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卫所加入重工(2 / 2)

“军户乃国之大事,如何轻动,万一惹出祸事,谁能承担的起呢,不应该草率变动,应该经过朝廷。”

“变了什么?什么制度都没变。”有人反驳。

“各卫都支持此事,而且受到军户们的欢迎,理应是好事。”

……

朱棣最近深居简出,北平行省声音不安宁,表面上他不在乎,实际上他也怕啊。

此事说起来的确没有改变制度,可真的较真,也不是没有由头。

未知是可怕的,当知道了未来,再难的事情,也会变得不可怕。

朱高炽神情平静,仿佛丝毫不在意外界的声音。

朱元璋现在还真不离开几个年长的儿子们。

那些名臣名将,无论该不该去除,总之已经祛除了大部分,而外部可不安宁。

以前还有开国功勋带军打仗,以后几年的战事,领兵作战的就是藩王了。

无论南北都是如此。

别的不提,未来几年,洪武二十九年,朱元璋还得指望朱棣带兵北征,扫平叛乱的蒙古部落。

不只是二十九年,西藩不稳,云南南部的外藩,在两边摇摆,目前虽然属于大明的国土,可后来还是脱离了大明。

总之外部的局势,需要用兵的地方不少。

现在朝廷无大将,朱元璋也不信任,因为他老了,朱棣怎么行事,那也是他儿子。

只要姓朱,不像秦王行事无度,令朱元璋失望,就不会有问题。

这是朱高炽结合姚广孝,金忠,以及自己知悉的历史得出的结论,并深信不疑。

“根据这份规划,未来军队服役的士兵,年龄逐渐控制在十八岁到二十八岁。”

前线的士兵,十八岁到二十八岁是最好的年龄。

年纪小了不行,低于十八岁担不了事,高于二十八岁会成为兵油子。

前几年是新兵,后几年是老兵,保持有经验的军官,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维持军队经久不衰之道。

朱棣懂兵事,看得清其中的好处。

就算没有这份计划,卫所每年惯例也会裁剪卫所中的老弱病残,以保持军队战斗力。

“可是如果发生大的战事,缺少兵员怎么办?以十八岁到二十八岁为限制,恐怕卫所会缺少兵力。”朱棣指出其中的问题所在。

明初习惯了大兵团作战,动则十余万几十万大军出击。

除了有丰富的兵力,也因为明初的经济环境,供应的起这等规模的军队。

不过几十万大军并不是人人精兵,北平诸卫,也不是每个卫都是野战精兵。

密云卫,燕山三卫战斗力要强悍些,然后就是边地的大宁等卫。

“根据规定,退役的军户仍然是余丁,属于军籍,而且每日也会操练半个时辰,如果有需要的时候,可以征召入军。”

“也就说是,中华重工的工人,随时可以凑成军队。”朱高炽笑道。

比起一战二战中后期,把普通工人拉上战场,中华重工的模式更先进。

中华重工是垄断行业,能提供优越的工作环境和待遇,以及稳定丰富的工钱。

减轻工人的工作强度,合理加入操练的时间,天然性保留了军事组织。

是一支超过任何方式的后备军力,和卫所其实是一个道理。

“卫所施行耕战,而中华重工施行的是工战,没有多大的区别,可能还强过卫所。”

朱高炽自付的说道。

卫所把人口集中到土地农作,和重工把人口集中到工厂生产,两者的差别完全不能比。

土地产出有限,而工厂生产无上限。

重工是垄断企业,不愁会生产过剩,可以及时调整,而且朱高炽也不觉得会发生这种事。

北平的工业发展才哪到哪,想要产能过剩,不是轻易可以做到的事情。

“人们常有种错误的认知,现在有一种声音,认为工厂取代了大量的作坊,会导致更多的人们失去活计。”

“这些人可以加入煤矿业,蜂窝煤行业,纺织业等,实在不行,也可以转为军户嘛。”朱高炽笑道。

“中华重工每年订购的工服高达数万套,明年还会翻倍,只此一项,就能提供多少活计。”

“可还有人担忧,说中华重工生产许多的商品会卖不出去。”

听到此处,朱棣脸色变黑了。

老大这是拐着弯在说他呢,他就向姚广孝葛诚提出过自己的担忧。

“但是经济不是这么算账的,他们只能想到农业换工业商品,根据田亩的粮食价值,来换算百姓能购买的工业商品价值,却没想过工业商品换工业商品创造的价值。”

“工业带来的经济大头,是廉价工业商品和廉价工业商品之间转换价值。”

明天的更新在晚上十一点五十分钟,并在凌晨三十分,继续更新五章以上,请书友们给个订阅,帮助本书通过后日的推荐位合格标准。

记住小说阁地址:xsg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