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京师。
自从皇太子朱慈烺开始主持朝政后,朝堂上的气氛就显得很是压抑。
朝中的文官大臣们心忧不已,不仅是因为一片糜烂的辽东局势,更是因为崇祯皇帝的病情。
听闻宫中传出消息,皇上已经多日卧病未醒,逐渐到了药石难救的地步。
说的简单一点就是,皇上命不久矣了!
对于这么一个不好的消息,朝中的文武大臣们自然是要关注万分,关切着崇祯皇帝的身体情况。
一旦皇上驾崩的话,他们也好立即作出应对之策,拥护着新皇登基,或该如何站队,才能避免遭到新皇的清洗。
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
新皇登基之后,必定是要培养自己的心腹之臣。
而崇祯皇帝之时的旧臣,就得让出位置来,让新皇的心腹之臣坐上高位。
为了保住自己屁股下的位子,为了保住自己手里面的权力,朝中的文武大臣们纷纷相互走动,打探着他人的口风。
整个京师之中,很少有官员百姓议论当前的辽东局势,都是在关注着崇祯皇帝的病情。
........
紫禁城,东暖阁内。
皇太子朱慈烺身形挺正的端坐在龙椅之上,略显稚嫩的脸庞却是故意装着一副威严的模样,俨然像是一个小大人。
在朱慈烺的下首两侧,站着司礼监秉笔王承恩,以及一众宫女太监。
御阶之下,则是站着有内阁首辅兼兵部尚书陈新甲、吏部尚书郑三俊、户部尚书李侍问、礼部尚书倪元璐、刑部尚书刘泽深、工部尚书苑景文、兵部左侍郎魏藻德、兵部右侍郎张伯鲸等一众阁臣。/apk/
“......国库早已空虚,实在是拿不出五万石粮食......微臣也明白六万援辽大军不能短缺粮草,可今年的粮税还没有收上来,微臣也是没有办法啊!”
“还请太子殿下从内帑之中拨出钱财,一解当前之急。”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公元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攻入大明皇宫紫禁城,却不见了崇祯皇帝朱由检。李自成下令:“献帝者赏万金,封伯爵。匿者灭族。”于是京城里掀起了一场寻找崇祯的狂潮。
三天后,崇祯皇帝的尸体在煤山(今景山)被发现,当时他发覆面,脚无鞋,衣褴褛,吊死在一棵歪脖子老槐树上。而在旁边的一棵海棠树上,挂着另一具尸体,他就是提督太监王承恩。
作为封建王朝时期的畸形产物,太监对中国历史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他们有的权倾天下如魏忠贤,有的富可敌国如刘瑾,有的功勋卓著如郑和,但纵观历史长河,只有王承恩是因忠烈无双而名垂青史的。/
《明史·卷二十四·本纪第二十四》记载:“帝崩于万岁山,王承恩从死。”短短11个字,便将王承恩的名字写入了“忠烈良臣”之列。那么,王承恩何许人也?他何以成为陪崇祯帝走完最后一程的人?
记住小说阁地址:xsg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