法。

后来又从岁星纪年法升级到太岁纪年法,

但到汉代时,其实就不怎么用了,因为偏差较大,累计八十六年时,就会多走一个次,称为超辰,所以后来最终被抛弃,改为天干地支纪年法。

当然,两套纪年法,也是可以对照,但一般人也不会特意去学,

通鉴用这个纪年,一来汉以前确实是用这套纪年法较多,二来也有点装逼的意思,让人不明觉历嘛。

“陛下你看看这本史册,青阳先生编给太子的,写的非常好呢,”

李世民接过,这也是位熟读史书的帝王,尤其是当了皇帝后,更加读书多,一眼看过去也很惊讶,

他特别惊讶的还是那臣怀玉曰的史评,这是武怀玉的夹带私货,从他角度的历史解读,也是他要给太子以史借鉴的点。

他的那些观点,李世民既惊讶又很赞赏。

“从周朝开始讲,哪怕是周威王开始,怀玉这通鉴要讲到大唐,那可就很长很长啊,这开篇记录的三十五年历史,就写了这么多,

写到大唐贞观,那岂不得煌煌二三百万言?”

惊叹之余,李世民拍了拍承乾的肩膀,“朕之前让怀玉到了岭南后,也要跟伱保持书信通畅往来,还特意给他开专驿,看来他把这事很放在心上,

这通鉴写的好,尤其适合你,怀玉这是把历史嚼烂了喂给你啊,好好学,天底下没有新鲜事,每天发生的其实都是旧事,中华几千年,那些人和事,不过是不断重复罢了,

你现在和将来所面对的的呢问题,其实历史里早就发生过。”

李世民问了皇后身体情况,得知越来越好,十分高兴。

他拿着那本小册子,“这本通鉴写的好,虽仅有个开篇,但朕以为堪比史书、春秋等书。

朕要去找怀玉聊聊,这书要印刷,写一篇印一篇,不仅给承乾看,朕也要好好阅读借鉴,还要给百官看,给诸皇子们看······”

(本章完)

记住小说阁地址:xsg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