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中华重工的蓄力(2 / 2)

虽然对他带来不了什么利益,而且技术报的稿费,也没有放在他的眼中。

但是这份技术报对自己的尊重,说明了自己的才能被人看重,这才是他忍不住兴奋的原因。

古人多数比较淳朴,因为时代的原因。

陈德言很认真的解释,“老夫递交的那些稿子,虽然出自老夫之手,其实许多是借鉴古籍,算是借花献佛,不算老夫的真本事。”

两名工作人员没有奇怪。

自从技术报创办以来,别的内容的文章不提,只专业技术的文章,向来是不缺的。

特别随着技术报的名气越来越大,投稿的人变得更多,无数的技术文稿出现。

仿佛大爆炸一样,炸出了好多的东西。

不过作为技术报的工作人员,他们接触了很多投稿人,以及审稿虽然他们没有参与,但是毕竟属于一个报社,互相之间有交流。

技术报有个看法。

现在的时代,是最容易出名的。

因为无数的古代技术,只需要翻新,加上自己的注解,局部的改进,就能出成果。

这个时代什么时候终结呢。

可能把以往和现有的技术,全部翻找出来后,大概就不会这么容易了。

当然,在这个背景下,也会出现一些新的,以往没有的技术。

比如工厂扩大后,诞生的各种需求,工匠们为了解决这些需求,就要想出别的办法。

这些办法大多数是新的技术。

前一类是工业革命前,主流的技术推动力量,后一类则是工业革命时期后,诞生的新的技术推动力量,代表之一如工匠出身的瓦特。

两名技术报的工作人员,他们在这方面的知识储备,与陈德言之间,具备良好的沟通基础。

“陈老先生谦虚了,先民的成果是耀眼的,而陈老先生在先民的成果上推陈出新,同样是耀眼的。”

另外一人附和道:“正是因为有陈老先生这样的人,才让技术得到不停的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是对社会有功的人。”

“哈哈哈。”

陈德言笑的合不拢嘴,连说:“不敢当,不敢当。”

两名工作人员来拜访陈德言,没有带昂贵的礼物,而是把最新一期刊登陈德言文章的技术报,以及稿费也带了过来。

技术报和稿费,价值没有让陈德言动心,但是这么礼遇,让陈德言很开怀。

正所谓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何况技术报上,不但刊登了陈德言的文章,还标注了他的名字,他如何能不开心呢。

技术报的传播,主要还是在北平,其次是山东,然后是山西和陕西,其余的地方寥寥无几。

并不是广阔地区对技术报没有需求,而是信息传播速度如此,技术报的传播辐射速度已经很快了。

两名工作人员,告诉了陈德言技术报拆分后的详细情况,以及技术报的投稿地址还是原来的。

陈德言最后留二人吃饭,二人解释还有其余的地方要跑,陈德言向二人打听过一个人。

一名在技术报上,同样刊登了很多文章的,他们这个圈子中的“名人”。

“此人和老先生一样也是山东的,不过老家在济南。”

“哦。”

陈德言了然,心中下了决定,过几日出趟远门,去济南拜访下这位大家。

两名工作人员告辞了陈德言,他们的行李很多,寄放在了客栈,还有他们的马车也留在那里。

古代驿站系统的发达,还有城市口的客栈,货栈等,具备各类专门的功能。

前提是有钱。

因为这些都需要花钱,普通百姓没这个需求,自然也舍不得花这份钱。

除非发生紧急的情况。

例如赵家寡妇,她的亡夫客死他乡,就是同乡花钱请专门的人员,千里送回北平。

这个钱,赵家寡妇掏空了家底还给了老乡,加上操办亡夫的身后事,让赵家原本还算富裕的家庭,直接变为一穷二白。

能供应两个儿子读书,可见其父生前的能力还是很强的。

只不过生老病死。

哪怕后世小康之家也承受不起意外,何况在生产力更低下的古代。

技术报拆分了。

技术报还是技术报,以前人们投刊还是往这里投,不过非技术的文章,会刊登在中华重工生活报。

北平技术报,也改名为中华重工技术报。

名字的更换,背后蕴含了某种意义。

表明了中华重工,正式登上一个舞台,也说明了中华重工,已经做好了准备。

不光是技术报。

北平大剧院也开始了整改。

朱高炽离开了北平,但中华重工的发展没有停滞,反而因为朱高炽的放权,大刀阔斧的自我改进起来。

北平。

形势越发紧张。

记住小说阁地址:xsggg.com