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窥探原子的男人
开尔文勋爵知道李谕又要出新东西,立刻激动问道:“你想要做的是什么?”
李谕说:“当下热门,关于放射性与射线。”
开尔文勋爵高兴道:“非常不错的课题!我记得收到你的第一篇论文,就是关于X射线。”
李谕说:“这次我想做的比较复杂,是一个实验同时结合理论的大课题。勋爵先生、哈金斯会长,二位一定听过‘大地射线’一词吧?”
李谕是在船上时看当下的文章知道的,——肯定不是想学东西,完全是看看当下科学具体进展到了哪一步。
开尔文勋爵属于物理全才,自然知道这种热门课题:“我听说过,两年前,卢瑟福在加拿大的麦克希尔大学写了篇文章,把放射性元素的射线分成了三类:α、β和γ。而且又发现除了镭、钋、铀外,各种岩土竟然也有放射性,即大地射线。”
李谕神秘道:“如果我告诉您,它们并不应该叫做大地射线,而是来自宇宙中,更准确的名字叫做宇宙射线哪?”
哈金斯会长职业就是搞天文学的,立刻说道:“不可能!地表有如此厚的大气,必然会吸收掉所有射线!”
李谕说:“会长的担心有理有据,不过如果这种射线的强度前所未有得大哪?大到可以轻轻松松穿越大气。”
哈金斯会长一时语塞:“可又怎么证明它们来自宇宙?”
李谕说:“所以需要有效的实验来证明这件事。”
其实开尔文勋爵也不太相信,因为这个想法太天方夜谭,于是说:“真要这样,我想教廷一定激动坏了,因为又有了科学难以解释的东西。你总不会是因为要接受罗马教廷那个莫名其妙的教皇科学院院士一职,故意搞这么个实验出来?”
李谕笑道:“勋爵不要多虑,您总不会害怕还有其他乌云吧?”
开尔文勋爵顿了顿,说:“怕肯定不怕,甚至十分期待。如果是乌云,就赶紧下场雷雨让我见识见识!”
哈金斯会长说:“你若想做实验,免不了要去剑桥大学,用一下卡文迪许实验室。以勋爵的面子,又是为了在剑桥申请博士,他们必然会让你使用。卢瑟福今年刚从加拿大回来,有他在或许能帮上不小的忙。”
李谕说:“我就是因为知道他在,所以才敢提出这个想法。”
开尔文勋爵说:“越听越有意思,我们现在就动身去剑桥吧。”
三人随即坐上汽车,来到剑桥大学。
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汤姆逊见开尔文勋爵又来了,不敢怠慢,笑盈盈道:“勋爵大人,您今天想做啥实验?提前告诉我一声,也好给您做做准备。”
“做实验的不是我,而是他,”开尔文勋爵说着指向李谕,“我想你们虽然没见过面,也不会太陌生。”
李谕当然知道眼前这位发现电子的大佬,恭敬道:“汤姆逊先生,在下李谕。”
“你就是传说中的于礼!”汤姆逊惊道,“终于让我见到了真人!如果是你要使用卡文迪许实验室,我眉头绝不会皱一下!”
开尔文在一旁笑道:“看来你的面子比我还大。”
汤姆逊请他们进入实验室,在听李谕讲了讲自己的设想后,说:“先生提到的内容,我想实验室中的卢瑟福与理查森都比较熟悉。”
他很快把两人叫了过来。
理查森的全名是欧文·理查森,此后也是诺奖得主。大名鼎鼎的1927年索尔维会议照片中,坐在第一排最右边的就是理查森。
卡文迪许实验室实在是恐怖的地方,大佬云集。
不过现在他还很年轻,只是实验室的助手,名气甚至比不上卢瑟福(现在卢瑟福已经有了一些小名气)。
二十世纪初,想要得到教授助手一职,并不容易。
理查森是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毕业生,两年前获得了三一学院的院士称号,同样是一位早早便表现出天赋的年轻人,所以汤姆逊让他进入了实验室。
不得不说汤姆逊也是个大伯乐。
而在理查森跟前的卢瑟福,就更可怕了。
卢瑟福一生中,虽然只拿了1908年的一次诺奖,还是化学奖,不过他实际上还有资格再拿两次物理学奖。
后世教科书上浓墨重彩的α粒子散射实验是1911年做的,绝对有资格获得一次物理学奖。
1919年,他又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完成了“炼金术”,——通过粒子对撞获得了新原子,并第一次命名了“质子”一词!也是诺贝尔物理学奖级别的成就。
再加上他擅长指导学生,先后有12位诺奖获得者在他手底下工作或者学习过,他执掌卡文迪许实验室期间,人送外号“诺奖幼儿园”。
而“园长”卢瑟福的出身却很一般,来自一个农民家庭。
他生于新西兰,这个时候的新西兰不是什么好地方,堪称蛮荒之地。后世其实依旧人烟稀少,不过自然风景不错,要不《指环王》系列不会把拍摄地选在新西兰。
关键卢瑟福虽然唯一一次获得诺贝尔奖还是化学奖,他年轻时候却似乎没上过几次化学课……
着实有点神奇。
卢瑟福大学是在新西兰上的,目前新西兰的大学真心不咋地,和大清刚刚起步的大学,水平没差多少。
卢瑟福在大学里主修数学,辅修才是物理。
因为选了物理,所以必须有个毕业设计实验才能拿到学位,大神卢瑟福为此选了一个高难度课题:高频磁场对金属铁的影响。
注意,这只是大学毕业设计实验。
卢瑟福的文章现在网上搜得到,随便看看就让人心服口服:虽然过了一百多年,仍要由衷称赞他的实验设计水平高得离谱。
卢瑟福选的毕设课题,到了李谕穿越前的时间段,估计也没几个人答得出来。最多学过电动力学的人可能会说出一个“趋肤深度”,就是铁只有表面薄薄一层被磁化。
但这个深度到底是多少?还有几个人能说上来?
卢瑟福的实验思路非常巧妙,用到了硝酸对铁的溶解速度,具体细节比较多,总之妙至毫巅。
到了一百年后的二十一世纪,有几个大学生毕业能搞出来这样的实验设计?而卢瑟福却在一百多年前做到了,真心是个实验天才。
简直天生就是为了做物理实验而生。——虽然获得的竟然是诺贝尔化学奖(笑哭的表情太适合他了)!
上天总会垂顾努力又有天分的人。
当时英国正好有一个毕业设计资助项目:只要是拿到该名额的英联邦国的学生,英国方面就会提供资金补助,供其去心仪的大学继续深造。
而这个资助项目只给了新西兰一个名额。
于是乎卢瑟福继续深化了自己的毕业设计,在此基础上发明了一种磁场探测器,后来被称为“卢瑟福探测器”,可以测量纳秒级的电流脉冲。这种精度同时期只有居里夫人的放射剂量试验和迈克尔逊的干涉实验才可以做到。
你一定觉得卢瑟福稳稳第一了,对不对。
很可惜,他拿到的是第二名……
第一名是一个搞化学的老哥,他发明了一种利用氰化物从矿物中提取黄金的办法。
实话实说,你要是评委也会选他,谁能抵挡黄金的诱惑?
可是万万没想到啊!这位老哥竟然嫌弃资助金额太少,于是放弃了留学机会,转身去当公务员了!
所以不要以为只有中国人喜欢考公……
然后,卢瑟福作为第二名,替补得到了名额!
这件事后来被演绎成了一个很出名的故事:
说是1895年,在农场挖土豆的卢瑟福收到了英国剑桥大学发来的通知书,通知他已录取为伦敦国际博览会的奖学金生。卢瑟福接到通知书后扔掉挖土豆的锄头喊道:“这是我挖的最后一个土豆!”
这一段来自某百科,不过写得不对,大概率是编的。
因为当时卢瑟福坐上前往欧洲的轮船时,仍不知道自己要去英国还是德国的大学,他在船上甚至还自学了德语,毕竟当下德国的科学实在强。
不过他在到了伦敦后,最终觉得还是英国比较好,起码氛围相对德国较为轻松,于是留在了伦敦的剑桥大学,成了汤姆逊的研究生,也是剑桥大学最早的一批研究生。
在给汤姆逊当了两年研究生后,卢瑟福又前往加拿大的麦克希尔大学当了一名教授。
也不要以为加拿大有多好,此时的加拿大和新西兰一个样,也是文化沙漠,和大清基本是一个水平段上。
之所以感觉比大清好,是因为没有挨这么多胖揍、签那么多耻辱条约,没有丢那么多人而已,而且人口又都是欧洲移民,仅此而已。
——
卢瑟福与理查森看到李谕到来,同样很震惊,毕竟李谕已经成名,还当上了皇家学会外籍院士,这可是卢瑟福都很羡慕的职衔。
卢瑟福激动道:“本人读过先生所有的著作,受益匪浅!”
欧文·理查森同样道:“你我年龄相仿,属实是同辈之中最令人瞩目的翘楚!”
让两个诺奖大佬夸赞,李谕多少有点不好意思,笑道:“二位过奖!”
记住小说阁地址:xsg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