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东西潜移默化,影响也是惊人!
总而言之,如果说此时的民间藏有大量反贼,张异也不觉得奇怪。
洪武朝,民变,造反事件也层出不穷。
这种情况,只能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消弭……
“小子也在想这个问题,所以让人加高了院墙,也让邓师兄学学拳脚兵器,多一层保护……
还有以后一些物件,最好就不放在道观里了,这东西容易让人惦记!”
“学武?”
朱元璋笑了:“你天师府的雷法你不学起来,还学什么武?”
张异知道老朱跟他开玩笑,忍不住翻了一个白眼。
雷法,他要是会雷法就好了。
可问题不是不会吗?
不对,如果说“雷法”他想会也是能会的,就是那玩意太危险了,一个不小心道观都给炸没了。
“你若如此,还不如去信龙虎山,多找几个师兄弟下山,道观里人气多了,自然也不会有贼人惦记了!”
“算了,除了邓师兄,山上那些人对我有好感的不多,我还宁愿自在一些!”
张异和老朱边说边走,进入后院。
他才想起一件事:
“对了黄叔叔,我上次在青楼见你家有位仆人出手,那身手了得!
您要是有习武的好手,我想出钱请他来教教邓师兄,只恨我年龄太小,不能习武……”
“武功再高,也不过是十人敌的本事,就算我大明第一猛将常遇春过来,也敌不了百人……
你若想学,回头我给你找个人就是,不过你也别将心思放在上边,多注意点就是!”
战场厮杀多年,老朱是看不上个人武力的。
他自己是半路出家,武功一般,但还不是将常遇春,徐达,朱亮祖这种猛将收归麾下?
兵法,才是万人敌的功夫。
这是皇帝的惯性思维,张异隐约之间,感觉到黄叔叔身上散发出不属于商人的豪情。
他没有多想,点头同意。
他们也没有在这个问题上过多的纠缠,张异问道:
“您老人家去了济宁?”
“嗯,最近还准备去一次开封……
我从某些消息源听到,陛下有意定都开封……”
朱元璋这么一说,朱标都吃了一惊。
上次张异谈到迁都之事,明明朱元璋也接受,这么皇帝又提到汴梁(开封),这是忽悠张家弟弟还是他真想去。
“原来皇帝还没去过?”
张异算了算日子,此时早就过了五月份,按照历史原来的轨迹,朱元璋应该已经去过开封一次。
这历史的蝴蝶效应,终究还是影响了许多事情的进展。
张异若有所思,不过也不觉得奇怪。
朱元璋在执政早期,确实没怎么想过将国都往很北的方向迁徙。
他不满意如今的应天,却也没有将首都迁出江淮地区的打算,宋都城就是老朱心目中最好的地方。
也因为如此,老朱后来才将开封定为北京,应天定为南京。
只是他亲自走过一次,感受到“民生凋敝”“水陆转运艰辛”之后,才心不甘情不愿放弃这个想法。
至于念想长安,也是几十年后的事。
“叔叔没必要在开封浪费太多的时间,皇帝不会定都在那里的……
长安也好,开封也罢,它们早就不是百年前的城市。
北方在异族统治之下,民生凋敝,当年蒙古人干的缺德事太多了,搞残北方经济先不说,
就是国运转变,当年那些适合成为首都的地方,如今早就气数不在!
你也别跟着皇帝瞎折腾,他想去那些地方定都是他的事,可如今天数不在,
他迟早要改变主意!”
朱元璋一听,可就不乐意了。
正如张异所言,定都这件事其实他一直在考虑。
南京城对他来说,始终都只是个权宜之计。
他想把都城定往北方,开封是他比较喜欢的选择,可是不选开封也就算了。
为什么还要带上长安?
长安,可是盛唐首都,也是汉家人回忆起辉煌的过往,无法回避的记忆。
抛开政治意义和现实考量不说。
开封和长安在老朱心中也有一种情怀在。
开封,是北宋都城,将首都定在那里代表着他朱元璋重新回到蒙古人灭了汉人朝廷之前的状态。
而长安更是追忆昔日汉家人的荣光。
“什么叫气数不在?”
朱元璋冷冷询问,张异想都不想回答:
“所谓气数,咱们也不说什么玄之又玄的气运之说。
气数就是天气,降雨,温度等因素,这么说不过分吧?”
朱标父子一愣,如果张异说什么神仙之说,大概皇帝还会半信半疑。
可张异说的这些东西,似乎有点意思。
“你细说……”
“首先吧,咱们假设一下,如果咱们是皇帝陛下,他要选择一个地方作为首都,首先需要什么条件?”
朱元璋低下头想了一下,说:
“首先,都城的位置要有险可守,足够安全……
其实经济不能太差,首都附近的农耕基础要有,同时还要漕运发达!
若不然……”
朱元璋还没说完,张异自己笑起来。
朱元璋也意识过来,首先漕运这件事,长安就没有条件。
不过他不服气,就算没有,盛唐之时大唐也不需要这些,同样可以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都。
张异明白老朱的疑惑道:
“我给叔叔说说为什么,因为盛唐之时的北方,和咱们现在的北方根本不一样!
叔叔走南闯北,如果让您比较南北不同,您最大的感觉是什么?”
“北方,冷……”
“这就对了,为什么如今天下粮仓在南方,而北方生产凋敝,除了因为蒙古人的破坏,很大的原因和气候有关!
南方气候温暖,无论种植还是养殖,都比北方好了太多,咱们大明的经济重心落在南方,其实就是气数所致!
可什么是气数?
在我看来,就是温度,降雨等一系列气候因素影响产生环境变化!
就如长安,大唐时候的长安可不是一个寒冷的地方,那时候气候闷热,降雨也多。
譬如白居易的诗句: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就清楚的标明,唐朝的长安城,和咱们现在见到的北方不一样。
如果那时候寒冷,杨贵妃还需要去华清池避暑?
皇帝还需要每年给臣子们颁冰做为奖赏?
百姓睡凉席,皇帝睡象牙席,这种种史书上的史料记载,都标明唐朝的长安是一个炎热的地方。
也是因为炎热,降雨多,
所以长安附近,水草肥美,农耕发达!
其实不拘长安附近,就是再往上的北方,也不是如今的模样!
有温度,有降雨。
当时的长安,就是现在的江南!
所以那时候的长安城,可以成为我盛唐首都!
但这一切,大概从安史之乱开始,就变得不一样了!
《新唐书》有记载,边境的那些屯田被废弃,农作物被冻死。
黄河流域,不再适合水稻种植!
也是由此开始,唐朝由盛转衰,国力下降!
所以唐之衰弱,固然有安禄山这个人祸,但本质上还是因为天数变化,
国运衰竭!这种情况,纵然是太宗重生,也无力回天。
而如今距离唐亡,早就过去数百年!
当年盛唐都扛不住的天数,大明如何扛得住?
大唐之时的长安,是万国来朝的都城,但如今的长安如果做为首都,就是个火坑!
在那种苦寒之地,交通不便,你让皇帝从哪变出粮食来伺候那些嗷嗷待哺的百姓?
所以我劝叔叔您别跟着皇帝瞎掺和,他也就是出了出门少见识短的亏,只要真的跑地方上一看,我保准他绝对不会拿国运开玩笑!
您若是想要吃北方的政策便利,去山东,或者其他沿运河的城市安家才是上策……
我给您的建议,不想离家太远,去济宁……
如果想一步到位,干脆等大都拿下之后,先去占个先机!
我敢跟你保证,除非皇帝不想迁都,他真要去动迁都的主意,大都他绕不开!”
朱元璋暂时还不去想大都的问题,他还绕在张异说的天数上出不来。
“所以,所谓的国运,无非就是气候变化?”
作者在这里祝大家节日快乐。截止到本章为止,作者本月更新29万字,平均日更过万。作为一个兼职作者,看在我辛苦更新的份上,大家赏点月票吧!
(本章完)
记住小说阁地址:xsg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