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当年旧事
东宫之中。
太子同样在问计,不过他问的是方孝孺。
方孝孺看到的仅仅是之前透露出来的信息,看似不多,但以方孝孺的能力已经揣摩出来很多。
方孝孺说道;“殿下,臣以为陛下是不满意,而今科举之法。隋之科举,与唐之科举有异,唐之科举,与宋之科举有异,宋之科举与元之科举有异,盖因一代兴必有一代之法。宋师科举之道,虽然费心不少,但是陛下毕竟是雄主。与宋师心意不合,也是正常。”
“只是朝廷用人选贤之道,不能再拖下去了。”
“朝廷自从十年前废除科举之后,多用举荐,每年举荐多则千余,少则数百。地方官身负举贤之能。但多因循守旧,所举或为亲朋,或为地方豪强。这些年来,各地屡兴大案,就是因为官员水平不高。此事已经是大明大患,必为之变。”
------
何府之中。
何夕也在问计。
姚广孝手中拿着的也是何夕简简单单几行字。就是说明煤铁司专项考试的一些内容。
姚广孝说道:“大人,你选的时机太好了。你知道,为什么十年前,陛下会废除科举。专为举荐。”
何夕说道:“愿闻其详。”
姚广孝说道:“因为两个问题,第一,元代摧残文脉,各地真正有权势的,并不是读书人。最少大明刚刚定鼎的时间不是。第二个原因,读书人也不与大明一条心,大明出于红巾军。不知道,大人可知道,文人士大夫对红巾军是什么态度?”
何夕不用想就知道,不是什么好话。但依然说道:“姚先生请讲。”
姚广孝随手从书架上抽出一卷《元史》,翻了两页,给何夕看。
何夕一看,顿时苦笑。上面写道:“是月,大明皇帝起兵,自和州渡江,取太平路。自红巾妖寇倡乱之后,南北郡县多陷没,故大明从而取之。”
何夕是看过元史的。其中这种细节,简直数不胜数。这还是官修元史。可以看出大明士大夫的态度。
姚广孝说道:“大人如何看陛下?”
何夕说道:“一介布衣,十五年而有天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得国之正,无过于大明,乃是当今天下英雄之首,纵然青史之上,也在前十之列。”
姚广孝说道:“陛下听了,定然赞叹,但是士大夫的心里话却是,区区一个臭要饭,说不定当初还在我家门下乞食。一时侥幸,而有今日,岂能让我服气?”
“故而大明立国之后,天下士大夫分为二,一为遗臣,一为隐逸。隐逸还好,元代杀戮过重,很多是士大夫避祸山林之间,后世也不愿意出仕。不仅仅在大明不出仕,在前朝也不出仕。但是所谓遗臣,就是在元代出仕,一直怀念大元,对了,即便是刘伯温也有这样的心态。很多人效忠大明是不得已而已。”
“陛下对于这些人,先有拉拢之心,各种优待。最后却发现,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陛下也做不得细致功夫,故而淮西与浙东之战,淮西胜。淮西固然跋扈,但是是大明臣子的跋扈,对于浙东,陛下不知其何心肠也。”
“故而,陛下废科举而兴举荐。陛下不知道举荐之权在地方官手中,如此做,会导致地方官员坐大,所谓门生故吏遍天下。地方上推荐上来的人,也多是富豪之子弟。是当地豪强之列。未必是什么好人。”
“但是陛下还是这样做了。你知道为什么?”
何夕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想问题,身体微微前倾,说道:“先生就不要卖关子了。”
姚广孝三角眼之中略略有些得意,他本来就存在将自己一身才华施展开来,今日之揣摩。估计除却他这里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说了。更不是天下之间所谓腐儒能够明白的。
正是权谋之术,帝王之术也。
姚广孝说道:“因为两项其害取其轻,当是时也,天下初定。但是很多地方,仅仅是大兵驻守,地方上还是原来的样子。大明要巩固朝野,就必须要大量的文臣参与治理。而陛下手中没有,这些文臣一个个都怀念前朝。陛下只能退而求其次了。”
“甚至有意让当地豪强成为大明官员。你可知道,其中妙处。”
何夕说道:“让当地豪强成为大明官员的家族,那么他们的家里做事,就要为当官的考虑,当地势力人家心向大明,就不会出乱子。”
姚广孝说道:“大人英明。”
何夕一时间感慨很多,想起了很多事情。
他一向以为朱元璋眼睛里面不揉沙子。对贪污腐败,是零容忍,而今看来,朱元璋也是有很柔软的身段。
甚至可以说,朱元璋这样做,是比李自成高明太多了。从唯物主义历史观来看,这是朱元璋从有进步的性质的起义军,迅速锻炼成了封建地主阶级的总代理人。但是这才代表的大明朝廷的稳固。李自成就是没有这样迅速扭转,结果被清兵打败了。
而清廷入关的时候,也做过类似的事情,那就是大量卖官,让有钱有势的人成为大清的官。用后世术语,是清楚与大地主阶级相结合。但是,稳固了政权。
何夕说道:“不是我英明,而是陛下高明。”
姚广孝心中暗道:“何夕真有前途,即便在只有两个人的地方,也马屁不断。这份心思,朱元璋岂能不重用。”
却不知道,何夕是真佩服朱元璋。
很多理论,何夕是知道的。但是不知道怎么用。但是朱元璋是不知道的。但是他知道怎么办。
就好像一句话,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何夕仅仅是背下来而已。但是朱元璋之前的做法,就是演示了如何让一个没有人支持的地方政权,迅速地获得天下大权。那就是让大明成为阶级统治的工具。
一下子大明统治就稳固了。
当然了,这里面如果有很多代价。但是只有先站稳脚跟来才能说其他。不站稳脚跟的话。其他事情都废话。
姚广孝说道;“其实,这也是汉代郎官之遗议,陛下用之而已。而且真因为陛下之高明。十年下来,大明天下已经是巩固,当年的事情,已经不用了。当年的人也已经不用了。故而举荐之策要改,当年那批人也是要换的。”
在汉代想当郎官就要交钱。也算是很早的卖官吧。卖官这东西,听起来不好听,似乎是万恶之首,其实有时候,也是有积极意义的。只能说,很多时候政策之妙,在于一心而已。
只是姚广孝这一番话,让何夕震动非常。
何夕心中暗道:“原来,洪武年间屡兴大案是因为这样啊?”
为什么淮西集团很厉害。因为之前官员都是举荐入仕的。甚至有人到南京之后,先拜李善长,后拜皇帝。这种举荐的关联,不会因为李善长致仕而结束。
在洪武五年之后,到再起科举之间,这么长时间入仕的人。未必全部是淮西集团的人,但大部分也未必是朱元璋的人。
如何朱元璋是寻常君主也就罢了。
但是朱元璋不是。当年受委屈是为了朝廷大计着想,而今天下稳固,自然到了卸磨杀驴的时候了。而且不是朱元璋不能容忍,而是这批官员的水平,实在是有问题的。
科举还算有一个公平的可能,但是举荐,几乎就等于私相授受。走门路跑关系,甚至有人举荐入仕不成,有两次三次举荐的。
记住小说阁地址:xsg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