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二十九年,二月二日。
就在文武百官与天下军民开始了新一年的忙碌之时,德阳殿传出的一道诏书,瞬间将平静许久的大汉,惊起一阵波澜。
诏书内容如下:二月二日,东方苍龙升空,朕受天命、承继大统,初顶皇冠、方知其众,日夜所思皆为万民苍生、不敢有半分懈怠。
所幸上天厚德,未使朕有失,治使海内生平、百姓安康。
然古语有云:居安思危,大汉之敌尚在,若不能除,后世子孙难享安康。
朕既受命于天,当代天行事,力除强敌、绵延万世子孙。
今朕特下此诏,凡我大汉子民,皆听朕令,军备战、官备政、士备文、工备业、农备耕,上下同心、聚力同行,以为我后世子孙永享安宁……
——汉刘宏亲笔御令。
龙抬头,一个在元之后才出现的词汇,被刘宏写进了天子诏书中。
所谓龙抬头,原意为:东阴去、阳春来、万物生。
但是在刘宏的这道诏书中,却为这个词赋予了新的含义。
刘宏的这道诏书,既是传给文武百官的指令,也是传给大汉所有阶层的动员令。
这也是刘宏登基二十九年以来,第一次发布的全国动员令。
在他看来,此次远征罗马,是大汉所有人共同的大业,每个人,都应该参与进去。
接到刘宏的诏书之后,内阁第一时间便进行了摘抄,然后送到印刷厂,开始加班加点的进行印刷。
很快,上百骑羽林军士兵,便携带着诏书,以洛阳为中心,朝着整个大汉扩散而去。
内阁、枢密院、六部以及各地州府衙门,所有朝廷的职能部门,也快速运转起来。
国子监的监生、御林营的少年、各级学院的学员、工厂作坊的工人、地里的农民等,凡是看到天子诏书的人,也是第一时间响应了天子号召,全身心的投入到了这种宣传、生产之中。
自二十年前北征高句丽之后,大汉这部战争机器,终于再次火力全开,高速运转了起来。
与之前不同的是,现在的科技更加先进、人们的热情也更加高涨。
所有人都在为着西征做准备,没有一个人提出哪怕一丁点儿的其他意见。
那些负责协调各项事宜的官员们,一边忙碌的同时,一边惊叹不已。
因为他们突然发现,各种事项进展竟是如此的顺利,就好像,提前很多年,就为这次远征做好了准备一般。
很快,内阁与枢密院便制定出了一份详细的西征计划送到了刘宏的御案上。
依照枢密院的计划,出征罗马的大军,总人数为五十万,其中海军二十万、陆军二十万、骑兵十万。
海军由东莱、会稽、日南三郡驻军抽调,沿海岸线一路向西进发。
这些年来,随着大汉与罗马之间的海上贸易互通,皇家商行也在沿途海岸设置五十个补给站,用以商人、冒险者以及护卫舰队的物资补充。
当初在设立这些补给站的时候,刘宏便有意为着将来海军出征做着准备,而那些补给站的管理人员,也都在当地设立了大量的租界或者是殖民地。
可以说,由大汉到罗马之间的补给站,每一个都是一座巨大的粮仓。
而这些补给站,也完全足够保证二十万海军,一路航行到罗马。
至于剩下的二十万陆军和十万骑兵,则是从各地驻军当中抽调。
至于辎重队伍,则是更加庞大,依照内阁与户部的计算,此次出征,共计需要动用车马四十万辆,运输人员约为五百万人。
而这些人员,将来也会在罗马定居,为大汉在那边开枝散叶。
好在这些年,大汉的工业发展,极大的推动了运输业以及北方草原的畜牧业,这才得以保证拥有足够的投送力量。
再加上这些年,大汉不断鼓励人口生育以及医学的不断完善,使得大汉人口呈爆炸式的增长,这才使得大汉能够支撑的起一场如此大规模的远征。
看着这项庞大的计划,身居帝位多年的刘宏,也是忍不住感到一阵激情澎湃。
这一次的计划,无论是规模还是所能获得的功业,都远超任何一个时期,完全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如今,一项最伟大的事业,即将在自己手上完成,刘宏又怎么可能不激动万分?
不过,在这份计划当中,枢密院也提到了关于身毒与安息的事情。
依照枢密院的说法,这两个地方,如今已经是支离破碎,完全可以在大军出征之时,顺道将其灭掉。
至于最后的治理与教化问题,那就留给后一代慢慢来好了。
枢密院的这一提议,倒是与刘宏的想法不谋而合。
毕竟,人之一生有限,刘宏所能做到的,也就是消除汉人的所有潜在威胁,为他们打下一片大大的疆土,然后留给后世子孙慢慢去消化吸收。
至于这个过程是百年也好,千年也罢,那就不是刘宏所能操心的了。
随后,刘宏便在这份计划的末尾处,盖上了自己的大印,通过了这份计划。
随着远征计划的通过,各地驻军也开始做起了积极准备。
如今,大汉各地的驻军,总人数已经增加到了两百万,其中,只有四分之一的人有机会加入到远征大军之中。
因此,所有士兵,都是卯足了劲儿,与昔日的同袍好友互相争夺,只为能够获取一个出军远征的资格。
一时间,大汉各地的驻军军营当中,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比武。
时至四月,各地的大比武也宣告结束,选拔出来的海军、陆军、骑兵队伍,也分别开始集结。
随着士兵选拔的结束,最让枢密院头疼的事情到底还是来了,那就是各军将领送上来的请战书。
如今的大汉,那可真是将星如云,第一代的皇甫嵩、朱隽、徐荣、董卓等人,虽然年纪大了,但仍旧健在。
与天子同一代的吕布、华雄、颜良、文丑、典韦、张绣等将虽然大多都年过四十,但巅峰尚在。
再然后就是赵云、张辽、张郃、徐晃、夏侯惇、夏侯渊、许褚,以及后面更年轻的那些人。
这些人,为了军中的领军职务那可是争的不可开交,一个先锋,就有近二十多名将领争夺。
这些人,哪一个单独拎出去,都是上阵斩将、坐镇一方的人物,让谁去不让谁去?一时间也成为了一个大难题。
记住小说阁地址:xsg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