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制冰有两种方法。
第一,就是天龙八部里面,西夏皇宫那种窖冰。在冬天,由工人去冰封的河边湖边上取冰,至少要半米厚度的。将这些大冰块,藏在深入地下的地窖中。地窖附近一般有地下水,所以温度很低,接近零度。然后将地窖严格密封起来,定期除水其余时候不能进入。这样,到了夏天一般冰块最多融化一半,剩下的一半也足够皇室使用了。
第二就是化学制冰了。
你没有看错,就是化学制冰,不过,那时不叫化学制冰而已。
这不得不提到一种物品,叫“硝石”,主要成分就是硝酸钾,这玩意最大的特点就是遇水之后,就会大量吸收热量,导致周边温度降低。
中国的古人,非常聪明,要不然怎么会整出“四大发明”呢?
唐朝末期,人们在生产火药时开采出硝石,既而发现硝石溶于水会吸收大量的热,使水降温到结冰,自此,便有夏天制冰之法。以后买卖人逐渐把糖加到冰里吸引顾客。到了宋代,市场上冷食的花样日益繁多,商家还在里面加上水果或果汁,甚至在冰中加上果浆和牛奶,这和现代的冰淇淋十分相似,换言之,也就是当代冰淇淋乃至哈根达斯的鼻祖。
十三世纪,马可波罗把这种冰淇淋的制造方法带回了意大利,后又传至法国。卡特琳皇后的一位私人厨师,在此基础上研制出掺入奶油、牛奶、香料的半固体冰淇淋并刻上花纹,
具体操作是这样的:先找一个大盆,里面倒上水,然后,找个小盆,里面放一些水。将小盆放入大盆中。
请注意一个要点,小盆里的水面,最好低于大盆里的水面。然后,将适量的硝石缓缓倒入大盆中。硝石遇到水之后,开始快速起反应,并吸收热量。一段时间后,小盆里的水,渐渐成了冰。
这种方法,在宋朝的时候,一度很流行,通过此方法制造冰后,又制造出了冷冰冰的饮料。
这说明宋朝人很会享受,虽然打仗一般般,但论享受人生,没几个朝代能和宋朝比。
在宋代杨万里的诗中写道:帝城六月日卓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
不过,这种硝石制冰的方法也有两个大弊端,一是,所用硝石数量不菲,大概一比一的比例,即一公斤的硝石可以制作一公斤的冰,虽然可以反复使用,普及并不容易。二是,制作的冰质量一般,做饮料可以,但是制作成大冰块,非常不容易,所以不是皇亲贵族根本消费不起。
芒硝,中药名。为硫酸盐类矿物芒硝族芒硝,经加工精制而成的结晶体。主含含水硫酸钠(Na2SO4·10H2O)。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具有泻下通便,润燥软坚,清火消肿之功效。常用于实热积滞,腹满胀痛,大便燥结,肠痈肿痛等病症的治疗;外治乳痈,痔疮肿痛。
本品为棱柱状、长方形或不规则块状及粒状。无色透明或类白色半透明。质脆,易碎,断面呈玻璃样光泽。气微,味咸。
全年均可采制,但以秋冬季为佳,因气温低易结晶。取天然产之不纯芒硝,俗称土硝,加水溶解,放置,使杂质沉淀,过滤,滤液加热浓缩,放冷后即析出结晶,取出晒干,通称“皮硝”。
多产于海边碱土地区、矿泉、盐场附近及潮湿的山洞中。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古代找到硝酸钾矿的地方不多,人们多从老房子的墙根、厕所、猪圈等处的土中取得。含氮元素较多的土,由于细菌等微生物的作用,把含氮的有机化合物氧化成硝酸,而土中的阳离子一般有钙、镁、钠、钾等,这样就生成了硝酸盐。含有较多硝酸盐的土就是所谓硝土。古人用草木灰水(富含碳酸钾)浸泡这样的硝土,让碳酸钾与硝酸钙、硝酸镁以及硝酸钠反应,得到富含硝酸钾的溶液,令水分蒸发后得到硝石(硝酸钾晶体)。由于这样的硝从土中取得,所以也称土硝。
由于硝土的来源并不丰富,土硝的大规模制备也就比较困难。更由于芒硝也可以从碱土中取得,也称土硝,两种硝又都可以用来鞣制毛皮,因此以硫酸钠为主要成分的芒硝与以硝酸钾为主要成分的火硝在某些古人那里很容易混淆。
硝石吗,叫琉璃厂多进点,一般人不好弄,体制内就很方便,反复使用之下,足够自己的药局夏天使用了,想靠这个制冰赚钱,那是没啥可能的。
不过有了硝可以试着弄一些硝酸,合成硝化甘油,他不光是火药进一步发展的原材料,也是一个治病的良药。
医药上用作血管扩张药,制成0.3%硝酸甘油片剂,舌下给药,作用迅速而短暂,治疗冠状动脉狭窄引起的心绞痛。
硝酸甘油片不能吞服,而要放在舌下含服。这是因为吞服的硝酸甘油在吸收过程必须通过肝脏,在肝脏中绝大部分的硝酸甘油被灭活,而使药效大大降低。我们每个人的舌头下面有许多血管医学上叫舌下静脉丛,硝酸甘油极容易溶化,当把它含在舌下时,溶化了的药物能直接入血,因此不但起效快,而且药效不会降低。硝酸甘油味稍甜并带有刺激性,所以合格的硝酸甘油不但应溶化得快,而且含在舌下要有烧灼感,这也是药物有效的标志。
硝酸甘油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急救,对冠心病、心绞痛、降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有良好的治疗和防御作用,硝酸甘油在临床上作为口服药物也作为注射剂。
记住小说阁地址:xsg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