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灾情收尾
张宗德本质上来说,是一个数学家。
他对齿轮问题的研究,其实将齿轮抽象化,演变成了数学问题而研究的。
对于工艺什么的,并不了解。
这也是张宗德的出身决定的。他不管经历了多少颠沛流离,但是本质上,还是读书人出身,往上算数代,都是书香门第。
正因为如此,张宗德与葛天工这样工匠出身的人,思路上是完全不一样,他是真正以治学的精神与态度,来对待科研工作的。而且张宗德对于这一件事情,也是真有兴趣。
而大部分工匠,对于自己的手艺,哪里有什么热爱不热爱,不过是讨生活而已,如果能当官,有更好的生活,这手艺一辈子都不拿起来,也无所谓。
就蒸汽机项目,如果不是何夕力主,这些工匠很多时候,都不会有什么强烈的需求。除非能赚钱。而何夕创立的体制之内,尚且没有专利,或者速赢小说
而张宗德做事书香门第,对于学问就没有那么多功利。
但是何夕觉得,而今他手中有太多的工匠,但是缺少一个数理化思维的领军人物。由张宗德代替葛天工,只要能将带出一个有能力科学团队,或者工程师团队。
书到用时方恨少,人也是,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从来是稀缺的。
甚至何夕有时间觉得,张宗德的天分,或许钻研数学与理论,能有更大的成就。但是他转念一想,科学刚刚开始的时候,其实没有鲜明的分界,每一个科学家,身上挂很多头衔都是很正常的情况。
牛顿还管理的印币厂的,也不算什么。
反正何夕脑袋里的理论,虽然不多,但是足够大明科学界研究两百年了。所以,他最需要的是工程师,天才级别的工程师,能将何夕的想法都落实的工程师。
在他看来,张宗德有这个天分。
最少比葛天工厉害。葛天工这个人,也不是在磨洋工,但是有时候,不行就是不行。思维早已僵化了。
张宗德说道:“学生谢过大人再造之恩,自从当年辽松运河边一见之后,学生一直将大人教诲,牢记在心,今日能为大人效力,即便是身死也必然为大人将这一件事情给办成。”
何夕听张宗德这一句话,定睛看了张宗德之后,才说道:“原来是你啊。”
何夕见过的人太多了,数年前那个小孩子,早已忘记了。而今想起来,不由得感慨万千。
有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觉,同时也多了几分亲近感。
本来,何夕已经准备打发张宗德走了。
何夕不由问道:“你这几年过得怎么样?”
张宗德絮絮叨叨将自己这两年的日子说给何夕听。特别是在营口大学堂的日子里。
让何夕也有一些怀念校园时光了。
只是何夕的事情很多,只是让下人给了一张名刺。今后,来见他的时候,就不用等上好几日了。这将来外面有了事情,也可以借何夕的势力。
总体上来说,张宗德也是何夕核心圈子里的人了。
-------
张宗德走后,何夕起身活动一下身体,揉了揉太阳穴。
不得不承认,多少年没有思考数学问题了,而今忽然有这一件事情,让何夕有些吃不消,好在大学的知识点或许全忘记了,但是高中的知识记得还很牢。
最少没有跟丢思路,不至于连听都听不懂。
就在何夕转换一些思路的时候,杨士奇过来了。
何夕重新落座,杨士奇开始汇报这一段时间的情况。
杨士奇说道:“天津河道而今有二十艘船一起作业,排水量大增。河南当地禀报,河南都指挥使,带着附近好几个卫所,奋战月余,终于合拢了。河间,保定等地,一些地方的水也退了。只要老天爷开眼,放晴一个月,这一次水灾也就过去了。”
何夕叹息一声,说道:“希望如此吧。”
夏秋之季,本来就是多雨的时候,而今连不准确的天气预报也没有,说话之间,来上一场大雨,何夕并不觉得奇怪。
一个月不下雨,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水灾最困难的日子过去了,但还有漫长的收尾过程。
一地鸡毛的,并不比对抗洪水本身要容易。
杨士奇说道:“这几个月内,从河间拉来丁口二十余万,其他合计有二十余万,整个北京城中,而今有四十余万人了。这也引发了很多问题。”
何夕说道:“都说说什么问题。”
杨士奇说道:“首先是丁口,河间府总计人口不过四十余万,这一次迁徙过来,今后河间府的一半人丁了。河间府上下,都在我那里不走了。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向朝廷交代。其他的地方,也或多或少有这个问题。”
何夕沉思片刻,说道:“说到底是田赋的问题?告诉他们,让他们重新清丈田亩,核定田赋就行了。如果上面怪罪,一切由我承担便是了。这算什么问题?”
杨士奇说道:“大人,此事不可轻忽。这些百姓迁徙过来,可以说,各府县的人丁大减,耕种的土地也会减少很多。大人不是说过,北方粮食总体短缺,而今迁徙百姓,有误农时,这一点,朝廷上很多人都是意见的。”
一句话,工业在与农业争夺人口。
而今的整个北京,不过三四百万人口而已。无中生有的新北京城,要达到何夕想要的规模,自然要大规模对地方吸血了。
这是很自然的。
而将农业人口转换为工业人口,变相的与地主争夺佃户的权力。
说实话,在北方还好。
因为北方最少现在是地广人稀,再加上朱元璋鼓励开荒。根本没有那么多佃户。大部分人都是有自己的土地的。所以北方地主阶级对北京城这种吸纳人口的行为,无可奈何,也无从下手。
但是这直接影响了河北的粮食生产。
会进一步加剧,北方粮食紧张局面的。
毕竟增加这么多非农业人员,都是要吃粮食的。
何夕听出来,即便是杨士奇对这一件事情,也是有些微词的。
倒不是,杨士奇不知道何夕这样做是必要的。而是工农比例的问题,粮食是国家根本,任何时候,粮食的重要性,都要在钱之上。而大明北方地方本来就不是粮食产区。河北地区粮食产量虽然不高,但是起的效果是很大的。
毕竟河北粮食距离前线近,运输成本低。
而何夕如此一弄,就必须从南方运输来更多的粮食。之前,一年海上运了两三百万石都有剩余。但是按照何夕这样的做法,估计需要更多,即便是辽东耕地开发的够好。
也不过是弥补河北耕地的损失而已。
这种取舍,在杨士奇看来是有问题。只是他在委婉的说出来而已。
何夕沉默了片刻,说道:“燕王什么时候回封国,你派人打个招呼,从他手中多卖一些牛,在北京贩卖,我记得有很多新农具之前都卖不出去。我估计这一次就能卖出去了。”
杨士奇听明白何夕的意思了。
增加牛的使用,增加新型的农具,从而提高北方粮食产量。只是杨士奇看来,这个办法是相当有问题的。
杨士奇说道:“大人,这恐怕远水不解近渴。”
何夕说道:“杨大人,你觉得我们大明未来的农业是什么样子的?”
这一句话,让杨士奇不知道从何说起?因为在他看来,千百年来都是这样种地的,难道还要有什么不一样吗?
记住小说阁地址:xsg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