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4章 无题(1 / 2)

终于将想要表达的意思,完整的传授给众人,陈景恪长吁口气。

这一群‘学生’则还在奋笔疾书,将他的话给记录下来。

等了好一会儿,见大多数人都放下了笔,他才说道:

“每人写一篇策论,交给周报的方总编,到时会择优刊登。”

七学士对此倒无所谓,他们已经开始思考,此事到底要如何展开,又会对官场带来怎么样的改变。

关键是,如何减小乃至消弭因为此事所带来的震荡。

内阁行走们就不同了,一个个都兴奋起来。

表面看这是让大家写策论,实则是一次考察。

谁的策论写的好,对此事的理解更深,谁就有机会优先获得出仕的机会。

陈景恪的性格他们也了解,但凡是这种大变革,都会很谨慎。

先在局部做试点,一边磨合一边培养人才。

等新制度磨合好了,人才也培养的差不多了,到时候再全国推行。

这次的官制变革,大概率也是如此。

现在他们要抢的就是这个机会。

之前去沧海省、淡马锡等改革试点工作的内阁行走,基本都得到了升迁。

很多调任其他地方,都是连升几级,很是让他们眼红。

现在又有这样的好机会,他们自然要争取。

他们之所以着急外放,也是因为升迁规则调整了。

现在的大明,可没有翰林院养望的规矩。

在内阁行走的位置上干的再好,一辈子也就是个七品的小官。

只有去基层历练干出成绩,才有往上爬的机会。

所以最好先在内阁历练两三年增长见闻,最好能和皇帝混個脸熟,然后赶紧外放。

多耽搁一年,在将来的竞争中就少一分优势。

那么去哪里历练就变得很重要了。

被发配一样的弄到犄角旮旯,仕途就算是看到头了。

去革新试点就是最好的选择。

这些位置万众瞩目,干出一分成绩,能当十分来用。

关键是,如果能帮助皇帝完成新政试运行,那就是简在帝心,必然会高升的。

杨士奇默默地收起笔记,跟在众人后面走出了会议室。

这时一名熟悉的同僚刘涌过来问道:“杨兄,怎么样,有没有什么想法?”

杨士奇没有隐瞒自己的想法,而是诚恳的道:

“不瞒刘兄,我是真想抓住这个机会,但……”

“哎,算了,不说丧气的话了。尽最大努力争取吧,成不成交给运气。”

他这话半真半假,想抓住这次机会是真,没信心是假。

他可是志在必得的。

去年靠着对大同思想的理解,成功被选拔成为内阁行走。

又用了一年多时间,获得了上上下下一致好评。

就连朱雄英都称赞过他两次。

唯一让他不解的,是陈景恪对他的态度始终不冷不热。

倒也不是对他有意见,而是不管他做的多好,似乎陈景恪都觉得理所应当。

这让他非常的疑惑,安平侯这是信任我的能力?还是觉得无所谓?

只是他不敢随意打探陈景恪的想法,也只能在心里揣摩。

在内阁站稳脚跟之后,他就一直在寻找合适的机会外放。

现在机会终于来了,他又岂肯错过。

刘涌笑道:“杨兄谦虚了,以你的能力此次必能获得外放的机会。”

杨士奇只是摇头:“刘兄过誉了,内阁行走哪个不是俊杰,谁敢言有必胜的把握。”

“我还说刘兄必能得偿所愿呢。”

刘涌打了个哈哈,忽然压低声音道:

“咱们还在这里忐忑,有些人却已经提前踏上青云路了。”

杨士奇故作疑惑的问道:“哦?刘兄这是何意?”

刘涌左右看了看,见没人注意才说道:

“你那位福建本家,散会后被安平侯单独叫走了。”

杨士奇心中一动,福建本家?杨荣?

杨荣、杨溥、韩克忠、王艮等人,都是去年地方推举的人才,考核排在前列。

关键是获得了安平侯的举荐,直接进入内阁担任行走。

这种待遇,可没少让内阁行走们羡慕嫉妒。

只是杨荣等人各方面确实出类拔萃,很快就用真才实学堵住了所有人的嘴。

杨士奇八面玲珑,很清楚哪些人需要深交。

之前对杨荣等人很是照顾,关系算得上是融洽。

正因为关系不错,他才更清楚,这几个人有多受安平侯的重视。

所以,对于陈景恪将杨荣单独叫走,他一点都不觉得奇怪。

而且也他搞清楚了这位刘兄的目的。

就是来挑拨离间的。

心下鄙夷不已,就这手段,也好意思拿出来用?

而且,人家和我们都不是一个赛道,你嫉妒别人显得更加愚蠢。

但面上他并未将这个想法表露出来。

而是假装没有听出来对方的意图,平静的道:

“勉仁兄本就是安平侯举荐进入内阁担任行走的,安平侯找他很正常。”

刘涌见他不上钩,不禁有些着急,说道:

“我的杨兄,你怎么这么糊涂啊。”

“在这个节骨眼上,安平侯找他做什么?”

杨士奇恍然大悟道:“原来如此,那看来我要提前恭喜勉仁兄了,这么快就获得出仕的机会。”

刘涌:“……”

心累,不说了,走了。

看着他的背影,杨士奇眼神里浮现出一抹讥笑。

就这?

我确实不是什么好人,也很羡慕杨荣他们的际遇,可并不嫉妒。

这个世界人才多了去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际遇。

如果我每个都嫉妒,那还活不活了?

况且,猪队友和神队友,该怎么选答案不是显而易见吗?

我自然是更希望和有才能的人一起共事,而不是和一群蠢货在泥坑里打滚。

不过,安平侯这会儿找杨荣到底是为了什么?

算了,与其关心这个,不如好好想想这篇策论该怎么写。

——

杨荣也同样很忐忑,不知道陈景恪找他做什么。

莫非是想让他去某个试点?

他倒是想去,可有一说一,他并不觉得自己能做好。

主要是学习时间还太短,对新政和新思想了解并不透彻。

强行去大概率会把这点好印象给弄没了。

所以他已经暗暗做出决定,如果陈景恪真让他去试点任职,就委婉的拒绝。

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陈景恪确实想让他外放,但不是去改革试点任职,而是去边疆从军。

杨荣看了看自己粗壮有力的臂膀,很想大声说一句,你不能以貌取人啊。

不能因为我长得壮又略懂一点点武艺,就让我去从军吧。

我文采也同样很出众的啊。

我想当文官,我想主政一方,我想当内阁学士……

然后,话到嘴边就变成了:“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安平侯也。”

“您怎么知道我更喜欢军略啊。”

陈景恪笑着看了看他的大块头,转而说道:

“交趾、漠北、辽东、西域、吐蕃、东海舰队你自己选一个?”

杨荣陷入了沉思。

交趾、辽东两地已无大规模战事,重在镇压叛乱,教化百姓。

记住小说阁地址:xsg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