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缺人,咱心里也挂着这件事。”老朱微皱着眉。“不过一码归一码,这事是这事,那些贪官和昏官是另一件事。”
“你莫非是想用我大明缺人的事,劝咱少杀些人?”
“哼,依咱看,那些贪官压根不能算人。杀一个贪官,就能多活成百上千的百姓!为了咱大明的百姓,才更要杀光这些贪官!”
“好让百姓们安心繁衍,不必再受这些人的祸害!”
老朱话语中煞气凛然,对于贪官,他的观感其实从未变过,依然还是数十年前那个被元庭害死了爹娘、和那些贪官污吏势不两立的朱重八。现在听到朱肃和朱标为那些犯官求情,本能的就有些不愿。
“贪官自然罪无可恕!似赵全德、李彧等辈,莫说只是砍头弃市,就是爹您想将他们全都剥皮实草,我和大哥也举双手赞同您。”朱肃道。
“但是贪官是贪官,庸官是庸官,不能混为一谈。虽然庸官也有对空印之事坐视不理、以致此事坐大之嫌,但终究不算以权谋私。惩戒自然是要的,但是若和那些贪官主犯一般全都杀了了事,难免让后人说我大明量刑不明、酷烈太甚。”
“再说了……我把空印案的事告诉了您已有一年,您还不是拖延了这么些日子才兴起此案?若是那些庸官有罪,您坐视空印之事一年之久,不是也有罪吗?”
“咱这是……”老朱闻言倒是一滞,被自己儿子指责,让他颇下不来台。“咱这一年间不是让毛骧收集证据,好确实一网打尽吗……”
“难道再和历史上一样,肃贪肃的不够干净,再翻来覆去的折腾?”
“而且,那时候刚刚料理了胡惟庸,朝中也确实缺官,这才让这些庸才多活一年……”
“朝中缺官,现在也一样啊。”朱肃道。“如今,我大明新复云南、辽东,日后还要开疆拓土,扬威域外。”
“这些地方,哪一个不是已经百年内非华夏所有?他们不止需要武力征伐,还需要以我华夏之文化不断教化灌溉。”
“甚至,教化比征服还要更为重要,只有如此,才能真真切切的变夷为夏、成为我华夏之疆土。读书识字非一日之功,哪一个不是数年苦读,方有所成。我大明朝本土如今都缺人缺官,您准备派谁去教化域外?”
“还不如就让这些庸官前往。他们再庸碌,好歹也是饱学之士、华夏之民,只要在域外能教化出一二蛮夷认同我大明,那都算我大明赚了。”
“让他们在域外受苦受累,继续为我大明做贡献,岂不是比一刀杀之更为妥当吗?”
老朱皱着眉沉思,朱标见老朱犹豫,亦趁热打铁道:“爹,五弟说的很对。”
“‘一切以大明利益为重’啊!”
朱标的这句话让老朱心中的天平瞬间倾斜,最终还是身为皇帝的立场占了上风,老朱终于点头道:“……行吧,既然如此,那咱就捏着鼻子,饶过了那些庸官罢。”
他想了想,自己还加码道:“涉事的贪官杀了不饶,那些本来诛连的九族,就全都改成发配吧。好歹也是咱华夏子民,就算是罪民,也比域外的那些蛮夷好上太多。”
“父皇圣明!”朱标与朱肃对视一眼,同时对老朱拱手道。
说得老朱松口,朱肃只觉皆大欢喜。现在大明的人口极度紧缺,若任由老朱兴起大案,诛连个几万几十万,对华夏民族来说实在是不可承受之痛。还不如让这些人为后人发挥最后的余热,就算是去劳动改造当个苦力,也比直接一刀杀了好过太多。
朱肃离开宫门,停在门口的马车旁,方孝孺正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一般,急的团团转圈。见朱肃满面喜色的出来,他心底一松,满怀企盼的问道:“师尊,不知家父……”“放心吧。父皇已经下了圣旨,只要没有沾染贪腐之事,皆可网开一面,免去死罪,以示与主犯之区别。”
“不过对空印之事视而不见,仍要处罚。去职和刑杖是难免的了,日后还要发配域外,为大明实边。这已经是最为宽大的处理了。”
朱肃有些抱歉的看向方孝孺。
方孝孺仔细的听着,泪水已是喷薄而出。“能保得家父一条性命,已然是皇恩浩荡!弟子……不,草民,草民谢过陛下天恩!”他俯身下跪,结结实实朝着皇宫方向叩了几个响头。
朱肃看在眼里,也觉感慨万千。方孝孺的父亲,便是济宁知府方克勤,属于被卷入空印案的官员中,争议最大的几人之一。
方克勤为人勤俭,于济宁任知府期间,每巡行属县,连百姓的一杯水也不肯接受。为人虽然迂腐,却恪守儒家品行,德行颇受百姓敬重。
只是终究没有过人之才,并没有看出空印之弊,也没发现麾下的属官利用空印牟取私利的事,因而受到了牵连,被捕拿入了诏狱中。
和郑世利的兄长郑世元一样,都属于虽然有德行,但却没什么能力,没能发现手下人拿空印的事做的文章,因此被牵连进来的清官。
老朱说他们是“庸官”,倒也没有说错。
“明日想来,圣旨就会传到锦衣卫诏狱里了。”朱肃上了马车,招呼方孝孺一并坐下。“到时候,你可接了你父到为师府中,好生安养几日。接下来,可能会发配至云南或是辽东之地。”
“虽然没法再任官,但朝廷要开疆拓土,还是要用他这样的文人去教化蛮夷之民的。”
“这也是做我大明的基石,在我看来,甚至比当个朝官来的更有意义。”
方孝孺自然知道朱肃的主张,闻言点了点头。“谢过师尊厚意,弟子定然说服家父,好生研学新学,好为我大明广布教化。”
“其实,弟子这些年也看出来了。我父子二人,压根不适合当官。”方孝孺说到这,露出了一抹苦笑。“弟子与父亲这样的性格,只适合研究学问,当个先生。若是为官,指不定什么时候就犯了书呆子的昏病,祸国殃民。”
“罢官去职对家父来说,也是好事。至少不会再因为见事不明,苦了麾下的百姓。”
这事竟让方孝孺有了自知之明,朱肃眼神古怪。他对自己父子的评价确实准确,方克勤倒是还好,他方孝孺在历史上成为了建文帝最为信任的“三傻”之一,撺掇着建文帝弄什么“恢复古制”,劳民伤财不说,最后连皇帝都被他们三个臭皮匠连番出谋划策,给谋丢了皇位。
确实不是一个当大官的料。
还是老老实实搞学问去吧。
“希直,我倒是有一桩事想托付给你。”朱肃想起了一事,于是坐直了身躯对方孝孺道,方孝孺马上恭谨的侧耳作倾听状,只听朱肃道:
“我想让你,筹建我们国子监的报社,以报纸掌握士林喉舌,传播新学思想。”
“这报纸日后,必然是新学与旧学厮杀的第一阵地。你学术扎实,又擅于辩斗,正好可作这报纸的第一位主编,你意下如何?”
(本章完)
记住小说阁地址:xsg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