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威尔逊(1 / 2)

台上的戏演得很好。

台下的康有为啧啧称奇:“西方戏剧舞蹈可谓萌蘖(开端)于中国,二者于肢体语言、风俗习惯上也有诸多相似之处。所以我想应呼吁国内之戏剧、舞蹈尽以西人为师。”

这句崇洋媚外的话听得李谕都有点刺挠,不过还没等他反驳,萧伯纳竟然首先反对道:“康先生,其实我还想说贵国之戏曲更富表现张力,有诸多可取之处,毕竟舞蹈缘于生活,缘于本土。中西之间可以交流,如果说学习的话,则应当说互相学习。”

演出结束,临走时,牛津副校长布鲁斯送给了康有为和李谕各一只纪念怀表。

怀表一看就是上乘,价格比此前李谕在瑞典买的要高得多。

欧洲产的东西,目前论精美程度的确可圈可点。

康有为赞叹道:“英伦器物精美,而国内之器物则倍感鄙陋,日不如昔,日不如昔啊!”

萧伯纳纳闷道:“现在整个欧洲最好的奢侈品中,还有不少用的是来自中国的瓷器、茶叶与丝绸,怎么会不精美?”

康有为说:“如果是唐宋明的器物,精美者甚多。而大清朝,却再难寻。就像台上的伶人,明末时不少士大夫可以蓄养优伶伎乐者,但如今哪,还能见到一家士大夫家中有伶人?套用我最近学到的一个词,就是贫富差距巨大。”

想不到他也读了马克思,“贫富差距”都说出来了,李谕还以为他能像梁启超一样可以引申思考思考,没想到康有为接着说:“精妙的器物,必然耗费无数无谓之资财可成。既成之后,又必有好事之富豪爱玩,不惜重金争购之,才能令制造者得利以继续争制。然则如今国贫至此,岂能再造精妙之物?”

李谕差点歪倒,这家伙直接把奢侈品和工业品混为一谈了。

奢侈品的确是有钱人的玩具,不过他可能真的没进过几次皇宫,不知道任何一个国家其实都有很多精妙器物。后世非洲酋长都可以开劳斯莱斯。紫禁城里的好东西更是多到数不胜数。

李谕提醒道:“南海先生,您真的应该读一点科技书籍,哪怕是科普文章也好,要不在这种场合说错话真的不太好。”

康有为哼了一声:“鼠目之光,不懂大道理。”

罗昌拉了一下康有为,小声说:“如今整个欧美对李谕推崇之至,师公还是不要这么说他。”

康有为脸色有点变化,不过很快镇定道:“他无非就是想在声望上压制老夫,好坐稳自己‘帝师’头衔,再用小小企业赚取不义之财。你忘了当年翁同龢与李中堂的争斗了吗?”

罗昌张了张嘴,不太敢继续说话了。

不过康有为也明白在西方大学里,自己肯定辩论不过李谕,于是对罗昌和女儿康同璧说:“我们走,还要去欧洲诸国学习游历。”

李谕颇感无语,康有为言语之中还是瞧不上工业与商业,可却不觉得自己募捐有什么不妥。

什么脑回路。

李谕则需要继续回剑桥,卢瑟福已经做好了验电器。

然后李谕和欧文·理查森坐着热气球进行了升空测试并且记录了不同高度的变化。

开始的高度比较低,距离地面一千米以内,辐射量的确越来越少。

吕碧城很热衷,竟然也要一起上天看看,她还觉得坐热气球很有趣。

李谕看有了初步实验数据,找到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汤姆逊再次要人:“主任先生,请问贵校的威尔逊教授,最近可有空?”

汤姆逊说:“你说的威尔逊博士?他还不是教授,此前在我的实验室待过几年,与卢瑟福他们关系不错。你找他有事?”

李谕说:“威尔逊博士的一项发明很有意义,我想找他借来用用。”

汤姆逊说:“可以,不过他现在不是我的下属,威尔逊几年前当上了物理学讲师,如今应该在物理系,此时应该正在上课。”

李谕说:“谢谢主任,我现在就去找他。”

如今大学的学生肯定没有后世多,李谕在教室外看到了正在上课的威尔逊,他正在台上侃侃而谈:

“能量转移,通过功、通过热,能量会改变。”

威尔逊随即写下了几个积分式子,继续说:“它们在调控我们生命的系统中进进出出,这些系统相互作用寻求平衡。一个冰块,在热的屋子里会融化,此过程的能量转移使熵随之增大。这个过程,和其他自然过程一样,是不可逆的。”

不过剑桥的学生似乎不太好对付,很快一个学生举手。

威尔逊说:“爱丁顿,你想说什么?”

李谕在屋外一惊,好嘛,爱丁顿,这个人后来在天文学上名气很大。不过名气最大的是他的一句名言。

当时爱因斯坦已经发表了更加复杂的广义相对论,爱丁顿是铁杆粉丝,到处宣扬相对论。

有一次一个记者问爱丁顿:“听您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三个人真正懂得相对论?”

爱丁顿想了想说:“我正在想第三个人是谁。”

这个段子流传甚广,李谕小时候读书时也听到过,而且还颇受影响:初生牛犊不怕虎,就想知道它到底是不是真的这么难!

算是李谕当年选择物理学的原因之一。

回到现在的课堂,爱丁顿说:“如果热是分子运动的结果,并且牛顿运动定律是可逆的,那么如何解释您刚才所说的‘不可逆’?”

爱丁顿的问题在此时还是蛮犀利的,李谕好整以暇在外面看威尔逊怎么回答。

威尔逊倒是不紧不慢:“虽然分子的存在已经有了一些很明显的迹象,不过我想说,这是教室,我只能教给你们已知的东西,至于以后如何探索,是你们的事情。”

爱丁顿说:“那您什么时候可以允许我们也做李谕先生在论文中提到的那些实验。”

威尔逊说:“这个实验是有前提的,就是一定要百分百证实分子存在,这是排除干扰的实验思路。”

此时又有一名学生举手。

威尔逊说:“巴克拉先生,你又有什么问题?”

好家伙,又是查尔斯·巴克拉,191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此前提到过卢瑟福是获得奖学金来到了剑桥,巴克拉也是这个奖学金的获得者。

两年前他还去利物浦大学学习过,如今又回来了剑桥。

这堂课还真是有点精彩。

巴克拉说:“从运动学的角度看,牛顿的运动定律是可逆的,就像我把一盒铅笔从铅笔盒中撒到地上,它们不会自发回到盒子中,但从数学的角度看,却可以做到。”

记住小说阁地址:xsg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