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76章 天启新政,不拘一格降人才!(1 / 1)

朱由校心动了。

张好古给他描绘的未来太美好了。

他仿佛已经看到了那天下人才不断进入朝中,百姓丰衣足食,商人贸易万国,大明的铁骑出关扫平不服,四方夷狄小国纷纷拜服在他面前,尊称他为天可汗的那一幕。

那是永乐年间才有的景象。

当时成祖他老人家五征漠北,七下西洋,打的瓦剌鞑靼投降乞饶,南洋小国,西域番邦纷纷朝贡大明,永乐盛世,万国来朝...

深吸一口气,朱由校恢复了清醒,他深深的望着远处,仿佛透过层层宫墙看到了紫禁城外整个大明天下一样。

似乎是在问张好古,又似乎是在问自己,只听朱由校轻声道:“朕能成为唐宗,成祖一样的人物吗?”

张好古非常肯定的说道:“新政只要坚定不移的持续下去,十年休养生息,十年厉兵秣马,天启朝必定是不弱于贞观,永乐的盛世,皇上您也必定是比肩唐太宗,我明成祖的千古一帝。”

朱由校点了点头,随即说道:“来人,录诏!”

“朕闻唐宗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人之所能不可兼备,故舍其所短,取其所长。士、农、工、商各有所长,皆为治国之根本;自古皆贵士而轻工商,曰其贱籍,而朕则士农工商独爱之如一。”

“新政伊始,万象更新。自本朝起,废工商贱籍,凡我大明百姓者,无论士农工商皆可国考,以为国取士;无论农桑、格物、商贾,水利,天象,凡有利我大明者,朕不吝高官厚禄,以国士待之...”

“朕的这道诏书,与今日王学士所遭遇之事,一起发到大明报上,朕要让天下人看到朕的决心!”

而随着这道诏书通过大明报传遍大明南北,天下再一次哗然!

废贱籍,工商可参与科考,只要有一门手艺就能得到重用...

天下读书人简直不敢相信!

什么时候,泥腿子,贱籍匠人,还有那些只知道贪图钱财的商贾,也配和我等读书人平起平坐,一起参加国考了?!

什么时候,会种地,会干活,会做生意,也能当官了?!

这大明国,如今变得是越来越陌生了!

南国无数读书人看到这诏书后,纷纷大声哭嚎,以后和那些大同书院的泥腿子争也就算了,现在连匠人和商人都要和他们争了,这还能不能好了?

“国之将亡,妖孽丛生!国之将亡,妖孽丛生!这大明要完了!”

不少老学究,东林党人无不悲观流泪,他们那厚待读书人,恩养士子,可以肆意贪腐欺压百姓蒙骗皇帝的好日子,没了啊!

这样的大明对他们来说还有什么用?

国将不国,天下要大乱啊!

然而东林党人悲观无比,纷纷认为大明要亡,可百姓商人确是激动无比!

贱籍!贱籍!

贱籍这个东西存在,就代表着不平等,代表着天生低人一头。

哪怕拥有了财富,哪怕能和官宦勾结,可那些读书人依旧瞧不起商人,认为商人低贱,工匠低贱,卫所兵也低贱。

他们都和只知道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夫一样,都是低贱下等的泥腿子,只配给他们读书人服务效力,当家奴当狗。

可如今,大明朝的规矩变了!

当今皇上在张首辅的辅佐下,不拘一格降人才,无论士农工商,都可做官,都可扬名!

天下匠人,商人,农民,谁不感恩戴德高呼万岁?

谁不念着紫禁城里那位天启皇帝的好?

尤其是朱由校任命宋应星和王立臣为农学学士,躬耕隆亩,钻研肥料,研究出了能亩产四百五十斤的肥料这件事通过大明报宣传开来后,天下的百姓也好,匠人也好,都明白,皇帝是真的把他们放在了心里,是真的在重视农桑匠人的。

纵观历朝历代,皇帝也只是劝农桑,官员也只是劝农桑,哪有当今圣上,首辅这样,真的下地去耕种,任命精通农桑之人入朝为官,来栽培良种,研究肥料意图让老百姓的粮食增产的?

单单这一项,就能让老百姓记住大明朝,记住天启皇帝朱由校,记住内阁首辅张好古,记住那被皇帝亲自称赞为无双国士的王立臣,宋应星!

他们真的在为老百姓考量,他们真的想让老百姓吃饱肚子!

老百姓不念着他们的好,念着谁的好?

而得知了一心为粮食钻研肥料的王立臣,竟然被嫉贤妒能,只会空谈的翰林给打伤后,翰林学士的名字,在天下老百姓的心里就臭了,而被打死的周杰,那些还在劳改营里挑粪的翰林,更是家家被老百姓骂的狗血淋头。

尤其是在知道这些人也是东林党人,他们在老家侵吞百姓田亩,任意摊牌劳役,逼得百姓家破人亡偏偏还在翰林里吟诗作对,风流成性,一口一個贱民一口一个泥腿子贱籍后,他们家族的名声跟着他们一起臭了!

周林家,原本以出了周林这个翰林为荣,邻里乡亲也都敬重周家,谁让周家出了个翰林文曲星呢?

可大明报一宣传开来,周家名声瞬间属于迎风臭十里的那种,农民匠人背后里戳脊梁骨还不算,直接往门口泼粪的,倒垃圾的,周家一下子就变得在老家待不下去了。

他们已经不被老百姓所畏惧,他们身上那层看起来可怕的翰林学子光环褪去,瞬间变得什么都不是,什么都不如!

而随着周林等人的名声臭掉,家族连忙和他们撇清关系以外,王立臣和宋应星的名声在民间却越传越广,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

甚至王立臣和宋应星都被冠上了当代神农,神仙下凡的美誉,不知道多少农民家里自发的为受到冤屈的王立臣立祠。

而朱由校和张好古的名声,也跟着又涨了一波,尤其是朱由校,简直被老百姓认为是堪比太祖的好皇帝了。

受到新诏影响,大明朝各地那些有真才实学,有一腔抱负想为国效力的人对新政对大同党的看法也开始发生变化,各地的大同书院都接受了一大批有抱负有理想的年轻人。

借着东风,大同党的行情再攀新高。

记住小说阁地址:xsg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