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隆武勋贵(1 / 1)

大明公务员 名剑山庄 1899 字 2023-10-21

第二十五章隆武勋贵

但是,封在海外,几乎都是大明势力的空白地带,如果不是这样的地带,也不至于封藩建国以镇守之。

所以,大部分时候,在海外只要有根基,就要看他们自己能够辐射多远的地方,而不是区区百里了。

不过。百里也好,千里也罢,还是在政治上有所区别的。朝廷也会区别对待。但是在海外,朝廷的权威还有多大,却真不好说了。

不管怎么说,这也是确定了大明功臣最高的待遇,封国公,赠三公,禄万石,赐田,还有海外封地。世袭罔替。

说实话,叶沈的功劳虽然大,但还到不了这个地步。这也是朱雄英与何夕商议过的。加封叶沈。但是代价是,何夕退下来的时候,叶沈也一并要去海外封地。

何夕想了想也答应下来。

一来,对叶沈来说,这并不吃亏。

而今天下太平,叶沈位极人臣。即便留在京师,将来也不过所坐冷板凳的存在。还不如在海外经营,为子孙后代留下一分基业。

二来,何夕也担心叶沈的脾气。经过多年的修炼叶沈的政治觉悟提高了不少。但也仅仅提高了不少。还远远达不到能在政治旋涡之中站稳脚跟的地步。

没有了何夕,叶沈留下来,对他本人还是对大明朝廷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

这一件事情,何夕也与叶沈有过沟通的。

叶沈虽然也有一些不甘心,但最后还是答应下来了。

叶沈之后,自然就是瞿能了。

封平国公。禄五千石。赐东北庄田。赐北京,南京府邸等等。总之,比叶沈次一等。

然后就是海国公方乘风,禄五千石,赐靖江田庄若干,南北府邸。

靖江,也就是台湾,这作为新开发的土地,是还有很多空闲的土地的。与东北的性质差不多。而方乘风方家的根基都在南方,其实他本人也不愿意在北方扎根。

于是,就将庄田确定在靖江了。

然后就是蒙国公,哈刺不花。禄三千石。赐高丽庄田。并赐木姓。易名为木忠。

忠国公平安,禄两千五百石,赐南京庄田。

平安这个国公水分是最大的,无非只有真定之战,扬州之战,南京开城之功,扬州南京几乎是秋风扫落叶。没有什么抵抗。

真定之战,虽然有战功。但是战功不足以封侯。

好在平安在洪武朝就有前功,本身就有爵位,再加上,他也算是效忠朱雄英。是朱雄英贴身护卫。

所以平安的国公,是朱雄英力主加上去的。

他知道平安有些不能服众的。只是在平安最大的功劳,就是控制住了北京城。确保了朱雄英在朝廷上的影响力。

而且朱雄英也要为之后的着想。

而今大明军中,已经分成两拨勋贵了。

其中就有而今的隆武勋贵。辽国公叶沈,平国公瞿能,海国公方乘风,蒙国公木忠,忠国公平安。五国公之下,还有侯爵若干,伯爵若干,加起来枝枝蔓蔓的数十上百人之多。

只是在这里就不提了。至于伯爵以下,早就尘埃落定了。毕竟下面的人功劳其实很简单的。一个是赏钱,一个是升官。朝廷正在改编旧军,自然有这些功臣的发挥空间,实在不愿意打仗了,枢密院其实也是有一些位置的。

毕竟,军队规模扩大了,枢密院的规模也需要扩大,自然是会增加人手的。

除却这些之外,就是开国功臣了。也就是魏国公徐辉祖,宋国公冯胜。不过冯胜已经确定了冯诚作为宋国公世子。如此一来宋国公不会绝嗣。冯家未来的政治地位也可以保留。只是冯胜而今看似康健,但是也仅仅是看似而已。冯胜是真正研究过新式战法的,知道自己打仗的那一套,已经过时了。

他已经心灰意冷,不准备在朝政上说一句话,宋国公的未来的地位是很难维持在现在这个位置的。

黔国公沐春。曹国公李景隆。

外加一个凉国公梅殷。

虽然说随着未来新军编练,隆武勋贵的影响力将胜过开国勋贵。这已经是必然了。而朱雄英依然觉得不安心。他必须在军中有一些绝对信任的自己人。

何夕可以不在乎,因为几乎所有新军官都是读何夕的学说出身的。

这种天然的影响力在,再加上与叶沈的合作。足够掌控军队,而方乘风也算是何夕的人。哈刺不花虽然不能算何夕的嫡系,但也不敢随意倒戈。

而朱雄英掌握的大将,只有瞿能一人,在朱英雄看来,这显然是不行的。自然要将平安抬进去。

才有今日之局面。

为了这一件事情,朱雄英不得不在其他地方上做出选择,宋晟与金生玉两人,本来有机会冲击一下国公的。只是被平安给代替了。

两个人只能是侯爵,不过,从各方面待遇来看,两人相差不大,大概是侯爵之中最顶尖的。与陆仲亨,江阴侯吴家待遇差不多。

只是两家想达到吴家与陆家的底蕴,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当然了,除此之外,一些人也有加封。

比如徐增寿如愿以偿,以献南京之功,再加上之前协助姚广孝的功劳,得了一个侯爵。当然了。是侯爵之中比较靠后的那种。

但是对徐增寿已经足够了。

毕竟有爵位在身,身份地位是完全不一样了。而他是徐达的儿子,从小习惯了各种特殊待遇。在父亲死后,一下子好像什么都没有了。

虽然哥哥也算是照顾他,但是用兄长的东西,与用父亲的东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虽然伯爵这个爵位,在魏国公府的公子眼中,其实不算什么。但是徐增寿而今已经不是魏国公府的公子了。而是魏国公府的亲戚,伯爵总算是用东西傍身。

如此,魏国公一门两爵,也算是鼎盛不衰。

这一场封爵持续了久。

也算是对军中势力的一次梳理。军中情态也在掌握之中了。

------

第二日,何夕提出的议题,就是最重要的财政问题。

朝廷国债有二十多亿了。而朝廷岁入经过整合之后,也不过接近一亿元。其中,北方工业区,也就是北京辽东工商岁入在三千万元,关税在四千万元,田税在一千万元,再加上杂七杂八的赋税,总共有近亿元已经不错了。

最少这个数字,是朱元璋时间想得不敢想的。

但是,这个数字想要还清国债,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无他,国家编练军队。一共一百多万军队。总体军费在四千五百万以上。这仅仅是维持费用,如果开战,那要另算的。

再加上将新法从两京推广到地方,会将地方上隐藏的吏员都清理出来。吏员也都是拿钱的。

也就说养兵加上养官的开支之后,朝廷赋税最多结余个几百万元,遇见一些问题的话,比如田灾人祸,估计,连结余都没有。

想要还这二十多亿的国债。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这一点上,所有人都知道。

更不要说,国债或许可以不还。但是利息一定要支付的。如果再加上利息,朝廷的开支根本吃不消。

而今的金融思想,还没有先进到从一开始都没有想过还钱的地步。

这就是大明朝廷最大的困难。

大家都知道,朝廷手中是一大批抵押品的。那么多厂矿。如果直接卖出去,不敢说将所有的国债都还掉。但是也是能够还掉一部分的。

但是即便剩下来一点,也不是朝廷能够支撑的。

何夕这才图穷匕见,宣布了政府改革的总方针,一句话,那就是提高政府收入。对新应天府进行改革,建立起的新的部门,以便征商税。

建立起南京税务学院。为大明培养税务人才,重新梳理所有税务上的事情,制定新的税务章程。

并且进行财政改革,为国家理财。将国家所有的赋税进行统一管理,减少浪费与贪污。争取在任内,将国债还清楚。

这一番简单的话里,隐藏着何夕庞大的野心。

这本质上,就是将新法从北京推广到全国各地,也是何夕未来数年一心一意想做的事情。

只是,换了一个说法而已。

虽然很多人明白,何夕拿国债作为借口。但是也不得不承认,这二十多亿的国债,让很多人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但是几乎所有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认知,那就是大明朝廷有这么多的国债是不正常的。不健康的。需要尽快还完才好。

而何夕在解决这一件事情背后的一些私货,这些人未必看不见。但是他们又能怎么样啊?

何夕大势已成。

他们反对也没有什么用处。甚至还会祸及自身。即便反对,朝廷面对这样的局面,他们也没有什么办法可言。

记住是办法,而不是好办法。

大概能说的就是紧衣节食,想办法将钱给省出来,为朝廷还债。但是二十多亿,这不是一个小数目。这是一个天文数字,不管怎么省,根本就是省不出来的。

记住小说阁地址:xsg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